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曾參問:“從個人來看,怎么培植廉恥心,怎么保證子孫不衰落?”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和文獻知識【吾十有五而志于乎學】,三十歲能夠憑借這些學識養家育后【三十而立】,四十歲不再對世上的事物感到困惑【四十而不惑】,五十歲理解了我在天球生物圈演化過程中的使命,五十歲之前的人生歷程無后悔處,不可重設,因為只有這個歷程才能使我在五十歲時理解我的的使命【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歲聽見任何事情都能順理成章,每件事都屬于從整體到局部的某個層次,或屬于被留出的余地之中【六十而耳順】,到了七十歲,心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七十而從心所欲】,掌握分寸就像用矩測過,不偏離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和再分配協調規則,不偏離以天球北極為中心的群體延續大目標【不逾矩】。”
經過兩千多年的檢驗,可以說按照孔子的方法來保證子孫不衰落,確實有效:孔府不愧為“天下第一家”。下面兩個對聯,有助于讀者理解這一章問答的意義:“詩書傳家久,忠厚繼世長”,“二字真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
孔子七十歲的人生境界是儒家修心修身的最高境界。與佛家最高境界的區別是:儒在(此岸)佛存(彼岸)。維護群體延續的儒境植根于知行合一的歷史活動及對心理生理的反饋和文獻映射(在數時空),破除執著的佛境植根于心理活動及對心理和生理的調控(存數時空)。二者都能滿足人類的超越需求,即對永恒的需求(參見本書3.3中“正名48”)。孔子從文獻和現實生活中把星星點點的小光亮聚成一片光明,著成《春秋》,達成道行圓滿。
佛教理想是彼岸的,釋迦心中自作明燈,同體大悲,破除此岸之苦,把眾生“渡出”苦海,去往彼岸。孔子是以情入世(蔣慶語),同體大仁,在此岸中凝聚歷史中的光明(含北辰等),再照亮后世的歷史。道教的理想也是此岸的,但不是序化生活和歷史,而是序化生理和仙史(心理學上稱為白日夢,無貶意)。
?
釋迦則是序化彼岸,引導眾生自作明燈,照亮通往彼岸之路。佛教與道教都有一些序化生理的程序,被宋明之后的儒學采納。佛道之間的區別是:道教注重師徒相傳, 總結出口訣,借助語言來序化此岸的生理和仙史;而佛教認為語言本身也是破除的對象(禪宗更甚,以區別于道教),所以只序化彼岸,如分為等級的菩薩羅漢等。基督教序化末世的天堂(解脫現世人類的原罪),伊斯蘭教序化下臨諸河的樂園(解脫沙漠游牧民的辛若)。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正教的教主都曾達到過某種程度的光明境界,有助于減少現實世界中的無序,但是比孔子老子和釋加牟尼借助的理性少,借助的非理性感悟和生理感受較多,普適性稍差,較易被邪教鉆空子。即使道教的理性也略遜于孔子和釋迦,如丹道的理性止于元神(元意識) 或仙人(真人),相當于開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動態核心(含辟谷,不眠等)。至于基督教的原罪,理性止于潛意識,相當于開發人與哺乳動物之間的動態核心。伊斯蘭教的功課,理性止于文明的萌芽時期,相當于開發部落社會與文明社會之間的動態核心。至于近以來所說的“自由”,“若無理想為之標準,則隨遇而安,任何行為皆可謂之自由,亦皆可謂之不自由。故欲求真正之自由,不能不懸一理想(如從心所欲不逾矩)于前,以作自由之標準”。
?
**【原文】020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