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詩云:
春秋霸業爭雄烈,天子諸侯不來王,
圣人一出泰山撼,儒生問學遠名揚。**
春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割據,而孔丘卻專心做學問,開創了儒門教學,廣收弟子。雖是老師,卻沒什么大架子,為人很是隨和,最喜歡和學生弟子們一起談天說地,就在簡單的對話里,融入教學的內容。一天,剛剛吃過午飯,溫暖的午后,孔子和三個弟子曾參[shēn](曾子),有若(有子)和子夏在飯后散步,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學習好,職位高,朋友多,也最勤奮,經常向孔子請教如何學習和為人處事。
很長時間以來,曾參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學習很忙,又要交朋識友,時間實在不夠用。有人也建議曾子,既然交朋友這么耗費時間,不如就專心學習吧,可是曾子卻不這么想。
曾參雖然年齡在三人中最小,但志向遠大,不僅要自己成為學霸,還要時刻鍛煉自己的領導力,為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而做準備。因此對于曾子來說,結交朋友與努力學習同樣重要。
孔子的學生眾多,朋友更多,在迎來送往中,卻一點也沒耽誤讀書和教學。曾參也希望成為老師這樣的人,于是向前一施禮,誠心問道:“孔老師,學生我每天都努力學習,能看到凌晨三點的曲阜城,學習知識占用了我很多時間,哪有時間交朋友?我常常忘記給朋友圈點贊,忙得群里發紅包都沒時間搶,朋友們說我讀書都讀成書呆子了。很長時間不和大家一起玩耍,結果都被拉黑啦!您說學習知識重要,還是交朋友重要呢?”
孔子聽了,哈哈大笑,朗聲答道【子曰】:
“當然是學習知識重要啦!其實學習不是死讀書。曾參啊,你有沒有發覺,學習就是在交朋友啊!不僅要學習知識,并把所學加以運用【學】,而且要每隔三四個月就對所學進行一次復習,反復相見【習】,就像朋友時常相聚就成了老朋友,不是也很愉快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當然,也不是因為學習就不交朋友,朋友從遙遠的地方出發【自遠】,會有那個地方的見識,剛剛來到【方來】我們的面前,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新奇的見聞和知識,不是也讓人感到快樂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然,也有人不理解【人不知】好學的人對于知識的渴求,這也沒有關系。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相同喜好的人自然會相互理解,我們以知識為友,以相互分享知識的人為友,內心很充實,顧不上生氣【人不知而不慍】,這不就是成熟的人嗎?!【不亦君子乎?】”
曾參聽了孔子的教導,明白了學習知識和交朋友之間關系,不住的點頭,然而旁邊的有若聽了,卻提出了新的問題,他問:“孔老師,您說學習這件事比交朋友重要,那應該學習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原文】010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 孔子一口氣說了學習、交友、君子三件毫無關系的事,他是不是精神分裂?
這是因為缺少上下文造成的誤讀。《論語》是孔子師生的對話語錄,古時沒有現今“正規”的教育機構,采取的是探究啟發式教育:在一定的語境下,遇到問題困境或者弟子發問,老師解答,在互動中學生學習到知識。相比較今日,是真正的翻轉課堂,沉浸式教學。而且學習后可以立刻實踐驗證。我們今時今日要想真正理解論語的內涵,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做“語境還原”,在對文字正確解讀的基礎上,根據古代文獻等線索,還原學生的提問的場景。此處《學而第一》第一章,討論的是學習和交友之間的關系,因此是針對曾子的提問進行的回答,三句話相互貫穿,逐層遞進。并為第二章的內容,有子的提問做了鋪墊。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