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進摘錄處理的原因(I):更好的元記憶判斷
> 譯者:[葉峻峣](https://www.zhihu.com/people/L.M.Sherlock)
> 原文:[MasterHowToLearn - Reasons for Incremental Extract Processing (I): Superior Metamemory Judgments](https://www.masterhowtolearn.com/2019-07-17-reasons-for-incremental-extract-processing/)
這篇文章是關于我介紹的[漸進摘錄處理](./2450601)背后的基本原理。我把原因從那篇文章中分離出來,因為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有興趣知道為什么,他們只對怎么樣做和是什么感興趣。在本文中,我將進一步闡述漸進摘錄處理的第一個好處。
太長不看:當你剛做了一張摘錄卡片時,你對如何處理它沒有準確和足夠的元記憶判斷。如果你立即處理摘錄卡,你將傾向于犯錯誤,比如挖了太多的空。這也剝奪了你通過漸進摘錄處理獲得的間隔重復的好處和更好的填空/問答卡片的機會。由于間隔重復的力量,在一段時間后,你將更好地知道如何處理摘錄卡片。
## 目錄
[TOC=2,4]
## 通過間隔重復的力量改進元記憶判斷
### 元記憶判斷
摘自《[元記憶與記憶手冊](https://www.amazon.com/Handbook-Metamemory-Memory-John-Dunlosky/dp/0805862145)》:
> 元記憶是指人們對自己的學習和記憶過程的認識、監控和控制。

## 處理**摘錄**卡片過程中的元記憶判斷
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所有這些元記憶判斷和控制過程基本上都是你如何處理摘錄卡片的潛在思維過程。例如:
`易學性(EOL)判斷`:如果你認為一個題目容易學,那么你就會少挖空,或者不值得做問答卡片。
`學習判斷和知覺(FOK)判斷`:如何給卡片打分。
`加工種類選擇`:是加工摘錄卡片,還是做填空卡片或問答卡片。
這些思維過程體現在這些行動中:
A. 擱置:
> “我原以為它很重要,但現在當我重讀它時,我卻不這么認為。”
> 雖然它還沒有重要到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程度,但能再讀一遍還是很不錯的。現在我已經讀過了,我將擱置它。”
B. 重寫它,用你自己的話總結,以后再看張摘錄卡片:
> “我知道這件事很重要,需要進一步處理,但目前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這樣做。”
C. 將其轉換為填空/問答卡片:
> “這很重要,我對該怎么做有明確的想法。”
你對如何處理它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元記憶判斷。這些操作極大地影響了你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 關于劣質元記憶判斷的問題
### 缺乏足夠的信息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最初,你做摘錄是因為“它看起來很重要”。然而,在什么程度上(填空/問答卡片的數量)和什么格式(填空/問答/兩者)上,大多是模糊的。你不能明智地決定如何處理摘錄卡片,因為你缺乏確定它的清晰度和相關信息。換句話說,你不知道摘錄卡片(或一般情況下,整篇文章)是否足夠好,不知道如何處理它。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立即處理摘錄卡片,則往往會出錯。例如,如果是一張你應該擱置的摘錄卡片,但你卻做了兩個填空卡片;你可能在當時不知道的情況下,當它對你來說實際上非常重要的時候,你已經擱置了它。隨著元記憶判斷質量的降低,以及所有認知偏見的歪曲,由此產生的填空/問答卡片遠遠不是最優的。
## 過早創建填空/問答卡片帶來的心理屏障
一旦摘錄卡片轉換成填空/問答卡片,它就幾乎定稿了。當然,你仍然可以修改它。但對我來說,它已經跨過了“做完”的心理門檻:
I. 如果是摘錄卡片,我需要進一步處理:理解它,縮短它,提供上下文提示等等。自然而然的行動過程是修改。
II. 如果是填空/問答卡片,主要的焦點是回憶答案。自然而然的行動過程是回憶答案。
因此,修改大多是在它變成填空/問答卡片之前完成的。我通常不會考慮是否應該擱置填空/問答卡片,但我考慮擱置摘錄卡片。如果它足夠重要,可以做成填空/問答卡片,我為什么要考慮擱置它呢?但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我的決定——把它變成填空/問答——從一開始就可能是歪曲和錯誤的。當過早地將摘錄卡片變成填空/問答卡片時,我就會從劣質卡片中學習,甚至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創建卡片。
**由于對摘錄卡片的理解不充分或遠未達到最佳水平,所有隨后產生的填空/問答卡片都只是不成熟的創作。**這就像污染的血統:后來生產的東西質量低劣。糟糕的摘錄決策會產生糟糕的填空/問答卡片。然后你將從糟糕的填空/問答卡片中學習和記憶。
## 解決方法:讓時間流逝,即漸進**摘錄**處理
漸進摘錄處理本質上包括在間隔重復中:在一段時間內重復閱讀相同的摘錄正是間隔重復的定義。當你讓時間流逝時,你將擁有更高質量的元記憶判斷和控制過程。另一方面,處理摘錄卡片會立即剝奪你間隔重復的好處。
> 每次你重新思考結構和表述時,你都會磨練記憶中給定知識的表示和“連通性”。此外,隨著學習的進行,你的優先級也會發生變化。有時,你會在一項很快變得無關緊要或過時的知識上過度投資。漸進方式將減少過度投資的影響。——[漸進閱讀](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incremental_reading)
### 像對待第一次約會一樣對待**摘錄**卡片
一張摘錄卡片很像第一次約會。你無法決定是否要和這個人結婚,因為你缺乏相關的重要信息,無法做出良好的判斷。你如何獲得這些關鍵的信息?通過更好地了解這個人。摘錄卡片也是如此。當你摘錄的時候,你沒有很好地把握你和它的關系,在更大的計劃中,比如:
> 我真的需要這件東西嗎?在我(想要的)整個知識范圍中,這個卡片誠實的優先順序是什么?這個卡片很難記住嗎?若有,原因為何?這是真實的嗎?它是不是盡可能的簡單明了呢?我真的需要現在就知道嗎?你需要補充知識才能理解卡片的所有分支嗎?——[漸進閱讀](https://www.yuque.com/supermemo/wiki/incremental_reading)
如果你想很好地處理摘錄卡片,就需要讓時間流逝,才能獲得更多、更準確的元記憶判斷。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變得清晰,更清楚地知道該怎么做。
**我的觀點是,由于間隔重復的力量,在一段時間后,你將更高質量的元記憶判斷和控制處理。**
## 案例研究:兩次被動復習就足夠了
有些摘錄卡片值得多讀幾遍,但不值得做成填空/問答卡片。
例如,我從尤瓦爾·諾亞·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的 [21 世紀的 21 節課](https://www.amazon.com/Lessons-21st-Century-Yuval-Harari/dp/0525512179)中摘錄了以下關于冥想的內容:
> 我不是首席執行官--我只是個守門人。我被要求站在我身體的入口處——鼻孔——只觀察任何進出的東西。然而,過了一會兒,我就失去了注意力,離開了我的崗位。
:-: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做了摘錄卡片,重讀了兩遍,然后擱置了它。我不記得一開始我為什么要摘錄它,可能是因為我喜歡這個比喻。我本可以把它做成填空或問答卡片,但我沒有。如果我立即處理這張摘錄卡片,我可能會做這樣的問答:
~~~text?
問:把注意力放在鼻孔上的比喻是什么?(有了參考資料,我會知道相關的上下文)
答:做身體的守門人
~~~
重讀了兩遍后,我覺得不值得進一步處理,所以就將其擱置了。在以后被動地復習摘錄卡片時,即使我不把它變成填空/問答卡片,但我仍然可以通過間隔重復的方式再次閱讀它,因此我仍然可以受益于再次閱讀,從而更多地“記住”,或者至少,哪怕是一點點豐富記憶的痕跡。
## 我以前的心態
我以前并沒有意識到漸進摘錄處理的好處。我有在漸進閱讀時立即處理摘錄的壞習慣。我的步驟:
1. 一邊讀一篇文章,一邊做摘錄。
2. 在進入下一個元素之前,如果我已經做了 4 個摘錄卡片,我會把這 4 個摘錄卡片變成填空卡片或(很少)問答卡片。
我過去的想法是,我想要“完成”摘錄卡片。我以為最終的結局是把摘錄卡片變成一個填空/問答卡片。把這些段落“掛著”就像沒有完成一項任務,所以為什么不馬上去做呢?
但現在我意識到這不是真的。當 SuperMemo 向我展示它時,我甚至可以將其擱置。如果我不擱置它,我甚至不用一口氣處理一張摘錄卡片。與其壓縮時間跨度,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延長時間跨度,利用間隔效應的力量。時間允許我戴上一副新眼鏡,以新的視角復習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區分信號和噪聲時所需的判斷力會更好地揭示出來。
讓時間發揮它的魔力。
## 結束語
在校對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意識到這是相當復雜的。我試著在不丟失太多細節的情況下簡化它。我希望這不會太讓人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