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身藝海勤探求**
--: ——訪煙臺市京劇團演員宋燕玲
:-- 她是煙臺市京劇團演刀馬旦的。我看過她主演《扈家莊》和《鐵弓緣》,便被吸引住了:那穿靠抖旗、下腰、摔叉的技功;那矯健中的嫵媚和脆、快、沖的形體動作。
說起來初訪她完全是因一次巧遇。
前年臨近春節的一個雪夜里,天冷得似乎要凍斷天寰地軸。我趕寫稿件,很晚才踏著滿街的玉屑瓊花返回宿舍。當走至行人絕少的路口,只見迎面過來一個人,手中拿著演戲的靠旗和刀槍。該是白天流動街頭的賣藝人吧?我這樣想。近前一瞧,卻是她!問起話來她嫣然一笑說,剛在排練場練完功,帶著刀槍把子圖的是明早再家再練一番。
看著這位滿臉汗氣未消的女演員,我為她的刻苦精神所感動。一種急于訪問她的念頭油然而生。
第二天,我到她家訪問。剛登上木樓梯,只聽他的愛人念叨鑼鼓點兒的聲音。我放輕腳步悄然進門,他們竟然沒有察覺。但見燕玲披掛整齊,正在全神貫注地練功,丈夫在旁當指導。當她發現我時,這才收了功,熱情地與我攀談起來……
原來燕玲生長于梨園世家。父親宋玉亭是演河北梆子的武老生,當年他的拿手戲《秦瓊觀陣》曾紅極一時。燕玲自幼隨父習藝,受到嚴格的訓練。有一次她練功走了神,父親竟將她踢到門外。這一腳直到今天還在她身上起作用。她大了幾歲以后,隨著父親劇班演娃娃生。再以后,她在河北省藝校度過了六個春秋。優異的畢業成績使她走上了藝術為職業的生活征途。二十年前,她有幸拜在四小名旦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德珠門下,從此成為宋老的開山弟子。憑著一顆“程門立雪”的誠心,她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技藝大進,逐漸成熟起來。
在藝校,她為了學演《十三妹》,鎖骨摔斷了還瞞著老師。在“文革”中,她被打成“黑尖子”,關進隔離小屋,仍用腰帶在床上練腿功。多少年的朝朝暮暮,她沒忘過老師的囑咐,每天堅持跑五十個圓場……我想人們會從這位普通演員的身上,悟出“臺上一分鐘,臺下幾年功”的道理。
再訪燕玲,是前些時她隨劇團出國演出飲譽來歸的時候。那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她們劇團的回國匯報演出,她扮《盜仙草》中的白娘子、扮《八仙過海》中的金魚仙子,那功夫更見純熟了。在散場謝幕的掌聲里,我到后臺找她,話題自然扯到了出國演戲的感受。燕玲說:“一切榮譽都是黨給的,自然該歸功于黨。何況武戲更強調集體配合,自己只不過是個卒子而已。”好一個卒子,多美的預言!在社會主義的舞臺上,要當好一個卒子,就得更有這種閃光的思想和對黨對人民的赤誠深情。有了這種感情,自己的技藝才有可能得以凝煉造化、萌發升騰。
現在,她在劇團里又恢復了刻苦的練功,還是那樣起早帶晚毫不松懈。新春佳節之際,我第三次訪問她時,她正在洗衣服,邊試著手上的肥皂沫兒邊解圍裙,讓我客室里坐。我卻硬是走進她的廚房。我看到大盆里泡的衣服,水池里堆的碗碟,灶旁的蔬菜……原來她的肩上還有另一副重擔。啊,這個家庭的主婦,這個人民的演員!我祝愿她百尺竿頭再得精進,永葆充沛旺盛的活力,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更多的貢獻!
--: (發表于1984年3月17日《煙臺日報》)
- 封面
- 大海的懷念
- 海媽媽
- 芝罘情思——海濱拾零之二
- 海岸路抒懷——海濱拾零之四
- 老街老巷
- 權威從哪里來
- 教誨
- 醉春風
- 宋磊學畫記之一
- 宋磊學畫記之二
- 只因他是主人翁
- 氣磅礴 色斑爛
- 寄情“老解放”
- 他們日夜在戰斗
- 華發添 志彌堅
- 漁歌灣
- 質樸的追求
- 不善巧思 必落俗套
- 乘長風起舞
- 智慧與理想的騰飛
- 哀歌
- 愛國主義的凱歌
- 鋼鐵二題
- 夜航明燈
- 在光榮的崗位上
- 載譽歸來訪韓濤
- 許身藝海勤探求
- 觀眾需要真善美的藝術
- 盔甲山抒懷
- 珍珠的光采
- 老帆桿
- 贊美你豐美的大地
- 一封無法寄發的信
- 光與火的凝聚
- 要演出人物性格來——戲曲瑣談
- 迷人的柜臺
- 銀色的鷗翅
- 風雨夜話人
- 新姿新色放新花
- 陳酒新酒總關情
- 玉環醉舞全憑酒
- 鼓舞的瓊漿
- 葡萄酒城漫步
- 下筆有心聲
- 迷人的《每周一曲》
- 沂水蒙山 巍巍雄風
- 結婚萬花筒
- 歲月長鮮歌不謝
- “梨園芬芳”芬芳了梨園
- 海事
- 為王煥理《拙齋小草》序
- 煙臺,我心中的城徽
- 一曲秉公執法的贊歌
- 父親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