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有若講了一段之后停下來,看著孔子征求老師的意見。孔子點點頭,很贊成有若的看法,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有若得到孔子的鼓勵之后,再接著講下去。有若的這兩段話都與判斷政治狀況相關。。
有若說:“好的政治還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許諾別人的事不超出自己的能力【信近於義】,說出去的話不落空【言可復也】;對別人表示恭敬要與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及再分配規則中的分層檔次相當【恭近於禮】,不會引來別人對自己的羞恥【遠恥辱也】;弱勢社會成員不失去親人【因不失其親】,能得到保障和歸宿,也能到后輩的尊重【亦可宗也】。”
有若的這番話共三句,都是相關于“政治”的,是說日常的說話辦事要掌握分寸。在儒家看來,人們生活工作掌握分寸的程度顯示了中庸之道的普及程度,可以用來判斷政治狀態。無論多么正確的政治決策,一旦脫離了中庸之道,變成了大家為之瘋狂哄抬的熱點,就不可能讓社會長治久安,讓群體得以長久延續。
**【原文】0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yuà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聽了有若的話,子禽說:“善于觀察,就是好學的人吧!”
孔子說:“成熟的人不追求吃得飽,住得好,【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卻敏銳地關注公益事業的重要環節和各個側面,盡量準確地用規范語言表達那些相關于公益的事實,不說假話,不說廢話,不說空話,不能自相矛盾,【敏於事而慎於言】,主動接近具有一技之長的人,矯正自己的理解和行為【就有道而正焉】,這才是真正的好學【可謂好學也已】!”
**【原文】0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