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任何筆記系統在 SuperMemo 面前都是垃圾 (如 OneNote 和 Evernote)
> 譯者:[葉峻峣](https://www.zhihu.com/people/L.M.Sherlock)
> 原文:[MasterHowToLearn - Why SuperMemo Trashes Any Note-taking System (Including OneNote and Evernote)](https://www.masterhowtolearn.com/2020-02-28-why-supermemo-trashes-any-note-taking-system-(including-onenote-and-evernote)/)
太長不看版:
OneNote/Evernote:單向交互:你可以查找和閱讀信息(即你的筆記),軟件相當于本地搜索引擎, 可以用于整理索引信息
SuperMemo:雙向交互:信息找到你;你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注意:如果對你而言,筆記系統的用途只是名為知識管理的筆記存儲,那么這樣比較并不公平。然而,如果你不止步于此,而且還希望能有助于學習(我認為應該是這樣),那么 SuperMemo 比任何筆記系統強得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請繼續讀下去。
## 目錄
[TOC=2,4]
## 任何筆記系統的預期用途 (摘要、高亮和重新閱讀)
參見另一個類似的討論:[學習時不應該做筆記的 3 個重要原因](https://www.masterhowtolearn.com/2019-08-29-3-fatal-reasons-why-you-shouldnt-be-taking-notes-when-studying/)
兩種典型使用場景:
你在讀課程要求的書。你在 OneNote/Evernote 中寫下提要。做完筆記后,你在考試前(下個星期或一個月)“頻繁”重新閱讀。
另一場景:你為你讀的每一本書做筆記。你有一個你這些年讀過的所有書的筆記集合。你經常或“偶爾”回顧它們。
*有什么問題嗎?*
## 任何筆記系統中的兩個關鍵缺陷
上述兩種情景包含兩個步驟:
1. 創建筆記(通過總結和高亮)
2. 復習筆記(通過重新閱讀)
### 1. 創建筆記
請參閱下表。摘要和高亮是低效的。
### 2. 復習筆記
#### I. 重新閱讀是低效的
> :-: 
> 圖片來源:[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8180568_Improving_Students)
#### II. 不可持續的復習計劃
從長遠來看,“經常復習”是不可持續的。隨著你的筆記越來越多,重讀筆記的計劃不可能持續。當然,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復習筆記的必要。即使他們有意識,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兩到三次”(一年內嗎?)。他們沒有復習安排系統。
例如,你的“圖書筆記”集合中有 30 本書,你打算什么時候重新閱讀每個讀書筆記?如果你是一個專心致志的學習者,如果沒有復習安排系統,你不得不手動跟蹤所有的復習安排。也許你會提醒自己(通過一些日歷通知)重新閱讀你的讀書筆記。因為“不定期復習”意味著不止一次,比如 3 次:30 本書 x 3 次=90 次日歷事件。這相當于實現一個紙筆版[萊特納系統](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itner_system):你怎么能維護 10,000 張紙質抽認卡?筆記越多,這項工作越繁重而難以企及。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所有的筆記一經創建便只是在積灰(數字灰塵)。
在“[為什么 Obsidian 將超越 Roam](https://www.youtube.com/watch%3Fv%3D_x54XJrECvk)”(\[6:12\])視頻中,他說:“Evernote 讓我肆無忌憚地囤積內容,草率地收集別人的思考。”
>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書簽管理。我們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網頁,不想錯過信息,所以我們留下書簽。這一堆數字書簽,和一堆感覺值得了解的論文,沒什么不同。不過,在這里,保存的內容也沒有被閱讀。——[收藏家的謬論](https://zettelkasten.de/posts/collectors-fallacy/)
[奧利·洛維爾](https://www.ollielovell.com/ollielearns/spaced-repetition-incremental-reading-anki-dendro/)是這樣說的:
> 最初,我會在 Word 文檔中做筆記,但我再也不重溫它們了。然后我在谷歌文檔中制作了它們,但我再也不會再次訪問它們了。然后我在 Evernote 制作了它們,但我再也不會去看它們了。最近,我把筆記寫成郵件發給自己。這個方法稍微好一點,但我仍然面對繁重瑣碎的工作:重溫我在某次會議中做的大量筆記,點進所有鏈接,并為有價值的部分制作 Anki 卡片(通常在記憶之前沒有深入學習)。
因此,通過摘要和高亮來創建筆記是無效的(#1)。通過重新閱讀復習筆記也是無效的(#2.1),同時也是不可維護,不可持續的(#2.2)。因此,任何筆記系統提供的價值都很小,而且大部分都是徒勞無功。在大多數情況下,任何筆記系統都只是這樣:一堆有組織的筆記。
## 任何筆記系統 vs SuperMemo
1. 何時復習(手動 vs 自動)
2. 交互程度(被動 vs 主動)
3. 做筆記的目標(本身就是目的 vs 抽認卡的起點)
### 1. 何時復習
**安排復習時間:**
**任何筆記系統:手動查找信息來復習。但這帶來了元判斷的問題:**
> 你怎么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復習筆記呢?
你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么是我們不知道的,什么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格溫的《[有效學習的間隔重復](https://www.gwern.net/Spaced-repetition)》一書精辟地描述了這一悖論:
> 我們很難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復習——最好的時機是將忘未忘的時候。但這就是癥結:如果你即將忘記它,你應該怎么記得要復習它呢?你只記得要復習你知道的內容,但你已經知道的內容又不需要復習!
**SuperMemo:自動安排復習(分布練習):基于[優先級隊列](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priority_queue)和反饋給出所需信息的算法**
分布練習意味著明確的復習安排:對于一份讀書筆記,在之后的幾周或幾月內安排多次復習。分布練習只關心**何時**,而不是**如何**。換句話說,即使你沒有任何“抽認卡-回憶”,沒有主動回憶,SuperMemo 也會安排你的每個讀書筆記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后重新閱讀。這避免了上面的“不可持續的手動復習安排”問題。
被動:有一個書簽網站列表或一個似乎沒完沒了的閱讀清單。
主動:將它們導入到 SuperMemo 中,這樣它們就可以在將來展示自己。
**在任何筆記系統中,你都必須尋找信息。在 SuperMemo 中,信息會尋找你。**
> :-: 
> 我讀了一篇一年前我導入 SuperMemo 的文章。
### 2. 交互 (被動 vs 主動)
**任何筆記系統:被動交互**
正如我在上面的“任何筆記系統中的兩個關鍵缺陷”中提到的:摘要不是被動的,而高亮和重新閱讀是被動的。
在筆記系統中,你不會主動維護你的信息。你不會用它進行主動回憶。大多數情況下,你不會重寫、擴展、詳述或修改內容,只有一攤靜止的數字化筆記。
**SuperMemo:主動交互**
在 SuperMemo 中,你有一個待辦的隊列。 可以將其視為一條傳送帶:你會收到很多信息。 他們來找你。 對于每條信息,你都必須積極維護:
對于摘錄卡片(文章)\[漸進閱讀\]:
1. 通過點擊 Next 忽略它(即,另一個時間再讀)
2. 刪除它(不再需要)
3. 閱讀后決定:
* 摘錄重要信息
* 如果你還沒讀完,設置閱讀點(`Ctrl + F7`)
對于問答卡片(抽認卡):
1. 回憶答案,并提供反饋評分:
1. 回憶失敗:(自動安排重試)
2. 回憶成功:SuperMemo 將其安排在未來數周、數月或數年之后
3. 重新措辭、精簡、刪除不必要的內容
4. 刪除它
你有沒有看到你與 SuperMemo 的交互比筆記系統多了多少?也許你可以在筆記系統中手動做這些,但這不是“標準實踐的一部分”,關鍵的缺陷是缺乏復習安排系統。正如我在上面提到的,典型的案例是“摘要并重新閱讀一次或兩次”。
任何筆記系統:你對它做點什么。SuperMemo:你和它打成一片。
附注:Anki 介于筆記系統和 SuperMemo 之間:
Anki 有主動回憶卡片的功能,但沒有處理源材料/筆記(漸進閱讀)的方法。如果沒有源材料的安排算法(漸進閱讀),你很可能會將所有筆記批量導入 Anki,然后一口氣用它們制作抽認卡。
### 3. 做筆記的目標 (本身就是目的 vs 抽認卡的起點)
**任何筆記系統:本身就是目的:記筆記就是最終目標**
**SuperMemo:進一步處理(變成抽認卡)**
做筆記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有一套精美的摘要、高亮和重新組織的筆記,以便以后被動地復習。如果你認為做筆記意味著“已經獲得了知識”,那么你就會恍然大悟。例如,谷歌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圖書館,但訪問知識并不意味著習得知識。出于同樣的原因,你可以訪問個性化材料……就是這樣。這并不意味著你已經學會了。
**如果做筆記不應該是最終目標,那么什么才是最終目標呢?**
這是下一步的起點:將相關信息轉化為可測試的材料(又名抽認卡)。你將所有信息分解成可測試的小塊,以便自我測試。從這個角度來看,做筆記就為抽認卡收集信息。做筆記的目的應該是從中制作抽認卡。人們認為做筆記本身就是目的。不,這是下一步的手段:
> 學習資源(講座 PDF、教程視頻、閱讀材料)—>做筆記—>抽認卡
> 漸進閱讀:從源材料做筆記—>提取制卡
#### 做筆記就是選取相關信息
就《[作為生成性活動的學習:促進理解的八個學習策略](https://www.amazon.com/Learning-Generative-Activity-Strategies-Understanding/dp/1107069912)》中的 SOI 模型而言,做筆記主要是第一步,S:從感覺記憶中選取相關信息(從指導材料中,即你的學習材料)。
:-: 
做筆記只是用來記錄你認為重要或相關的信息。例如,你在一次重要考試中所做的筆記將與你在休閑閱讀中所做的筆記大不相同。你將如何處理捕獲的信息則是另一回事。
#### 為什么是抽認卡?
再看看上表。抽認卡綜合運用了**練習測試**(高效)、**分布練習**(高效)和交叉練習(中效)等學習策略,即這些策略的最佳實現方式是通過抽認卡;使用抽認卡的最佳方式是……你猜對了,是通過 SRS (SuperMemo/Anki)。
#### 在筆記系統中進行知識管理是白費功夫
在使用 SuperMemo 之前,我使用的是 OneNote。我有文件夾、章節、筆記,有組織,有標記。這是我 2016 年 OneNote 的截圖。這是我為《[認知天性](https://www.amazon.com/Make-Stick-Science-Successful-Learning/dp/0674729013)》做的筆記:
:-: 
誠然,OneNote (或 Evernote) 有許多 SuperMemo 沒有的功能:同步、內置 OCR、現代美觀的 UI 設計和界面、移動版本可以“隨時隨地查找和查看”。
筆記系統中固然可以給你干凈、詳盡、細致分類、可即時搜索、標簽加好的、組織有序的筆記,并可在 5 臺設備上同步。然而,這些筆記幾乎毫無用處,因為最關鍵要素缺失了,即間隔檢索練習(上面討論的三點),它。所有這些都只是花里胡哨,因為**重要的是你如何處理這些信息**。
任何筆記系統都只是一堆可供書寫的空白電子紙。他們本質上沒有促進學習的功能:主動回憶,分布練習(安排稍后復習),與儲存信息交互的反饋系統。如果沒有與知識系統的豐富交互,你或多或少就只是為各種信息編制索引的人類谷歌,而這些信息并非知識。
> 你在抨擊任何不是 SuperMemo 的筆記系統。
我認為它們都屬于同一個類別 (學習工具),所以這種比較并不是越界的 (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SuperMemo 不僅僅是筆記系統,盡管如此,它也是筆記系統。此外,如果有一個最好的學習策略 (這里有),那么任何不是這樣的策略都是次優的。請回過頭來參考上面的實用方法評估表:
SuperMemo:
練習測試: ?
分布練習: ?
交叉練習: ?
只有兩種技術被評為高分,SuperMemo (或 Anki 就這一點而言)擁有這一點。
## 結束語
至此,我意識到這次討論體現了我們對學習的不同信念,這體現在我們使用的工具中:
筆記系統:從原始材料中摘要和高亮;“偶爾”或“經常”重新閱讀。
間隔復習軟件 (SuperMemo/Anki):檢索練習 (主動回憶)、分布練習、交叉練習
我不是在抨擊任何特定的筆記系統 (OneNote 或 Evernote)。直截了當地說,我在抨擊所有的筆記系統。只是做筆記的“標準做法”沒有用,也沒有效果。推而廣之,支持這一目標的系統也不是很有用和有效。換句話說,SuperMemo 徹底改變了我思考學習、信息和知識的方式,以至于現在我認為任何筆記系統 (OneNote 或 Evernote) 都幾乎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