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記憶-練習
我們做了說服緣腦的工作,知識順暢的進入了我們的大腦,下一步我們要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
我們要明白理解不等于記憶,記憶也不等于會。我們上學的時候,經常課堂上老師講的時候好像都懂,都能理解, 但是可能第二天就忘記了前一天老師上課講的內容, 可見理解了不等于記憶了。 即使記憶了也不等于就會這個知識了, 就像開車, 把開車的步驟要領都記住了,但是不實際去練習開車其實自己還是不會的。所以我們要真正抓握一個知識,需要經過 理解 -> 記憶 -> 練習
##理解
在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我們背書課文, 我一字不差的在老師面前把一篇課文背了下來,我當時還覺得很自豪, 我以為老師會夸獎我,老師卻給我說“書上的知識是別人的,知識要經過自己的處理才是自己的”,我當時不理解老師為什么要給我說這句話,但我還是把這句話記下來,后面真正的理解后對我以后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許是因為老師當時覺得我背書的時候毫無情感,只是一字一字順序的背出來,所以才對我說了那句話。
后面我明白了,學習知識要加入自己了理解, 只有經過自己處理的知識才是自己的。
學習物理電流知識的時候,我發現把電流想象成是水流,很多現象都能解釋通,知識也很容易記住,但課本書上面并沒有說電流就像水流。 我能不能這樣理解呢?
我認為只要大家的理解能解釋現象或能幫助我們記憶,我們就可以認為自己的理解是對的,不用管書上有沒有這樣的理解,這樣的理解就是自己對知識的處理。
在學CSS的時候,感覺CSS有好多屬性,很難記憶,我后面發現把CSS樣式比作容器很好記憶,所有的屬性都串聯到一起了。不管是p標簽 還是div標簽,所有的標簽都可以看做是一個方塊容器,他們都有寬、高、邊框、背景等屬性, 不同的標簽只是這些屬性的默認值不一樣,他們實際都是一個方塊容器。 我看的第一本CSS書并沒有提出容器這個概念,但我發現把元素理解為容器后CSS很好學(如圖1-6),這是我自己對知識的處理, 后面也發現很多書都提出了CSS的容器概念。容器是一種對CSS的處理,CSS的作者可能也沒有想到人們會用容器來理解CSS

圖1-6 CSS容器模型
再舉一個例子,因為我是ThinkPHP框架的核心開發者之一,很多不會技術朋友經常會問我框架是什么?我如果去百度百科搜索框架的標志定義,然后講給他們聽,他們肯定會聽暈。 我會告訴他們ThinkPHP框架是PHP的框架, ThinkPHP和PHP的關系就好像磚和土的關系, 磚是土做的,ThinkPHP是PHP寫的, 但建房子用磚比用土更快,做網站用ThinkPHP也比直接PHP快。我這樣一說,不會技術的朋友也對框架有了大概的理解。而把框架理解成磚,大家可能在別處也沒有聽說過,這是我自己的對知識的處理。
大家大膽的對知識加入自己的處理吧,不要害怕自己理解得不對,只要你的理解能說明現象能幫助記憶就行。
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一般一個知識會看三個不同作者的觀點,每一個作者的角度看法都不一樣,綜合多個人的不同的觀點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經常在給優才學院講課,我講課也是把知識點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將給學生聽,所以我講的課是獨一無二的,不是那種在其他地方能學到的千篇一律的知識。
##記憶
我們小時候的記憶力很好,長大后慢慢記憶力不如小時候,那是因為小時候用右腦多,長大后人們慢慢習慣左腦思維,用右腦越來越少。要增強對一個知識的記憶,需要刻意地多用右腦。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左腦與右腦
人腦的構造就像半顆核桃仁,有左右兩個半腦之分。這兩個分區之間通過神經束(也就是所謂的腦胼胝體)彼此相連。

圖1-7 左右腦的分工
20世紀7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人的左右腦有著嚴格的功能劃分(如圖1-7)。左腦主要負責所謂的學習功能,也就是我們在讀書與進行職業培訓時最需要的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邏輯思維、語言功能、數字概念、有序列舉、因果認知與邏輯分析。左腦在處理信息時采取線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現的先后順序逐一進行運算處理,類似我們今天常說的數字化。因此,信息出現的先后順序和具體時間就顯得格外重要。由于左腦相對來說比較關注細節,所以我們可以形象地說,左腦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樹,無法看到整片森林。
與之相反,右腦則主要關注整體信息。人們曾經認為,右腦主管人類思維中充滿幻想和創意的部分,圖像、色彩、節奏、空間則是其中最顯著的部分。因此,如果說對于左腦最重要的是時間,那么在右腦中,最重要的則是對空間的感知與處理。如果說左腦主要處理數字信號,那么右腦負責的就是模擬信號。右腦關注的焦點是事物的全貌,而不是任何具體的細節。換言之,右腦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每一棵樹。
我們在說服緣腦時用的“了解整體”的方法,比如花5分鐘時間快速預覽全書時,這時候不僅有說服緣腦的作用,還激發了右腦。
隨著近幾十年來科學的迅猛發展,這種對左右腦功能的嚴格劃分已經不再適用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左腦甚至可以完全代理右腦的工作,反之亦然。換言之,“左腦”和“右腦”這一對概念也只是不科學的稱謂而已。人腦中其實存在著數千個不同的功能中心,它們彼此之間緊密協作才保證了人類思維的正常運行。雖然圖1–7這一簡化模型在醫學領域已經過時,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確實擁有上述兩種極端的思維模式。因此,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上述理論不失為一種通俗易懂的解釋,可以簡化某些復雜的腦部活動現象的分析工作。在此,我想特別說明一下:本書中凡是提到“左腦思維”,都是指分析思維,而“右腦思維”則指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空間與形象思維。
在當前這個階段,大家只需要明確一點:只有當我們同時調動自己的左腦與右腦,激活兩種思維模式時,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小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通常都會不自覺地更多地使用右腦,這是我們在年紀小的時候特別容易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一旦進入小學,開始接受課堂教育,我們就會越來越偏重左腦思維,畢竟左腦是主要負責學習的。隨著這種一邊倒的思維方式不斷發展,我們就越來越難吸收新知識了。從這時起,學習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沒有樂趣。
現在,讓我們通過一個小實驗來體會一下左右腦兩種思維方式的差別。請大家一邊閱讀下面這篇小文章,一邊試著記住故事的具體內容。
有一天,“兩條腿”拿著“一條腿”坐在“三條腿”上。突然,“四條腿”跑了進來,一下子搶過“一條腿”。“兩條腿”情急之下,就掄起“三條腿”朝“四條腿”砸了過去。
對于一個習慣左腦思維的人來說,最有用的學習方法就是不斷進行機械式的重復閱讀,現在讓我們再來看一遍這個故事。
有一天,“兩條腿”拿著“一條腿”坐在“三條腿”上。突然,“四條腿”跑了進來,一下子搶過“一條腿”。“兩條腿”情急之下,就掄起“三條腿”朝“四條腿”砸了過去。
怎么樣?反復讀過幾遍以后你是否記住了故事的內容?這種死記硬背的機械式方法不僅耗費大量時間,還無法保證長期記憶。一個星期甚至是一天以后,你或許就會把這“一堆腿”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凈了。因為在機械式重復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抵觸心理,獲取信息的效率也會直線下降。長此以往,我們只好聽天由命,承認自己的腦子天生不好使,一輩子都沒辦法跟那些聰明的同學競爭了。可是,大多數有著這種想法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不擅長讀書,并不是天賦問題,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大腦。
那么,用右腦思維是否就會好些呢?既然大家已經知道右腦思維代表著形象思維,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把這些亂七八糟的腿變成生動的圖像。“一條腿”我們可以暫且把它想象成一塊炸雞腿。“兩條腿”當然就是一個人。而三條腿不就是可以用來當凳子坐的東西嗎我首先想到的是擠奶用的小板凳。“四條腿”的動物有很多,最常見的應該就是狗了。經過一系列的替換,這個故事就完全符合人腦的形象思維和記憶模式了。
一個擠奶女工坐在三條腿的小板凳上休息,手里拿著一塊炸雞腿。她剛想咬一口,一只土狗沖了進來,把雞腿叼跑了。女工一氣之下,掄起小板凳就朝土狗砸了過去。
現在,你可以閉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稍微放松一下,在腦海里把整個故事的情景從頭到尾回放一遍。只要你再稍微添一點油加一點醋,充分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和想象力,我相信幾天甚至幾周以后你也一定可以毫不費力地回憶起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我們要多使用自己的感官來激發右腦
由于人體是通過五大感官來接收外界信息的,可以說,學習總共有五大渠道,在這五大渠道之中,首先是視覺渠道,每個人都在不斷地通過雙眼接收來自外界的圖像信息。其次是聽覺,平時上課或者聽講座時,聽覺渠道是我們吸收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如果我們大聲朗讀書本上的內容,或者在看見某個情景的同時聽見了各種各樣的背景聲,那我們的聽覺就會受到刺激,大腦會將這些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聯系在一起。第三大感官就是所謂的觸覺。人體無時無刻不在感知周圍環境給自家帶來的影響,此外,體驗和我們平時所說的觸覺都屬于這一類功能范圍。小孩子在拼積木或體驗某種新的活動時,觸覺同樣會得到集中刺激。最后當然還有味覺和嗅覺,這兩大渠道雖然沒有前三種那么重要,但是只要運用恰當,他們同樣可以為我們服務,加深大腦對新信息的印象。
我們之前說過,要記住某條信息,必須將其與既有的知識網絡結合在一起。現在,我要向大家介紹第二條學習原則:要想記住某條信息,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五大感官。這種“五管齊下”的方法就是專業術語所說的“共感”,也就是盡量通過五大渠道同時接收信息,并且讓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加深大腦對這些知識的印象。
編程其實是很抽象的,人們總想把它形象化,比如Docker技術被解釋為集裝箱后讓人很好理解。編程類的很多術語其實來源于建筑學(如框架、模型、模塊、設計模式)也是想讓抽象的編程形象化。 編程之所以要形象化也是想調動大家的右腦,能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編程。調動右腦的方法可以平時多訓練自己的五大感官。
下面介紹一下訓練五大感官的**瀑布練習**。
在瀑布練習中,我們需要分別訓練自己的五大感官,在將其結合起來,到達最佳效果。此外,這個練習也是一種鍛煉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練習。記憶力和注意力往往也是密不可分的,這個練習也可以幫助我們放松。由此可見,瀑布練習絕對是我們訓練計劃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每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疲倦或是發現自己腦子不好使的時候,就可以閉上眼睛,靠在椅背上,花上兩分鐘的時間來完成這個練習。如果你覺得疲憊不堪,甚至出現腰酸背痛或是頭痛的癥狀,那就說明你的學習方式確實出了問題,你的身體已經不堪重負,表示抗議了,長此以往,你很可能再也找不回那種正常的健康的學習狀態了,因此,我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類似的現象,只有發現一點蛛絲馬跡,就要及時采取措施,改變身體上不適,每當你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你都會為自己贏得清醒、更健康的學習狀態。千萬不要給自己找借口,用“沒時間”這類老掉牙的借口來試圖推脫。找到了最佳狀態,我們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贏回花在練習上的時間。

圖1-8 瀑布練習
請大家想象自己正在熱帶的某個島嶼上度假,你身穿鮮艷的比基尼,侵在清涼的湖水中。現在,請你朝著湖邊的小瀑布游去。在前兩分鐘的時間里,重點是要激活自己的視覺渠道。因此,請你集中精力想象一下自己看到的景象。當你站在瀑布下面時,你看見了什么?湖水是什么顏色的?在想象這個細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暫時忘記其他感官。不過,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一般很難將其中一種感官與其他感官完全分開。要么我們會突然想起皮膚接觸湖水時的感覺,要么會想到嘩啦啦的水聲,我們的思緒甚至飄到毫不相干的地方,想起其他與瀑布無關的事情。不過這都不要緊,它反而能夠讓我們很好地判斷自己當前的記憶力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好的,現在請大家一起來嘗試一下吧! 怎么樣? 你大概花了多長實際,才能通過想象看到瀑布的景象?
大概兩分鐘以后,請你重新回到剛才的學習上去,繼續閱讀。如果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你又感覺到集中注意力有困難或者身體有了輕微的壓力,那就暫停一下,用兩分鐘時間完成第二遍瀑布練習。這次,請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覺渠道上。你站在瀑布下面時能夠聽到什么聲音?與上一次相同,請大家盡力疲敝其他感官的感覺。 同理,下一次練習時就要重點關注觸覺,想象一下站在瀑布下面的感覺如何?
這個練習我們可以聯系幾天反復做。在剛開始的時候,練習的重點在于適應這種無中生有的想象。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想象一直停留在瀑布這個主題或者同一種感官渠道上面,那就成功到達這個練習的目的了。聯想了幾遍以后,我們記憶力和注意力應該已經初步的改善,我們將十分輕松地開始自己的想象。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要在每次聯想的兩分內,同時關注兩個不同的感官渠道,比如我們同時練習視覺和聽覺,在想象具體的圖像的同時,也關注耳朵可能聽見的聲響。水聲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夠聽見風吹過樹林的聲音?此外,你可以將視覺和觸覺,或者聽覺和嗅覺相結合。等兩兩結合沒有難度以后,再試著選擇任意三種感官來進行練習。你會發現,調用的感官越多,我們主觀體驗也就越豐富。在這個聯想中,我們強調從單一渠道開始,逐漸適應,因為如果急功近利的話,感覺就會大不一樣。我們將無法集中注意力鍛煉每個單獨的感官,導致每一種感覺都不夠強烈,最終結合的效果也不會那么真實。所以,請大家耐心一些,最后,大家還可以嘗試加入嗅覺和味覺,這樣體驗也十分有趣。
等到瀑布練習很成熟,能清晰的結合多個感官時,再重復瀑布練習已經沒有難度,而且感覺沒有新鮮感,這時候可以換一些主題, 如“沙漠”,“森林”,“冰川”,訓練方式和瀑布練習一樣,先只聯想一種感官,再結合多個感官,每次練習2分鐘左右,注意力要集中在自己定義的主題上。
隨時隨地的訓練自己的感官
既然我們在學習時大部分是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的,那么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強化視覺渠道自然是重中之重了。此外,視覺渠道從本質上來說也是獲取信息的最高效的渠道。其實,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訓練自己的視覺渠道,尤其是在等車或等人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食物。車站的大幅海報、街對面的某棟大廈都是很好的練習素材。你可以給自己限定一兩分鐘的觀察時間,然后閉上眼睛,在腦海里盡可能地回憶剛才看到的每一個細節。然后睜開眼睛,稍微比較一下,再閉上眼睛,補充第一次回憶時遺漏的細節,循環往復,直到幾分鐘后真實的畫像與自己象限完全一致。對于有些人來說,這種閉上眼睛重現某一場景的練習做起來會多少有點困難。不過對于任何一種能力而言,關鍵都在于持續不斷的聯系。當腦海中頭一次出現一幅清晰的畫面時,你一定會感覺島由衷的快樂和滿足。
**眼球的運動有助于激活五大感官**
在關于記憶技巧的書里,我們經常會讀到這樣的內容:通過閱讀的來的信息,大腦大約能記住10%;聽來的信息,大約能記住20%;從圖片或圖標上面獲取的信息,大約能記住30%;邊聽邊看的話,大約能記住50%;如果在被動接收以后,又向其他人主動講述過一遍,大約可以記住70%;如果經過實際應用,大約能記住90%。

圖1-9 記憶百分比
在我看來,這些量化的數字完全沒有意義,但從其中總結出來的理念卻值得參考。一個人在接收與處理信息時調用的感官渠道越多,最終牢固記憶的內容頁就越多。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因為每一類信息在大腦中存儲的位置不同。由此可見,當我們用多個感官來對認知同一個事物時調用感官渠道越多,最終牢固記憶的內容也就越多。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因為每一類信息在大腦中存儲的位置不同。由此可見,當我們用多個感官來認知同一個事物時,就相當于在大腦的不同分區重復儲存了同一條信息。在學知識看書時,除了把讀到的文字信息儲存在視覺區域,還在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區域都有了一套備份。等到了需要提取信息的時候,我們就有了5個不同卻又相通的渠道,回憶起來自然容易多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大腦中的這些分區,其實是可以借助眼球的不同運動來激活的。20世紀70年代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發現,當被問及自己家沙發的樣子時,被調查者往往都會不自覺地往左上方看,這是因為人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不起眼的眼球運動來激活自己大腦里存儲的圖像信息。而且幾乎所有人都從未意識到自己有這種習慣。如果研究人員繼續請實驗對象想象著給自己家沙發換個顏色,比如變成帶有分紅圓點、薄荷綠底色的會不會好看,他們多數都會稍微往右上方看。這說明,眼球向右上方運動能夠激活大腦的想象力,改變大腦中既有的圖像信息。如果某個實驗對象在聽到這個問題時不是往右上方看,而是往左上方看,那說明他家的沙發很可能就是薄荷綠底色,而且帶有粉紅色圓點。
如果需要回憶某個朋友的聲音,眼球會向左轉動,高度與耳朵平齊,因為這個位置與聽覺記憶有關。同樣的道理,如果要想象某個朋友有米老鼠的聲音,那眼睛會向右轉,高度也是與耳朵齊平,因為正右方的眼球運動能偶刺激大腦去想象有關聽覺的信息。同樣屬于聽覺范疇的部位還有左下方,每當我們自言自語或打電話的時候,眼睛經常會不自覺地往這個地方往去。
此外,如果事情設計某些特定的感覺,人往往會朝右下方看,因為這個方向與觸覺有關。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每當我們遇到學習問題或是情緒低落時,都會習慣低低頭往下看。但越是擺出這么一副消沉的架勢,我們越是打不起精神來。其實,只要我們抬起頭,有意識地將眼球向上轉動,同時回想一些積極的經歷,就能很快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跳出郁悶的氛圍。圖1-10展示出了眼球朝不同方向運行所觸發的人體感官渠道

圖1-10 眼球朝不同方向運行所觸發的人體感官渠道
根據眼球的特征,我們可以把知識手繪成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有助于我們激發視覺通道,我們在記憶知識時,需要加入視覺的一些想象時,可以刻意讓眼球向右上方,當回憶這個知識時,可以刻意讓眼球向左上方;下面詳細講解手繪思維導圖的方法。
**手繪思維導圖增強記憶**
新的知識點必須要和既有的只是網絡結合在一起。知識點如果不能互相聯系在一起,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們腦海里毫無章法地飄來飄去,用在學習上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
這個規律歸根結底還是來源于人腦運作的規律,每個人大腦都有上千億個神經元,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腦細胞。其中每個神經元上都有上萬個神經樹突,與其他細胞相連。至于腦細胞之間究竟是如何溝通、如何協同完成復雜的思維過程的則是極為復雜的生物過程,科學家至今仍未能給出透切的分析。

圖1-11 神經元
雖然這些腦細胞的數量極其龐大,但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與神經元的絕對數量并無直接關系。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說,人體哪個的神經網絡最密集,哪個器官就最聰明。而如果某個部位只有的神經聯系,那就說明神經反射的途徑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神經無法足夠高效地傳導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經聯系只能建立在既有網絡的基礎上,憑空長出一個孤立的神經元是不可能的。
類似神經元的互相連接,知識也要互相連接在一起。 而整理知識于知識之間聯系的方法, 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在電腦上制作思維導圖的軟件很多,比如xmind, 但電腦做的思維導圖太規矩了,沒有突出特點,所以我偏向于手繪思維導圖, 這樣能更好的增強視覺通道,激活右腦,如圖1-12,是一張angularjs的手繪思維導圖。

圖1-12 手繪思維導圖
手繪思維導圖是有一點難度的,不能一下畫好,需要分幾步才行。
* 1,提取關鍵詞
先用一張大小合適的白紙(可以用A4紙),橫向擺放, 并畫兩條豎線,將白紙分為三個區域。 左邊第一個區域記大的要點,這一欄能起到目錄作用 ,中間區域記錄每個要點下所有關鍵詞, 右邊一欄供大家做補充筆記。
要把白紙橫著放也是為了激發我們視覺通道,因為小時候我們畫畫的紙張總是橫著的。 在記錄關鍵詞的時候,切勿整段的抄句子,而是要提煉為關鍵詞。
* 2,擺放關鍵詞
再用第二張白紙,白紙的中心寫最核心的主題 , 再在核心主題周圍擺放第二級關鍵詞, 再在第二級關鍵詞周圍擺放第三級關鍵詞,根據關鍵詞的多少分配好空間。
* 3,關鍵詞連線
擺放好關鍵詞,整體結構出來了,再連上線就大功告成了。
手繪的思維導圖不會像軟件做的思維導圖那么規矩, 手繪思維導圖在頁面關鍵詞的疏密不一樣,連線長短不一,我們還可以在紙上用不同的顏色,在一些地方畫點圖案,這樣更能激發我們視覺通道,增強我們記憶,在記憶思維導圖的時候可以眼球向右上角,可以增強我們視覺的想象。
**復習增加記憶**
我們整理好知識后還要制定好復習計劃,需要多復習幾次知識才能記牢, 而我們之前整理的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復習材料,只要看一頁紙可以把整本書的知識都想起來。
第一次復習時間應該在10分鐘后,也就是剛整理完思維導圖過10分鐘后再看看自己能否回憶起整張思維導圖,回憶的時候眼球向左上角,可以幫助我們激活回憶的視覺通道。 第二次復習時間應該在第二天,第三次在一周后,第四次一個月后, 經過這四次復習, 基本知識可以記得很牢。
我們可以用印象筆記等軟件提醒我們復習時間, 當思維導圖做好后,可以印象筆記拍照,然后設置提醒時間,剛開始設置的提醒時間是一天后,第二天印象筆記提示我們復習,我們復習完后再將鬧鈴設置為一周后, 一周后再將鬧鈴設置為一個月后的時間。
我們可以用一個文件夾放思維導圖的紙,以后偶爾翻開文件夾看看,等積累得多了,一個文件夾就是幾十本書的總結,讓人很有成就感。
##練習
記住了不等于就會了,比如編程,雖然記住了語法但如果不上機實際操作一下,其實還是屬于不會。當我們實際操作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注意,比如可能PHP可能經常忘記句尾寫逗號,比如linux編譯安裝軟件有許多依賴問題需要解決,另外建議大家養成寫博客的習慣,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寫成博客文章。
我們在反復練習的時候要注意平臺期,大家看下圖這個學習的曲線,它代表的是能力與練習時間之間的關系。從下圖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一條圓滑向上的曲線。我們的能力會經歷一個又一個不規律的平臺期(如圖1-13),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突然向上跳一個臺階。這種能力發展的模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學習一種新的樂器或是練習一種新的體育項目時,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圖1-13 練習的平臺期
就以學鋼琴為例吧。上完前幾節課,你終于可以彈出旋律了,或許還學會了彈奏第一首簡單的兒歌,這說明你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登上了第一個臺階。接下來,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難度更大的曲子,可手指卻偏偏不聽話,怎么彈都彈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你的能力還停留在第一個臺階上,并且正在像蝸牛一樣慢慢地向前挪動。不管是學習一種新的樂器、新的體育項目還是新的閱讀技巧,飛躍本身都不是重點。最難熬卻最關鍵的其實是在同一個水平層次上停滯不前的那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平臺期。我們會逐漸感到灰心喪氣,抱怨自己的努力沒有換來應得的回報,要是平臺期的持續時間太長,我們甚至會徹底失去動力,半途而廢,不了了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曾經試圖學習一門樂器,但能夠真正堅持到底的卻少之又少。
所以,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這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必須認識到,盡管我們在主觀上會覺得自己毫無進步,但平臺期卻正是大腦建立新的神經聯系的過程。我們之所以尚未感覺到切實的變化,是因為大腦還在進行下一步的隱性工作,那就是生物學上所說的“包鞘”。每當腦細胞,也就是神經元之間建立了新的連接,其表面就需要生成一種新的叫做髓磷脂的物質。形象地說就是光有裸露的電線還不成,必須再裹上一層絕緣橡膠,才能正常使用。必須等到這個生物過程結束了,大腦才能獲得一條嶄新的思維路徑,我們的能力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因此,當你下次感覺自己又開始停止進步時,就請回想一下我上面所說的這個生理過程。暫時看不到進步恰恰說明你的大腦正代替你完成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幫助你完成量的積累,很快你就會突然感受到質的飛躍。你會發現,了解事物背后的運作原理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仿佛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交代,進而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整個等待的過程。

圖1-14 學習的四個階段
每個人從頭開始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都必須經歷這樣四個階段(如圖1-14):
以開車為例。剛出生的嬰兒顯然還不具備開車的能力,可正是因為他們還沒到琢磨這件事情的年齡,所以不會開車既不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也不會使他們產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這就是第一階段的特征,雖無能力,卻也尚未萌生明確的意識,即“不知己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為什么別人都會開車,而我卻不會呢?一旦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意識到自己某種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由于我們已經體會到了不會開車的種種不便,而且因此感到不安,所以我們理所當然會主動采取措施改變現狀。剛高中畢業的女生或許會纏著爸爸帶自己去找個空曠的地方練車,爸爸或許會讓她去駕校學習。不管通過哪種途徑,重點是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找到機會開始學習這種新的技能了。這就是第三個階段:有能力,也意識到了,即“知己已能之”。在這個階段,我們明明已經學會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的交規,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盤上的時候,心里還是難免會有點緊張。我們必須時刻留心手部動作和腳下換擋的配合,遇到比較復雜的路況也會略微有點犯怵。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把自己的系統內存全部用在開車上面,根本顧不上別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再也不用盯著倒車鏡了,拐彎變線時不會老是急著打轉向燈了,離合換擋、停車起步也已習慣成自然了。我們的大腦終于可以放松下來,一邊開車一邊聽聽音樂。這就說明我們已經達到了最后一個階段:意識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在練習過程中,大家容易遇到平臺期,發現自己沒什么進展而容易放棄,在學習技巧這一領域,我們的能力發展也同樣遵循這種自然的發展規律。所以我們要不斷練習, 總有一天這種新的技能會習慣成自然,變成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方式。這時,盡管我們不再刻意關注某個特定的技巧,我們的大腦也會在潛意識里指揮相關的器官照常完成任務。我們的大腦就會擁有更多空閑的空間,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學習上。
就像剛開始我們學PHP的時候就可能會經常忘記寫句末分號,這是正常的,等我們練習多了,分號不用我們想會很自然就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