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我是從蘇州過來的,非常開心聽到各位嘉賓的演講。我有一個問題想跟黃希彤老師請教一下。我們的組織可以說跟在座的臺上臺下的組織都不太一樣,臺上的組織,比如說微軟、IBM、騰訊會支持很多公益組織,但是我們是程序員社區,我們在全球100多個國家,2000多個城市有很多的程序員,他們可以在我們的平臺上免費學習編程,當他們到一定階段,我們會接入一些公益項目,讓他們練手,也為他們的簡歷增添一些色彩,也很直接地幫助到這些公益組織。還有很多程序員不在微軟、IBM,他們的企業也沒有這樣的組織,包括一些研究生、大學生,他們有很好的前景,他們在同齡人中也非常有影響力,但是他們沒有很直接的通道去連接程序員和公益組織。我今天聽下來的感觸是,我們的程序員技能很優秀,他們也很想幫助這些公益組織,現在就是我到處去講這個故事,讓這些公益組織來找到我們,我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有很多的能力可以輸出,我很贊同黃希彤老師說的社會程序員的概念。
> 所以我的問題是我如何把我擁有的許多優秀的程序員志愿者輸出到全國各地的公益組織?
黃希彤: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建立了這樣的平臺撮合雙方,我們作為聯盟也希望統籌各個公司的這些平臺來打造一個更加體系化的系統,讓有需求的雙方對接。在你看來好像是供過于求,好像程序員太多,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我們看到有太多的IT需求沒有人接,包括有人直接找到我說,你能不能找程序員來幫我做什么,今天現場有一個來自好公司的朋友,他們就找到我說,你能不能找好公司做一個相關的優化,這樣的需求還有很多,你講的這個問題就是缺乏一個大家共同認同的撮合系統,博能的系統也剛剛上線,王鑫還在講其它的一些公司也都上線了類似的系統,接下來聯盟應該在這里做一些更好的推動。
王鑫:這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做跨界,為什么要做這個聯盟,為什么要把IT和公益扯在一起,從IT公司來看,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做,這就是所謂的隔行如隔山,你不在公益圈混,不知道公益圈的需求是多么旺盛。
黃希彤:我另外再補充一點,特別針對他們這個組織,我想再強調一點,我們傳統上很多人對公益的認知是,我們去幫助一些比較困難的群體,但是其實在我長期的認知里面,我們如果可以做一些事情,對這個社會有幫助,幫助這個社會成長,不一定說一定要幫助最底層的一群人,可以幫助他們當然也很好,但是我們幫助程序員去學習新的技能,幫助他們獲得新的認證,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甚至我以前也提出幫助整個社會提升軟件開發效率,提升軟件的IT水平,我覺得這些都是公益,我們不一定要局限于傳統的一定要有一個很具體的可憐的受助者。
何建華:我想補充兩句,您的社團是以程序員為主的,所以您的思維不應該局限于我的程序員要找一個IT聯盟的組織參與公益,其實所有的程序員自己都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其實程序員主要的能力是在編程上面,但是對接到公益這邊你們還是有困難的,比如說你并不知道很多的公益組織的需求是什么,他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所有的編程的東西,我們覺得更多的是在解決方案的層次,可能在整個戰略的層面上,很多的程序員還不知道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能力,我覺得您可以有一個更廣闊的思維,比如讓您的成員加入到ABC,讓你的程序員通過一些項目更多地了解公益機構、公益社會對程序員的需求。
> 提問:感謝各位嘉賓的分享,我來自海口一家做可持續漁業和海洋保護的NGO。我有一個問題,剛才黃希彤老師分享了通過區塊鏈公益發現了一個商業的機會,我想問一下其他的嘉賓,你們在做公益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一些點可以轉化為商業,對你們的商業起到正向的作用,把公益的項目規模化,因為公益是發現一個別人沒有關注到的問題,然后我們扮演一個創新者的角色,當政府和商業可以規模化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退出了,商業在這里面有沒有很好的案例?
黃愛民:我講一個例子,我們在北京殘聯做一個知識性的項目,其中有一個企業是做傳統文化傳承的,利用他們企業這個特長去支持社區的殘疾人,給他們做行為的矯正和身心健康的康復,他們已經做了兩年,上次我們去評估的時候,愛佑基金會的秘書長也說你這個模式非常好,希望做成社會企業的模式。你如果真正能解決社會問題,他們能介入到殘疾人的康復,讓他們多一種很好的方式,這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這樣的公益就可以向商業方向發展,你可以用很好的模式把公益進行拓展化。
黃希彤:大家知道貝爾在發明電話之前是干什么的嗎?他當時幫助聾啞兒童用一些設備去放大聲音,讓他們可以聽到一些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他研究了怎么收集聲波,怎么放大聲波,然后才有了今天的電話,整個人類社會都是從這樣一個公益項目衍生出來,推動到我們的社會進步。
> 提問:我是深圳大學校友會的,今天我來騰訊集團也是要推介一下我們這個組織。騰訊也是深圳大學著名的校友企業,我們統計了我們校友的市值大概有38000億,騰訊占了3萬多億的市值,騰訊也是我們深圳大學驕傲的一個品牌。今天我有一個問題,如何使公益基金產生公信力和吸引力?比如說深圳大學歸集了7個億的公益基金,如何使這個基金的使用產生更高的公信力,讓大家更有吸引力參與這個事?
王鑫:這和我們的業務相關性太強了,我們不斷地希望通過更加睿智的整合方案,讓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之間產生更多的信任,包括我們組織這樣一個峰會,也是希望IT公司能和公益組織有更多的信任之后,能產生更多的協作和高效的創新。花錢這個事,我們說如何把它花得更好,首先要看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一個大概的方向,如果你完全沒有方向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幫你想,如果你有自己的傾向,包括我們和很多政府談,政府拿出一些錢做專項資金,做資源投放的時候,我們會跟他談你大概的傾向是什么,你今年的工作重點是什么,你認為哪些問題如果不解決,你這個部門就快掛了,你的績效過不去。從這個角度出發,與此同時我們通過調研、了解他所關注的這個方向或者領域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在這之后我們會給他出資金投放的規劃說明,我們覺得你的錢大概往哪個方向投會比較合適。與此同時,你花錢要有規則,你不能說我決定了要往那里撒錢,錢就撒過去了,我們需要通過一種程序正義的解決方案,把你這個錢適當地發布出來,你7個億也不可能一下子花完,你可能每年放一兩千萬,如果給力的話,你放一個億我們也覺得很好。舉個例子,現場有許多的公益組織,他們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人給他們提供一筆資金去支持他們做信息化建設,包括養這樣一個人,包括我們聯盟也是缺錢的。
接下來才是我們去招募什么樣的人來投我們的基金,我們如何去資助他,如何去支持他使用,包括整個過程你如果錢給了別人,你要去管,可能管的問題是你沒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在專業性上你也不是那么充分,雖然你需要一個角色和你配合,來管這個錢怎么用。最后是錢花完以后有一個結題,要有一個績效成果的呈現,要有人給你評估,看你的錢花得怎么樣,是否驗證了我們的規劃的目標,如果不是,我們就來復盤,看看目標達成的情況,有哪些差異,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再投入的話應該怎么做,應該是這樣一個流程。
- 1. 主持人開場發言
- 2. 聯盟發起方代表、騰訊志愿者協會理事長梁舉致辭
- 3. 恩派高級業務經理王鑫先生致辭
- 4.1 嘉賓演講—WABC創始人苗世明先生
- 4.2 嘉賓演講—微軟中國公益事務總監王嶺女士
- 4.3 嘉賓演講—IBM中國的服務捐贈項目宋揚女士
- 4.4 嘉賓演講—鷹眼益云創始人萬濤先生
- 4.5 嘉賓演講—騰訊區塊鏈產品負責秦青先生
- 4.6 嘉賓演講—京東公益產品經理趙丹女士
- 4.7 嘉賓演講—奧北環保創始人汪劍超先生
- 4.8 嘉賓演講—ABC美好社會咨詢社深圳負責人曾立維先生
- 4.9 嘉賓演講—恩派公益咨詢事業群CIO陳颋賢先生
- 5. 開發論壇—騰訊區塊鏈負責人秦青先生
- 6. 圓桌會談—IT企業專業志愿者發展論壇&IT與公益對話
- 7. 問答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