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詩云:
孔哲徂背木永摧,子弟索淚祭先師,
論訓撰書成實錄,語簡意賅后世知。**
兩漢六朝學者認為《論語》由孔子的第一代學生記錄編定:
公元前479年,哀公十六年,哲人孔子告別了人間。孔子逝世以后,太陽似乎都停下來為他哀悼,孔子的學生們非常悲痛,心情就像泰山崩塌一樣,經過很久也不能恢復平靜。學生們哀挽凄楚,就像把梁父山上的樹木全都摧毀,百年也無法復原。生老病死不遂人愿,離開了孔子,學生們感到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老師,更像是失去了一位親人,眼淚不由自主地落下來。孔子說過的話,即使很短的幾個字,也絕妙無比,還有許多光明磊落的行為,都沒有記錄成文。于是孔子的學生們把過去受到的孔子教誨陳述出來,各自記錄自己的見聞,寫成《論語》這本書,把當年和老師之間的對話和學習的過程照實記錄。對前輩,表達學生們尊敬仰慕至圣先師之情;對后輩,把楷模的標準留給萬代。這本書成為傳世經典的時候,不能沒有名稱。所以題上了“論語”兩個字,用“精心編輯(論)的對話(語)集”來作為這本書的名稱。
> 南朝梁代皇侃 《論語義疏·序》:“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cú]背之后,過隙叵[pǒ]駐。門人痛大[tài]山長毀,哀梁木永摧。隱幾[jī]非昔,離索行淚;微言一絕,景行莫書。于是弟子僉[qiān]陳往訓,各記舊聞;撰為此書,成而實錄。 上以尊仰圣師,下則垂軌萬代。既方為世典,不可無名……因題‘論語’兩字,以為此書之名也。”
唐代柳宗元注意到 《論語》記載的事件最晚是曾子臨終之前,于是考訂《論語》由曾子的學生編輯成書,還指出兩個姓名:樂正子春、子思。旁證是《論語》中只有曾子和有子的述稱為“子”,有子被稱為“子”的原因是因為孔子去世后曾被年輕的同學們推為老師,曾子被稱為“子”的原因是因為《論語》的編輯者是曾子的學生。
據《史記·卷67》記載:孔子去世之后,學生們非常懷念孔子,就把有若當成孔子來尊重,因為有若的外貌很像孔子,因此尊稱他為“有子”。有若是孔子的優秀生之一,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有若追隨孔子的時間最長,既與孔子的前期學生同學,也與孔子的后期學生同學。孔子的學生們在哀思過后,發生了兩件事,使得其他學生不再把有若當成孔子。這兩件事都涉及復雜現象的預測問題。在孔子的學生中,只有很少的學生會應用復雜科學的規律。有若應用得不太好,所以大家站起來對有若說:“有若啊!請你別坐在老師的位子上,請你‘撤座’”。有若的科學造詣(物性探究)不如孔子, 但是有若的心性學問和群性品德都是很好的,死后受到魯人的尊重,也受到子思的尊重,所以在《論語》中,有子被稱為“子”,和子思的老師曾參[shēn](曾子)一樣受到尊重。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姓孔名伋,字子思。子思精編的每一個專題,都是曾子記憶中最精彩的對話,邏輯嚴整,所以曾子記住了每一個專題的來龍去脈。這正如現代學者的高水準討論及交鋒,事后可以回憶出你來我往的每一個重要細節。高水平的棋手對奕之后,通常也能夠憑記憶復盤。由于子思是曾子的學生,所以第一篇《學而第一》和第二篇《為政第二》都是以曾子的問題開篇。
對話語集,傳世經典,《論語》用一篇篇精美的對話實錄,帶給后人長久的思索,啟迪我們的智慧。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