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子禽和子貢去問孔子,是不是人們主動告訴他當地的政治情況。孔子認為,自己留意觀察也很重要。例如一個人是否回報父母的恩情,是否能盡孝道,就可以通過觀察看出來。
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看子女像不像父親那樣有學好知識,做好人的志向【父在,觀其志】;父親去世之后,看子女像不像父親那樣待人處世【父沒,觀其行】,三年之內不改變父親接續北辰堯舜之道(生發萬物且容融萬物的東西)的方式【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樣就可以說是回報父母的恩情【可謂孝矣】。”
**【原文】0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mò],觀其行[xìng],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子禽和子貢向孔子求教的時候,有若(有子)也在場,聽了孔子的問答,問道:“觀察政治主要看什么?”孔子讓有若說說自己的看法。
有若說:“社會有分層,人們有分工,我們的資源要公平分配【禮之用】。而這個‘公平’不能由一個人說了算,一定要按照規矩規則來辦,這個規則就是‘和諧’,眾人和諧最重要【和為貴】。文王武王和周公都宏揚一種生發萬物且容融萬物的方法,叫做“北辰堯舜之道”【先王之道】,讓眾人以和諧作為最美好的理想【斯為美】,而不是奢侈浪費、相互攀比。春秋末期是商人政治時期,富人也好,窮人也罷,大家雖然財富有多有少,但都要因勢利導,促成和諧,在一起愉快相處【小大由之】。
當然,有些事情本來沒有規定具體的規則【有所不行】,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生活方方面面不可能都制定詳細的條文來約束一切細節。如果用理性強制規定和強化 “和諧”【知和而和】,為了表面的和諧而不用規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不以禮節之】,也是行不通的【亦不可行也】。”
**【原文】0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