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de.js
從本章開始,我們就正式開啟JavaScript的后端開發之旅。
Node.js是目前非常火熱的技術,但是它的誕生經歷卻很奇特。
眾所周知,在Netscape設計出JavaScript后的短短幾個月,JavaScript事實上已經是前端開發的唯一標準。
后來,微軟通過IE擊敗了Netscape后一統桌面,結果幾年時間,瀏覽器毫無進步。(2001年推出的古老的IE 6到今天仍然有人在使用!)
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微軟認為IE6瀏覽器已經非常完善,幾乎沒有可改進之處,然后解散了IE6開發團隊!而Google卻認為支持現代Web應用的新一代瀏覽器才剛剛起步,尤其是瀏覽器負責運行JavaScript的引擎性能還可提升10倍。
先是Mozilla借助已壯烈犧牲的Netscape遺產在2002年推出了Firefox瀏覽器,緊接著Apple于2003年在開源的KHTML瀏覽器的基礎上推出了WebKit內核的Safari瀏覽器,不過僅限于Mac平臺。
隨后,Google也開始創建自家的瀏覽器。他們也看中了WebKit內核,于是基于WebKit內核推出了Chrome瀏覽器。
Chrome瀏覽器是跨Windows和Mac平臺的,并且,Google認為要運行現代Web應用,瀏覽器必須有一個性能非常強勁的JavaScript引擎,于是Google自己開發了一個高性能JavaScript引擎,名字叫V8,以BSD許可證開源。
現代瀏覽器大戰讓微軟的IE瀏覽器遠遠地落后了,因為他們解散了最有經驗、戰斗力最強的瀏覽器團隊!回過頭再追趕卻發現,支持HTML5的WebKit已經成為手機端的標準了,IE瀏覽器從此與主流移動端設備絕緣。
瀏覽器大戰和Node有何關系?
話說有個叫Ryan Dahl的歪果仁,他的工作是用C/C++寫高性能Web服務。對于高性能,異步IO、事件驅動是基本原則,但是用C/C++寫就太痛苦了。于是這位仁兄開始設想用高級語言開發Web服務。他評估了很多種高級語言,發現很多語言雖然同時提供了同步IO和異步IO,但是開發人員一旦用了同步IO,他們就再也懶得寫異步IO了,所以,最終,Ryan瞄向了JavaScript。
因為JavaScript是單線程執行,根本不能進行同步IO操作,所以,JavaScript的這一“缺陷”導致了它只能使用異步IO。
選定了開發語言,還要有運行時引擎。這位仁兄曾考慮過自己寫一個,不過明智地放棄了,因為V8就是開源的JavaScript引擎。讓Google投資去優化V8,咱只負責改造一下拿來用,還不用付錢,這個買賣很劃算。
于是在2009年,Ryan正式推出了基于JavaScript語言和V8引擎的開源Web服務器項目,命名為Node.js。雖然名字很土,但是,Node第一次把JavaScript帶入到后端服務器開發,加上世界上已經有無數的JavaScript開發人員,所以Node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在Node上運行的JavaScript相比其他后端開發語言有何優勢?
最大的優勢是借助JavaScript天生的事件驅動機制加V8高性能引擎,使編寫高性能Web服務輕而易舉。
其次,JavaScript語言本身是完善的函數式語言,在前端開發時,開發人員往往寫得比較隨意,讓人感覺JavaScript就是個“玩具語言”。但是,在Node環境下,通過模塊化的JavaScript代碼,加上函數式編程,并且無需考慮瀏覽器兼容性問題,直接使用最新的ECMAScript 6標準,可以完全滿足工程上的需求。
> 我還聽說過io.js,這又是什么鬼?
因為Node.js是開源項目,雖然由社區推動,但幕后一直由Joyent公司資助。由于一群開發者對Joyent公司的策略不滿,于2014年從Node.js項目fork出了io.js項目,決定單獨發展,但兩者實際上是兼容的。
然而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家后沒多久,Joyent公司表示要和解,于是,io.js項目又決定回歸Node.js。
具體做法是將來io.js將首先添加新的特性,如果大家測試用得爽,就把新特性加入Node.js。io.js是“嘗鮮版”,而Node.js是線上穩定版,相當于Fedora Linux和RHEL的關系。
本章教程的所有代碼都在Node.js上調試通過。如果你要嘗試io.js也是可以的,不過兩者如果遇到一些區別請自行查看io.js的文檔。
- JavaScript教程
- JavaScript簡介
- 快速入門
- 基本語法
- 數據類型和變量
- 字符串
- 數組
- 對象
- 條件判斷
- 循環
- Map和Set
- iterable
- 函數
- 函數定義和調用
- 變量作用域
- 方法
- 高階函數
- map/reduce
- filter
- sort
- 閉包
- 箭頭函數
- generator
- 標準對象
- Date
- RegExp
- JSON
- 面向對象編程
- 創建對象
- 原型繼承
- 瀏覽器
- 瀏覽器對象
- 操作DOM
- 更新DOM
- 插入DOM
- 刪除DOM
- 操作表單
- 操作文件
- AJAX
- Promise
- Canvas
- jQuery
- 選擇器
- 層級選擇器
- 查找和過濾
- 操作DOM
- 修改DOM結構
- 事件
- 動畫
- 擴展
- underscore
- Collections
- Arrays
- Functions
- Objects
- Chaining
- Node.js
- 安裝Node.js和npm
- 第一個Node程序
- 模塊
- 基本模塊
- fs
- stream
- http
- buffer
- Web開發
- koa
- mysql
- swig
- 自動化工具
- 期末總結
- Python 2.7教程
- Python簡介
- 安裝Python
- Python解釋器
- 第一個Python程序
- 使用文本編輯器
- 輸入和輸出
- Python基礎
- 數據類型和變量
- 字符串和編碼
- 使用list和tuple
- 條件判斷和循環
- 使用dict和set
- 函數
- 調用函數
- 定義函數
- 函數的參數
- 遞歸函數
- 高級特性
- 切片
- 迭代
- 列表生成式
- 生成器
- 函數式編程
- 高階函數
- map/reduce
- filter
- sorted
- 返回函數
- 匿名函數
- 裝飾器
- 偏函數
- 模塊
- 使用模塊
- 安裝第三方模塊
- 使用__future__
- 面向對象編程
- 類和實例
- 訪問限制
- 繼承和多態
- 獲取對象信息
- 面向對象高級編程
- 使用__slots__
- 使用@property
- 多重繼承
- 定制類
- 使用元類
- 錯誤、調試和測試
- 錯誤處理
- 調試
- 單元測試
- 文檔測試
- IO編程
- 文件讀寫
- 操作文件和目錄
- 序列化
- 進程和線程
- 多進程
- 多線程
- ThreadLocal
- 進程 vs. 線程
- 分布式進程
- 正則表達式
- 常用內建模塊
- collections
- base64
- struct
- hashlib
- itertools
- XML
- HTMLParser
- 常用第三方模塊
- PIL
- 圖形界面
- 網絡編程
- TCP/IP簡介
- TCP編程
- UDP編程
- 電子郵件
- SMTP發送郵件
- POP3收取郵件
- 訪問數據庫
- 使用SQLite
- 使用MySQL
- 使用SQLAlchemy
- Web開發
- HTTP協議簡介
- HTML簡介
- WSGI接口
- 使用Web框架
- 使用模板
- 協程
- gevent
- 實戰
- Day 1 - 搭建開發環境
- Day 2 - 編寫數據庫模塊
- Day 3 - 編寫ORM
- Day 4 - 編寫Model
- Day 5 - 編寫Web框架
- Day 6 - 添加配置文件
- Day 7 - 編寫MVC
- Day 8 - 構建前端
- Day 9 - 編寫API
- Day 10 - 用戶注冊和登錄
- Day 11 - 編寫日志創建頁
- Day 12 - 編寫日志列表頁
- Day 13 - 提升開發效率
- Day 14 - 完成Web App
- Day 15 - 部署Web App
- Day 16 - 編寫移動App
- 期末總結
- Python3教程
- Python簡介
- 安裝Python
- Python解釋器
- 第一個Python程序
- 使用文本編輯器
- Python代碼運行助手
- 輸入和輸出
- Python基礎
- 數據類型和變量
- 字符串和編碼
- 使用list和tuple
- 條件判斷
- 循環
- 使用dict和set
- 函數
- 調用函數
- 定義函數
- 函數的參數
- 遞歸函數
- 高級特性
- 切片
- 迭代
- 列表生成式
- 生成器
- 迭代器
- 函數式編程
- 高階函數
- map/reduce
- filter
- sorted
- 返回函數
- 匿名函數
- 裝飾器
- 偏函數
- 模塊
- 使用模塊
- 安裝第三方模塊
- 面向對象編程
- 類和實例
- 訪問限制
- 繼承和多態
- 獲取對象信息
- 實例屬性和類屬性
- 面向對象高級編程
- 使用__slots__
- 使用@property
- 多重繼承
- 定制類
- 使用枚舉類
- 使用元類
- 錯誤、調試和測試
- 錯誤處理
- 調試
- 單元測試
- 文檔測試
- IO編程
- 文件讀寫
- StringIO和BytesIO
- 操作文件和目錄
- 序列化
- 進程和線程
- 多進程
- 多線程
- ThreadLocal
- 進程 vs. 線程
- 分布式進程
- 正則表達式
- 常用內建模塊
- datetime
- collections
- base64
- struct
- hashlib
- itertools
- XML
- HTMLParser
- urllib
- 常用第三方模塊
- PIL
- virtualenv
- 圖形界面
- 網絡編程
- TCP/IP簡介
- TCP編程
- UDP編程
- 電子郵件
- SMTP發送郵件
- POP3收取郵件
- 訪問數據庫
- 使用SQLite
- 使用MySQL
- 使用SQLAlchemy
- Web開發
- HTTP協議簡介
- HTML簡介
- WSGI接口
- 使用Web框架
- 使用模板
- 異步IO
- 協程
- asyncio
- async/await
- aiohttp
- 實戰
- Day 1 - 搭建開發環境
- Day 2 - 編寫Web App骨架
- Day 3 - 編寫ORM
- Day 4 - 編寫Model
- Day 5 - 編寫Web框架
- Day 6 - 編寫配置文件
- Day 7 - 編寫MVC
- Day 8 - 構建前端
- Day 9 - 編寫API
- Day 10 - 用戶注冊和登錄
- Day 11 - 編寫日志創建頁
- Day 12 - 編寫日志列表頁
- Day 13 - 提升開發效率
- Day 14 - 完成Web App
- Day 15 - 部署Web App
- Day 16 - 編寫移動App
- FAQ
- 期末總結
- Git教程
- Git簡介
- Git的誕生
- 集中式vs分布式
- 安裝Git
- 創建版本庫
- 時光機穿梭
- 版本回退
- 工作區和暫存區
- 管理修改
- 撤銷修改
- 刪除文件
- 遠程倉庫
- 添加遠程庫
- 從遠程庫克隆
- 分支管理
- 創建與合并分支
- 解決沖突
- 分支管理策略
- Bug分支
- Feature分支
- 多人協作
- 標簽管理
- 創建標簽
- 操作標簽
- 使用GitHub
- 自定義Git
- 忽略特殊文件
- 配置別名
- 搭建Git服務器
- 期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