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我心中的城徽**
:-: (此文章應為1984年的--按照文中敘說年代)
:--
我漫步在煙臺街頭,沁人肺腑的海風把我的心、潔凈的馬路、整齊的樓房和翠樹紅花都吹得欲醉欲睡了。這里不愧為海的城市,我親眼看到難得見的大肥蟹,竟用卡車裝著在街頭副食品商店門前叫賣的氣派;看到海水浴場沙灘上那五彩斑斕的遮陽傘和馭帆遠去的帆板運動員那種舒美勁兒;就連馬路快車道護欄也是浪花般的色調,那座墩上是白色的浪尖、淡藍的大海,而且還有一只翱翔著的海燕……這么美、這么靜,直讓我看到了大海的深沉的氣質。
前些日子,這里一位搞城市規劃的同志對我說,要在這海邊建立一座具有海濱城市特點的雕塑,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幾何體?什么樣的藝術形象?是搏擊暴風雨的海燕嗎?似嫌落俗;捧著大魚的少女吧?那就是煙臺的特征?我笑自己的非分之想,因為這件事是雕塑師、美術家的事,連個圓圈兒都畫不圓的我,哪里會設計具有光輝歷史卻又得天獨厚水色山光的港城雕塑呢?但是,不知怎的,我按捺不住一縷故土之情,竟使我失眠,竟至于沉于苦苦的思索……
追溯煙臺的歷史,從二千二百年前,秦始皇東巡三登芝罘,射魚刻石紀功揚威算起,兩千年的風云變幻,千秋功罪早就有評說定論。人們對遠古的記載如若還有些陌生,我們不妨將歷史按十位數字向后倒退兩位,在距今一百二十年前,煙臺寧靜的海灣曾被英法聯軍的炮火驚擾。濃煙大火中,這美麗的海濱慘遭過血的洗禮。繼后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將煙臺開為商埠,古老的芝罘灣,海面漂浮著外國火輪的油污斑斑,青青的塔頂山下,響起了傳教士敲響的禮拜鐘聲。一個小小的煙臺,居然?集著十五個國家的領事館……這里的人民,這里的山山水水,蒙受了絕不應該蒙受的奇恥大辱,它有負于我們的祖先在煙臺山頂建立烽火臺傳警御敵、衛國保疆的心愿。但,這能怨人民嗎?
人民是有炎黃子孫的光榮傳統的。只要讀讀歷史,掩卷遐想之際,便在你眼前再現出那威武雄壯的畫面:清咸豐十一年的秋天,正當海嘯浪飛的季節,以張敏行為為首的捻軍,高擎著義旗,揮動著大刀,呼嘯著,吶喊著,攻占了這個城市的西郊通神崗。
七十三年前,武昌起義的槍聲振奮了全國,煙臺的革命黨人,在一個深夜里智取海防營,攻占道臺衙門,沒收了大清銀行。
五十六年前,在血色的紅五月里,我們黨在這個多災多難的港城建立了第一個支部,成立了“崆峒社”、“野火社”等富有革命特色的宣傳機構,號召苦難的人民奮起斗爭。
三十九年前仲秋月圓的時分,在這浪濤洶涌的海邊,震動人心的槍炮、手榴彈聲打破了毓璜頂幾百年的沉默,閃亮了煙臺山原有的容顏。我們黨的兒女,在晨霧硝煙火光刀影中,從南塔頂、竹林寺、老虎巖、四馬路、建昌街沖殺了進來,于是大海嘩啦啦地歡唱起來,全市人民傾城而出涌向當時最繁華的北大街,歡迎人民解放軍風塵仆仆地入城……
如果我記得對,這該是煙臺的歷史。我,不是個雕塑師卻為這城市的城徽苦苦思索,也確實是為這段不平凡的歷史。
- 封面
- 大海的懷念
- 海媽媽
- 芝罘情思——海濱拾零之二
- 海岸路抒懷——海濱拾零之四
- 老街老巷
- 權威從哪里來
- 教誨
- 醉春風
- 宋磊學畫記之一
- 宋磊學畫記之二
- 只因他是主人翁
- 氣磅礴 色斑爛
- 寄情“老解放”
- 他們日夜在戰斗
- 華發添 志彌堅
- 漁歌灣
- 質樸的追求
- 不善巧思 必落俗套
- 乘長風起舞
- 智慧與理想的騰飛
- 哀歌
- 愛國主義的凱歌
- 鋼鐵二題
- 夜航明燈
- 在光榮的崗位上
- 載譽歸來訪韓濤
- 許身藝海勤探求
- 觀眾需要真善美的藝術
- 盔甲山抒懷
- 珍珠的光采
- 老帆桿
- 贊美你豐美的大地
- 一封無法寄發的信
- 光與火的凝聚
- 要演出人物性格來——戲曲瑣談
- 迷人的柜臺
- 銀色的鷗翅
- 風雨夜話人
- 新姿新色放新花
- 陳酒新酒總關情
- 玉環醉舞全憑酒
- 鼓舞的瓊漿
- 葡萄酒城漫步
- 下筆有心聲
- 迷人的《每周一曲》
- 沂水蒙山 巍巍雄風
- 結婚萬花筒
- 歲月長鮮歌不謝
- “梨園芬芳”芬芳了梨園
- 海事
- 為王煥理《拙齋小草》序
- 煙臺,我心中的城徽
- 一曲秉公執法的贊歌
- 父親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