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國人,也有人認為他是魯國人,很可能是從吳國遷居到魯國的人。子游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四十五歲。在孔子的學生中,他和子夏掌握較多的文獻知識。 從《荀子·非十二子篇》可知,子游是孔子的四大后期弟子之一(另外三大弟子是:曾子,子張,子夏)。《禮記》一書的最早編輯者很可能是子游的學生:緊接在《曲禮0101~0502》之后的《檀弓0603~1004》主要記載子游的學習和實踐。
顏回,字子淵。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與孔子的母親同族,即:孔子是顏回的舅舅。 顏回以品德著稱(1103),天性好,相當于西方所說的圣徒。孔子說:自從顏回當了我的學生之后,我的學生們越來越團結(“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但是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就白了,四十一歲逝世。圣徒要靠著圣人,才能發揮良性的示范作用。
正如司馬遷所說:“有了圣人才能普照萬物。伯夷叔齊雖然賢良,得到孔子的提倡,他們的名聲才久遠傳揚;顏淵雖然老老實實地學習上進,作為孔子的學生,他的行為才成為榜樣。”如果沒有圣人,人們就不可能向善, 卻傾向于作惡:“伯夷叔齊,可以說是善人了……最后卻餓死……顏淵好學上進……也是年紀輕輕就死了。天報善人就是這樣嗎?盜跖每天都殺戳無辜……還活了很久,到底是什么德行呢?……孔子說得好:各自認定的正路不同,就不能在一起進行決策……當環境變得嚴酷的時候,才能看出哪一條是正路;當世界混濁(的狀況受到環境制約) 的時候,多數人才認識到志士仁人的價值。”
> 譯自《史記·伯夷列傳》:“圣人作而萬物[者見],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如此而餓死……顏淵為好學……而卒蚤<早>?夭。 天之施報善人,其如何哉?盜跖日殺不辜……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的時候,樊遲還沒有生出來。孔子與學生的關系十分密切,常常朝夕相處,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樊遲駕車,路上閑著沒事,孔子就說了當年孟懿子向孔子問孝的事。
樊遲聽孔子說過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及再分配協調規則和孝順父母的關系。
孟懿子問孔子怎樣做才是“孝順父母?”【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反父母的意志【無違】。”樊遲有一次為孔子駕車【樊遲御】,孔子告訴他:“孟孫問你的老師怎樣做才是‘孝順父母’,你的老師鄭重地回答他:‘不要違反。’”
?樊遲問:“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按照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及再分配協調規則去侍奉他們,親近他們【生,事之以禮】;父母逝世之后,按照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及再分配協調規則去安葬他們,祭祀他們【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020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