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學習了一天,曾參依然在意猶未盡,隨著黃昏隱去,暮色下沉。春秋時期還沒有霧霾,一條乳白色的亮帶橫亙天穹,而明亮的北極星在天球的頂部高高懸掛,熠熠生輝。
曾參問孔子:“治理國家靠什么?”
孔子說:“從事政治要靠公正公開地獲取收益并且仗義疏財【為政以德】,既得財富又得人心。你看這明亮的北極星【譬如北辰】!”孔子抬眼仰望星空,喃喃地說道。
“北極星駐留在天球北極【居其所】,別的星斗全都拱衛它【眾星拱之】。”
曾參寫的《大學》與本篇第一次專題討論的內容正相吻合:為政以德正是《大學》所述的明明德,眾星拱之正是《大學》所述的親民,“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正是《大學》所述的止于至善。本章是最宏觀的整體認識。
“為政以德”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普適原則。其中,德的詞意是公正公開地獲取收益且仗義疏財。為政以德這個普適原則落實到千乘之國,要“敬事”(0105),落實到個人修身要“先事”(1221),都是公正公開地獲取收益;對于千乘之國的管理者來說, 還要“節用而愛人”(0105),對于個人修身來說,還要“后得”(1221),都是仗義疏財。一般來說,既得財富又得人心。方法是保護生產,組織抗災,公正分配,維護整體秩序,尊重基層自組織(0105,1903,2001),孔子說的“德”不是空對空,而是以制度化的公正的得財富為前提。德不與“得”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謂之德;淳德不散,無為化清,則政善矣”(宋,邢昺)。“物得以生”是看見了物,“淳德不散”是不能誰想怎么拿就怎么拿,“無為”是不必一個一個進行分配,要根據事先訂好的規則(禮)公正地分配,這樣,本來會引起紛爭的事情就在無形之中化解了(化清),無論最后拿到多少,每個人都受到公正的對待。無為化清不同于老子的無欲無為。在孔子看來,得人心的方法之中包括得財富,公正分配財富和仗義疏財,關鍵是不能只考慮自己得,還要讓更多的人得。
“譬如”?的現代術語是:用類比方式建立理論模型。小篆構型辟言(譬)意為新開出的言,相對于原有的言來說不夠直接,正如新開出的田或域。辟的原意為開辟,或開辟者。原有的言是直言,即在特定場合下似乎不假思索而說出的話,以及直書史事或口傳信史。與直言不同的是辟言(譬),包括近譬(譬方,譬如,述言,謂言)、中譬(作言,各言,異言)和遠譬(小言,虛言)。越近的辟田,對人的好處越直接,盡管比不上原有的田或域。辟言(譬)也是這樣。 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的直言和辟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漢唐宋明清是不同的時代,中國與朝鮮是不同的社會,但是多數人都以孝悌為本(直言);可是在孔子時代,賢人們才以孝悌為本(辟言,見0102,0106等)。又如中世紀的歐洲,多數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言),靈魂的最佳寄托是天堂(近譬);可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后,太陽中心論(被驗證的作言)逐漸被多數人接受,到20世紀成了直言。靈魂逐漸成了異言或遠譬,哲人們另尋安頓靈魂的領域(各言)。本章的“譬如”是宏觀的類比,稍遠于譬方,不大可能在部落社會中出現。 直言的?“政”與本章的“政”有所不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0203)中的政才是原有的認識(直言),孔子不贊成,因為在孔子時代,直言的政只包括規章和分工,有人發號施令, 有人執行命令。 孔子時代的多數人還不熟悉本章所說的“政”(辟言),所以要類比。用多數人熟悉的事物(相對簡單)去類比多數人尚不熟悉的事物(相對復雜),這就是“譬如”。
**【原文】020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空白目錄
- 第001回:論語太美之經典誕生
- 第002回:論語太美之泰山崩塌
- 第003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學而時習
- 第004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為人孝悌
- 第005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三省吾身
- 第006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使民以時
- 第007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入孝出悌
- 第008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賢賢易色
- 第009回:《學而第一》樂學導國之民德歸厚
- 第010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夫子聞政
- 第011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知和而和
- 第012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可謂好學
- 第013回:《學而第一》觀政辨人之切磋琢磨
- 第014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為政以德
- 第015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一言蔽之
- 第016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導以政德
- 第017回:《為政第二》為政修己之三十而立
- 第018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孟懿問孝
- 第019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弟子問孝
- 第020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顏回不愚
- 第021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人焉廋哉
- 第022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溫故知新
- 第023回:《為政第二》孝省觀人之君子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