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子游說:“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只有老師才具備。”
孔子說:“整合過去發生的事實,理解新發生的事實【溫故而知新】,這樣的人才可以當老師【可以為師矣】。”
溫的小篆構型左半是氵(水),右上是囚,右下是皿,指事:皿中之囚(飲料)與皿外之水的溫度漸趨一致。“溫”的原意是溫度漸趨一致,引伸為在不同事物之間求同存異,人與人之相互溝通,善與人同,溫和融洽,和穆厚道。“溫故”是指融會貫通過去的事件。正如宋代朱熹所說:“溫,尋繹也;故者,舊所聞。”尋找貫穿“故”的推理演繹,在不同時空的“故”之間找到內在聯系(繹),把它們整合起來。不能東一榔頭, 西一棒槌。否則,就是死記硬背,“無得于心……不足以為人師”。溫和習在孔子時代的含義不同(詞意微分),如果把“溫”混同于現代所說的溫習,就降低了“師”的標準。
師的詞意有兩個,對應于兩個不同的甲金文。一個構型對稱于“追”的上半,即“8”的中點略向右移,右界是“)”形(鐵四.三,克鐘),象形于行軍途中背的米袋子(參見0109的重要語詞考訂),會意為較長時間離開住地的人,這種人能獲取較多的見聞和知識。《尚書·堯典101112》“師錫。帝曰:‘有鰥在下?’(師)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引文括號中為祥平所加)中的“師“即表示收集信息的人,類似于現代所說的信使通訊員、情報人員、偵察兵或特種部隊。《尚書·舜典102118》“震驚朕師”的意思是“震驚了為我通風報信的人”。孔子時代的師指用語言文字和行為幫助其他人獲得生存延續知識的人,與近代以來所說的教師略有不同,近代的教師是用語言文字或行為(如實驗實習等操作)幫助其他人獲得專業知識的人。當然,用專業知識可以與其他人作交易,也有利于個人生存。師的另一個甲金文構型是“不”(后下三十.八,鐘伯鼎),指事會意為左中右三軍同時到達戰場,即眾人。簡牘文 在甲金文基礎上增加先頭部隊(左撇)、夾擊部隊(人形),人數更多,區別于《尚書·舜典102110、102114——102116》中的“僉”(眾人)。軍隊是武裝的眾人,且能獲取較多的見聞和知識(含偵察兵所獲)。直到周初,“師”仍表示軍隊:早期的生存延續知識普及之后的很長時期,能夠用語言文字(如軍令情報)和行為幫助其他人獲得生存延續知識的人主要是軍人;到了賢哲時期,才有了非軍人的師。
**【原文】0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