Logger日志驅動程序主要使用到了logger_entry、logger_log和logger_reader三個結構體。下面我們就詳細描述它們的定義。
**struct logger_entry**
**kernel/goldfish/drivers/staging/android/logger.h**
~~~
struct logger_entry {
__u16 len; /* length of the payload */
__u16 __pad; /* no matter what, we get 2 bytes of padding */
__s32 pid; /* generating process's pid */
__s32 tid; /* generating process's tid */
__s32 sec; /* seconds since Epoch */
__s32 nsec; /* nanoseconds */
char msg[0]; /* the entry's payload */
};
#define LOGGER_ENTRY_MAX_LEN (4*1024)
#define LOGGER_ENTRY_MAX_PAYLOAD \
(LOGGER_ENTRY_MAX_LEN - sizeof(struct logger_entry))
~~~
結構體logger_entry用來描述一個日志記錄。每一個日志記錄的最大長度為4K,其中,日志記錄的有效負載長度最大等于4K減去結構體logger_entry的大小。成員變量len表示實際的日志記錄的有效負載長度;成員變量__pad沒有實際意義,是用來將成員變量pid的地址值對齊到4字節邊界的;成員變量pid和tid記錄寫入該日志記錄的進程的TGID和PID,即線程組ID和進程ID;成員變量sec和nsec記錄寫入該日志記錄的時間,它們是用標準基準時間(Epoch) 1 來描述的;成員變量msg記錄的是實際寫入的日志記錄內容,它的長度是可變的,由成員變量len決定。
**struct logger_log**
**kernel/goldfish/drivers/staging/android/logger.c**
~~~
/*
* struct logger_log - represents a specific log, such as 'main' or 'radio'
*
* This structure lives from module insertion until module removal, so it does
* not need additional reference counting. The structure is protected by the
* mutex 'mutex'.
*/
struct logger_log {
unsigned char * buffer; /* the ring buffer itself */
struct miscdevice misc; /* misc device representing the log */
wait_queue_head_t wq; /* wait queue for readers */
struct list_head readers; /* this log's readers */
struct mutex mutex; /* mutex protecting buffer */
size_t w_off; /* current write head offset */
size_t head; /* new readers start here */
size_t size; /* size of the log */
};
~~~
結構體logger_log用來描述一個日志緩沖區。在Logger日志驅動程序中,每一種類型的日志都對應有一個單獨的日志緩沖區。成員變量buffer指向一個內核緩沖區,用來保存日志記錄,它是循環使用的,大小由成員變量size決定;成員變量misc的類型為miscdevice,用來描述一個日志設備2;成員變量wq是一個等待隊列,用來記錄那些正在等待讀取新的日志記錄的進程;成員變量readers是一個列表,用來記錄那些正在讀取日志記錄的進程,每一個進程都使用一個結構體logger_reader來描述;成員變量mutex是一個互斥量,用來保護日志緩沖區的并發訪問3;成員變量w_off表示下一條要寫入的日志記錄在日志緩沖區中的位置;成員變量head表示當一個新的進程讀取日志時,它應該從日志緩沖區中的什么位置開始讀取。
**struct logger_reader**
**kernel/goldfish/drivers/staging/android/logger.c**
~~~
/*
* struct logger_reader - a logging device open for reading
*
* This object lives from open to release, so we don't need additional
* reference counting. The structure is protected by log->mutex.
*/
struct logger_reader {
struct logger_log * log; /* associated log */
struct list_head list; /* entry in logger_log's list */
size_t r_off; /* current read head offset */
};
~~~
結構體logger_reader用來描述一個正在讀取某一個日志緩沖區的日志記錄的進程。成員變量log指向要讀取的日志緩沖區結構體;成員變量list是一個列表項,用來連接所有讀取同一種類型日志記錄的進程;成員變量r_off表示當前進程要讀取的下一條日志記錄在日志緩沖區中的位置。
> 注:
> 1. 也稱為格林威治時間或者新紀元時間,即1970.1.1 00:00:00 GMT。
> 2. Linux將硬件設備劃分為字符(char)設備、塊(block)設備和misc設備三種類型。每一個設備都有自己的主設備號和從設備號,其中,相同類型的設備具有相同的主設備號,但是具有不同的從設備號。有關Linux設備的知識,可以參考《Linux Device Drivers》一書。
> 3. 同一種類型的日志可能會被多個進程同時讀寫,因此,需要對它的日志緩沖區進行并發訪問保護。
- 文章概述
- 下載Android源碼以及查看源碼
- win10 平臺通過VMware Workstation安裝Ubuntu
- Linux系統安裝Ubuntu編譯Android源碼
- Eclipse快捷鍵大全
- 前言
- 第一篇 初識Android系統
- 第一章 準備知識
- 1.1 Linux內核參考書籍
- 1.2 Android應用程序參考書籍
- 1.3 下載、編譯和運行Android源代碼
- 1.3.1 下載Android源代碼
- 1.3.2 編譯Android源代碼
- 1.3.3 運行Android模擬器
- 1.4 下載、編譯和運行Android內核源代碼
- 1.4.1 下載Android內核源代碼
- 1.4.2 編譯Android內核源代碼
- 1.4.3 運行Android模擬器
- 1.5 開發第一個Android應用程序
- 1.6 單獨編譯和打包Android應用程序模塊
- 1.6.1 導入單獨編譯模塊的mmm命令
- 1.6.2 單獨編譯Android應用程序模塊
- 1.6.3 重新打包Android系統鏡像文件
- 第二章 硬件抽象層
- 2.1 開發Android硬件驅動程序
- 2.1.1 實現內核驅動程序模塊
- 2.1.2 修改內核Kconfig文件
- 2.1.3 修改內核Makefile文件
- 2.1.4 編譯內核驅動程序模塊
- 2.1.5 驗證內核驅動程序模塊
- 2.2 開發C可執行程序驗證Android硬件驅動程序
- 2.3 開發Android硬件抽象層模塊
- 2.3.1 硬件抽象層模塊編寫規范
- 2.3.1.1 硬件抽象層模塊文件命名規范
- 2.3.1.2 硬件抽象層模塊結構體定義規范
- 2.3.2 編寫硬件抽象層模塊接口
- 2.3.3 硬件抽象層模塊的加載過程
- 2.3.4 處理硬件設備訪問權限問題
- 2.4 開發Android硬件訪問服務
- 2.4.1 定義硬件訪問服務接口
- 2.4.2 實現硬件訪問服務
- 2.4.3 實現硬件訪問服務的JNI方法
- 2.4.4 啟動硬件訪問服務
- 2.5 開發Android應用程序來使用硬件訪問服務
- 第三章 智能指針
- 3.1 輕量級指針
- 3.1.1 實現原理分析
- 3.1.2 使用實例分析
- 3.2 強指針和弱指針
- 3.2.1 強指針的實現原理分析
- 3.2.2 弱指針的實現原理分析
- 3.2.3 應用實例分析
- 第二篇 Android專用驅動系統
- 第四章 Logger日志系統
- 4.1 Logger日志格式
- 4.2 Logger日志驅動程序
- 4.2.1 基礎數據結構
- 4.2.2 日志設備的初始化過程
- 4.2.3 日志設備文件的打開過程
- 4.2.4 日志記錄的讀取過程
- 4.2.5 日志記錄的寫入過程
- 4.3 運行時庫層日志庫
- 4.4 C/C++日志寫入接口
- 4.5 Java日志寫入接口
- 4.6 Logcat工具分析
- 4.6.1 基礎數據結構
- 4.6.2 初始化過程
- 4.6.3 日志記錄的讀取過程
- 4.6.4 日志記錄的輸出過程
- 第五章 Binder進程間通信系統
- 5.1 Binder驅動程序
- 5.1.1 基礎數據結構
- 5.1.2 Binder設備的初始化過程
- 5.1.3 Binder設備文件的打開過程
- 5.1.4 設備文件內存映射過程
- 5.1.5 內核緩沖區管理
- 5.1.5.1 分配內核緩沖區
- 5.1.5.2 釋放內核緩沖區
- 5.1.5.3 查詢內核緩沖區
- 5.2 Binder進程間通信庫
- 5.3 Binder進程間通信應用實例
- 5.4 Binder對象引用計數技術
- 5.4.1 Binder本地對象的生命周期
- 5.4.2 Binder實體對象的生命周期
- 5.4.3 Binder引用對象的生命周期
- 5.4.4 Binder代理對象的生命周期
- 5.5 Binder對象死亡通知機制
- 5.5.1 注冊死亡接收通知
- 5.5.2 發送死亡接收通知
- 5.5.3 注銷死亡接收通知
- 5.6 Service Manager的啟動過程
- 5.6.1 打開和映射Binder設備文件
- 5.6.2 注冊成為Binder上下文管理者
- 5.6.3 循環等待Client進程請求
- 5.7 Service Manager代理對象接口的獲取過程
- 5.8 Service的啟動過程
- 5.8.1 注冊Service組件
- 5.8.1.1 封裝通信數據為Parcel對象
- 5.8.1.2 發送和處理BC_TRANSACTION命令協議
- 5.8.1.3 發送和處理BR_TRANSACTION返回協議
- 5.8.1.4 發送和處理BC_REPLY命令協議
- 5.8.1.5 發送和處理BR_REPLY返回協議
- 5.8.2 循環等待Client進程請求
- 5.9 Service代理對象接口的獲取過程
- 5.10 Binder進程間通信機制的Java實現接口
- 5.10.1 獲取Service Manager的Java代理對象接口
- 5.10.2 AIDL服務接口解析
- 5.10.3 Java服務的啟動過程
- 5.10.4 獲取Java服務的代理對象接口
- 5.10.5 Java服務的調用過程
- 第六章 Ashmem匿名共享內存系統
- 6.1 Ashmem驅動程序
- 6.1.1 相關數據結構
- 6.1.2 設備初始化過程
- 6.1.3 設備文件打開過程
- 6.1.4 設備文件內存映射過程
- 6.1.5 內存塊的鎖定和解鎖過程
- 6.1.6 解鎖狀態內存塊的回收過程
- 6.2 運行時庫cutils的匿名共享內存接口
- 6.3 匿名共享內存的C++訪問接口
- 6.3.1 MemoryHeapBase
- 6.3.1.1 Server端的實現
- 6.3.1.2 Client端的實現
- 6.3.2 MemoryBase
- 6.3.2.1 Server端的實現
- 6.3.2.2 Client端的實現
- 6.3.3 應用實例
- 6.4 匿名共享內存的Java訪問接口
- 6.4.1 MemoryFile
- 6.4.2 應用實例
- 6.5 匿名共享內存的共享原理分析
- 第三篇 Android應用程序框架篇
- 第七章 Activity組件的啟動過程
- 7.1 Activity組件應用實例
- 7.2 根Activity的啟動過程
- 7.3 Activity在進程內的啟動過程
- 7.4 Activity在新進程中的啟動過程
- 第八章 Service組件的啟動過程
- 8.1 Service組件應用實例
- 8.2 Service在新進程中的啟動過程
- 8.3 Service在進程內的綁定過程
- 第九章 Android系統廣播機制
- 9.1 廣播應用實例
- 9.2 廣播接收者的注冊過程
- 9.3 廣播的發送過程
- 第十章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實現原理
- 10.1 Content Provider組件應用實例
- 10.1.1 ArticlesProvider
- 10.1.2 Article
- 10.2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啟動過程
- 10.3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數據共享原理
- 10.4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數據更新通知機制
- 10.4.1 內容觀察者的注冊過程
- 10.4.2 數據更新的通知過程
- 第十一章 Zygote和System進程的啟動過程
- 11.1 Zygote進程的啟動腳本
- 11.2 Zygote進程的啟動過程
- 11.3 System進程的啟動過程
- 第十二章 Android應用程序進程的啟動過程
- 12.1 應用程序進程的創建過程
- 12.2 Binder線程池的啟動過程
- 12.3 消息循環的創建過程
- 第十三章 Android應用程序的消息處理機制
- 13.1 創建線程消息隊列
- 13.2 線程消息循環過程
- 13.3 線程消息發送過程
- 13.4 線程消息處理過程
- 第十四章 Android應用程序的鍵盤消息處理機制
- 14.1 InputManager的啟動過程
- 14.1.1 創建InputManager
- 14.1.2 啟動InputManager
- 14.1.3 啟動InputDispatcher
- 14.1.4 啟動InputReader
- 14.2 InputChannel的注冊過程
- 14.2.1 創建InputChannel
- 14.2.2 注冊Server端InputChannel
- 14.2.3 注冊當前激活窗口
- 14.2.4 注冊Client端InputChannel
- 14.3 鍵盤消息的分發過程
- 14.3.1 InputReader處理鍵盤事件
- 14.3.2 InputDispatcher分發鍵盤事件
- 14.3.3 當前激活的窗口獲得鍵盤消息
- 14.3.4 InputDispatcher獲得鍵盤事件處理完成通知
- 14.4 InputChannel的注銷過程
- 14.4.1 銷毀應用程序窗口
- 14.4.2 注銷Client端InputChannel
- 14.4.3 注銷Server端InputChannel
- 第十五章 Android應用程序線程的消息循環模型
- 15.1 應用程序主線程消息循環模型
- 15.2 界面無關的應用程序子線程消息循環模型
- 15.3 界面相關的應用程序子線程消息循環模型
- 第十六章 Android應用程序的安裝和顯示過程
- 16.1 應用程序的安裝過程
- 16.2 應用程序的顯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