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來到騰訊,今天在這兒分享鷹眼益云的一點小故事。
我的職業并不是公益機構從業者,我大學是學財務的,大學偏科去搞計算機病毒,原來在普華永道做審計,后來去了IBM,在IBM做云計算安全,現在還在安全領域,包括明天我要在上海擔任騰訊一個智能硬件安全挑戰賽的評委。
鷹眼益云項目是我個人的經歷和我的一點體會。先說一點虛空的,搞IT的或者搞技術的人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科技發展史,所有的科技發展都是人要追求安全感,技術是圍繞安全來走的,這是一條線。還有一條線是從信息不對稱到對稱的歷史,我們今天大量的工具,包括電視、廣播,到今天的互聯網,都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們的造紙和印刷的核心就是為了降低知識傳播的成本,過去知識只有在貴族,在少數人中能獲得,火藥的發明是為了安全的考慮,指南針帶來的航海發現,都是使信息不對稱到對稱。只是到了今天,我們作為信息對稱發展史的推動者和輸出者,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我在2008年以前也做過類似免費午餐這樣的公益活動,到2008年的時候,因為汶川地震,我太太的家鄉在四川都江堰災區,我清楚地記得5·12那天,我是國航奧運安保的首席顧問,當時正在國航開奧運安保會議,當時我太太打電話給我,讓我趕緊上網看新聞,四川地震,發現離都江堰很近,這時候我再聯系我的岳父岳母。作為搞安全的人,我一直覺得我們知道的秘密比大家多一點,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但是在那一瞬間我發現自己很無力,兩天之后我才聯系到岳父岳母,他們在都江堰街頭待了兩天。
在這之后,我參加了一些救災的活動,開始接觸到公益。我在接觸到公益最早的時候,我也知道我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下到一線,那時候我認識了這些公益組織,我在想通過技術方式解決一些公益的問題,這也萌生了我做鷹眼益云的初心。我一開始是做云計算的,我在想應該把公益的一些東西架在云上。一開始我就想作為一個極客,我心目中的公益世界是什么樣的。我一直有四個定位:如何促進優秀的公益項目與機構的傳播,如何促進教育的公平,如何營造兒童安全保護環境以及如何支持人人可參與感知的環境保護模式。我的職業畢竟是做安全的,我的所有思考里面都帶有安全的考慮。汶川地震以后,有好幾年沒有大的災難,而我們也知道在國內外都有災難消費的說法,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發生了3·11大地震,2013年3·11大地震一周年的時候我去日本考察,當時在日本的體驗,在3月12日我在居酒屋喝酒,當時又發生了地震。當時我們正在看一個體育比賽,當時突然發生地震,電視信號中斷,提示發生了地震,然后他們的手機都收到了短信。當時的地震很強,馬上顯示震中在那里,距離他們那里還有600多公里。
我們知道3·11地震影響很大,當時谷歌和推特做過一個合作,就是他們在災難發生之后,他們發布了一張災情地圖,大家把推特上的信息同步到谷歌地圖上,比如說你在哪里你需要救援,然后幾千家機構根據谷歌和推特的信息,因為有地圖我就可以找標注,我可以去到那里救援,所以他們整個救災過程秩序感是非常強的。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
我們也知道城市化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加速的城市化讓我們的安全面臨嚴峻的挑戰。2012年我在臺灣參加臺灣的黑客大會,在那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雨,有些人開車被淹死了,在臺灣的朋友覺得很不可思議,他們對于這種發生水患的地方都會有提示,開車就不要到那種地方了,這個對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如果說我們現在突然發生應急事件,這種訓練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有了,但是相對來講還非常落后,我們在這些方面還很欠缺。全世界超過50%的人口未來都會居住在城市,未來的比例還會更高。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災難,它發生在偏遠的地區,人煙稀少,所以即使震級很高,你也不會覺得有很大的損失,但是如果在城市,不管是火災還是水災,它引發的災難影響是很大的。
作為安全人,我們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什么是安全?在IBM我接受過訓練,我們認為安全是不斷降低風險的過程,沒有絕對的安全,最后使殘余的風險可以被接受。我剛剛去新疆玩了十幾天,新疆的安保是非常嚴的,我們怎么理解這些安保?就是讓殘余的風險降低。其實從城市到管理等等方面,安全有很多面向。我們到發達國家,有很深的印象,我記得我在斯坦福參觀的時候,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有一棵很大的樹下面,它都會有一個警示牌,在看似安全的地方,它都會提示你,這也反映了安全的細節。我經常講一個城市的文明有兩個標志,一個標志是它的廁所,你說這個地方的文明發達程度,先看它的廁所,第二個是兒童、婦女的權益,其實后者就是反映在安全上的。
(聯合國國際健)在戰略也定義了十大要點有92條評估問題。從這些方面看到我們在安全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
2013年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那天上午我作為IBM志愿者協會的主席,我組織了IBM志愿者參與了一個植樹活動。雅安地震發生之后,同樣的場景又出現了,還是打電話給岳父母,電話還是打不通,因為大家的訓練不夠,大家還是會第一時間打電話,最后造成電話誰都打不進去。但是那時候很多人不知道數據通訊可以用,比如說短信可能能通,但是大家都盲目的打電話。后面在雅安地震中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是大量的無序的志愿者的涌入,有很多志愿者是到災區游,帶著一瓶水就去了,大家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包括當時的雅安地震震中在蘆山,很多人涌入到蘆山,但是距離它20公里的一個鎮完全被遺忘。當時出現大量的災情數據時效性的問題,比如當天說雅安有一個美院的學生在寫生,有300多人,他們急需解救,但其實他們當天上午就已經出來了,但是三天之后微博大V還在轉發這樣的信息。包括有大量的物資,因為有5年沒震了,所以社會愛心一下被激發,大量的物資涌入,有大量救災物資浪費,比如說礦泉水,基本上很多地方看到大家喝一口就扔了,還有很多奶粉運過去,根本沒用完,最后因為發生過期的問題,還造成負面影響。我們當時和高德地圖合作,做了這樣一個應用,就是做了一個臨時的救災地圖。現在我們的微博一條140字的信息,我們把這種叫碎片化信息,它只能發一段話,它不能準確地表達他的急需性、迫切性和真實性,包括位置信息的結合,我們把這些信息重新做了結構化,我們可以標注成這個信息證實了,是急需解決的,還是已經解決了,由于地圖這種可視化的效果,我們可以避免重復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真實的信息發生在哪里,后面配合專業志愿者和專業團隊跟進,使救災變得更有序。
這個地圖做出來之后,當時媒體方面給予了比較高的評價。當然這個方式可以發展到很多方面,比如說用到救援隊方面,還有一些做物資捐贈類的NGO,因為我們之前發生過的情況可能是有的地方物資捐贈過多,而有的地方卻被遺忘了。包括政府、媒體和公眾不只是靠悲情傳達,而是靠有效的信息傳播。所以我們萌發了把這個地圖進一步延伸的下一步的做法。這就是我們后來把它延展成一個救災地圖的做法。這是我們臨時寫的一個地圖,我們后面要把它做成一個產品,做成一個眾包地圖的模式。百度、高德、騰訊、谷歌都有地圖,我們用它的接口,快速建立對接信息,然后自己再訂立一張跟自己業務有關的地圖,所以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相當于自動化工具,可以實現一些簡單的功能,包括可以做標注,包括定義哪些具體的信息,我們把碎片化的信息重新做了結構化的解讀。
包括用一些地圖上的技術,比如說有熱力圖,在數據結構化以后再做分析就非常簡單了。
這個地圖后面就延伸到壹基金拿來做人人減災,標注出現災害的地區,當它的問題標注的人很多,最后就反映到政府部門來解決。我們從局部的救災衍生到一個地圖的多任務,再延伸到其它的領域。包括在救災中我們會發現很多機構從宣傳、評估都希望做簡報、項目報告,我們也提供了這樣的功能,有了數據你可以直接做統計分析。
當然在這中間,因為當時我在IBM,近水樓臺先得月,也是得到IBM專業志愿者的支持和協作。
總體來講,當每個人或者組織都成為一個信息發射器時,如何使這些社會行動的數據從分散到聚集,挖掘其中的潛在價值,賦予這種閑置數據以新的生命,發揮它的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國外現在已經有大量的這種應用,但是國內還非常少。這是在地圖上別人創建的別的地圖,不一定是救災,它可以是公益機構自己的行動數據。
我們這個小小的地圖也得到了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獎勵,其實海外也有需求,但是我們支持不了,包括上次菲律賓發生的那個災難,他們也希望我們能提供技術支持。
這張圖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看起來像星空,這是全球的互聯網C類節點,把它連起來,真的像星空一樣。互聯網把我們全球聯系在一起,它就是一個未來世界。
(見PPT)這是我兒子,他是2008年出生的,他小時候特別喜歡水,但他只喜歡流動的水,他會在溪流或者噴泉面前站兩三個小時,就看那個水流。有一次我就問他,你為什么喜歡水?你知道水為什么會流嗎?他的回答是,“因為有天空”,這是他不到3歲的時候說的話。他人生中講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看的一本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他的人生第一句話就是《猜猜我有多愛你》,這一下子打通了我對益云的認知。中國人講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們講技術公益,其實做的就是上善若水的事情,我們把信息流匯聚起來,形成善的數據,我們不一定說某個應用或者益云的產品很好用,關鍵在于我們上善若水,匯聚到大海,水蒸發到天空變成云,再變成雨水落到大地,再匯到上海,我們做的就是上善若水的事情,支持互聯網技術社會創新。希望到以后我們還能分享新的成果。
- 1. 主持人開場發言
- 2. 聯盟發起方代表、騰訊志愿者協會理事長梁舉致辭
- 3. 恩派高級業務經理王鑫先生致辭
- 4.1 嘉賓演講—WABC創始人苗世明先生
- 4.2 嘉賓演講—微軟中國公益事務總監王嶺女士
- 4.3 嘉賓演講—IBM中國的服務捐贈項目宋揚女士
- 4.4 嘉賓演講—鷹眼益云創始人萬濤先生
- 4.5 嘉賓演講—騰訊區塊鏈產品負責秦青先生
- 4.6 嘉賓演講—京東公益產品經理趙丹女士
- 4.7 嘉賓演講—奧北環保創始人汪劍超先生
- 4.8 嘉賓演講—ABC美好社會咨詢社深圳負責人曾立維先生
- 4.9 嘉賓演講—恩派公益咨詢事業群CIO陳颋賢先生
- 5. 開發論壇—騰訊區塊鏈負責人秦青先生
- 6. 圓桌會談—IT企業專業志愿者發展論壇&IT與公益對話
- 7. 問答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