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顏回,字子淵。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與孔子的母親同族,即:孔子是顏回的舅舅。 顏回以品德著稱(1103),天性好,相當于西方所說的圣徒。孔子說:自從顏回當了我的學生之后,我的學生們越來越團結(“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但是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就白了,四十一歲逝世。圣徒要靠著圣人,才能發揮良性的示范作用。正如司馬遷所說:“有了圣人才能普照萬物。伯夷叔齊雖然賢良,得到孔子的提倡,他們的名聲才久遠傳揚;顏淵雖然老老實實地學習上進,作為孔子的學生,他的行為才成為榜樣。”如果沒有圣人,人們就不可能向善, 卻傾向于作惡:“伯夷叔齊,可以說是善人了……最后卻餓死……顏淵好學上進……也是年紀輕輕就死了。天報善人就是這樣嗎?盜跖每天都殺戳無辜……還活了很久,到底是什么德行呢?……孔子說得好:各自認定的正路不同,就不能在一起進行決策……當環境變得嚴酷的時候,才能看出哪一條是正路;當世界混濁(的狀況受到環境制約) 的時候,多數人才認識到志士仁人的價值。”(譯自《史記·伯夷列傳》:“圣人作而萬物[者見],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如此而餓死……顏淵為好學……而卒蚤<早> 夭。 天之施報善人,其如何哉?盜跖日殺不辜……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私”的小篆構型左半是禾,右半是以,指事會意:非公眾場合的行為。 以是繩的象形,用繩捆禾,在各家的田土中完成,不是公眾場合的行為。如果把“退而省其私”說成顏回本人“回去自己研究,卻也能發揮”,那么原文應該是“回退而省其身,亦足以發”。在孔子時代,如果是自省,應該說省其身(0104)。私不同于身,私相對外在,身相對內在。
子游說:“顏回總是和顏悅色,可是他很少說話,也很少提問題,是不是智力差一些?”
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講學問,哪怕一整天,顏回也沒有不同的意見,就像弱智的人。 可是后來細想一下顏回的行為表現, 把學問道理發揮得很好,顏回呀,一點兒都不傻!”
**【原文】020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