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end是個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為有想法的人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們有機會在一個周末的時間里做點什么出來。當時iWeekend之于我,就像一泓泉水之于沙漠中渴極了的旅人。我是如此期待這次活動,以至于舉辦活動的那周我一直處在極度亢奮的狀態。
那屆iWeekend的具體規則如下。
(1)如果有創業點子要展示,在周五晚你有一個1分鐘(之后的兩屆改成了30秒)的電梯演講(elevator pitch),聽眾和活動組織者邀請的創業導師們會選出8個點子,這些點子的主人可以再做一個3分鐘的演講,最終由聽眾們選出3個點子。
(2)三個獲勝者在接下來的48小時做個Demo出來參加周日晚上的決賽。落選者和觀眾可以在3個點子中挑一個感興趣的,加入并一起完成Demo。
(3)周六和周日2天做Demo,期間創業導師們會過來輔導,傳道授業解惑。
(4)周日晚做6分鐘演示,創業導師點評,最終評委們(包括創業導師和投資人)選出第一名的產品Demo。席間大家可以和投資人洽談投資可能性。
周五晚上的活動在Google舉行,周六和周日的活動在Orange(法國電信)舉行。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兩家偉大的公司。Google當時是每個工程師仰視的地方,而Orange是我當時所在的公司的核心客戶之一。
很可惜,我的演示不夠理想,雖然我在電梯演講中勝出(里面靠譜且有意思的點子本就不多),但接下來的3分鐘演講我沒能吸引足夠多的聽眾。我失去了一次組建團隊一起實現這個點子的機會。
無奈之下,我只得加入了其中一個獲勝的點子——“找食兒”(一個互聯網訂餐系統),這樣我才能在接下來的周末里繼續戰斗。雖然我個人并不喜歡這個點子,但我覺得演講者Ibrahim比較靠譜,因為他的定位很能打動人。可惜,我看走眼了。演示的能力不等于領導力,有些人適合做公共關系但不一定做得了領導者。Ibrahim的團隊在接下來的兩天有如一盤散沙,周日的時候只剩下幾乎半支團隊。失望之余,我繼續打磨我自己的Demo,等待周日晚上見投資人的機會。
周日晚上,三個團隊的成果都不太理想,拿出來的都僅僅是商業計劃書,而非一個產品的Demo。從結果來看,這次iWeekend舉辦得并不盡如人意,因為大家把兩天時間浪費在獲取社交的機會上。
一個團隊的人越多在有限時間內做成一件事的概率越低,因為時間都花在溝通和討論上了。
晚宴期間,iWeekend的組織者把我引薦給了創新工場的投資經理Xuwei和副總裁Christine。創新工場是互聯網創業者心目中的圣殿,我不在創業圈子里,根本無緣結識里面的人,所以頓時聞到一股幸福的味道。
我馬上把我做的Demo展示給她們,并草草聊了幾句。也許是太激動以至于語無倫次,也許是時機不對,她們很不客氣地說這個方向過于狹窄,她們不感興趣。
一下子我就在那里僵住了。你“畢周”的心血被下了這么一個“判決書”,心里當然很不舒服。
當時我特別不明白投資人幾分鐘就草草決定一個想法的這份“高傲”,但后來逐漸理解并心存感激。理解是因為如果每天有成百上千個號稱“下一代Google”的東西(但基本都不靠譜)擺在你面前,你也會失去興趣了,就如同保險公司、房產中介天天打電話問你買不買保險、買不買(或賣不賣)房一樣;感激是因為她們激發了我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做出來并證明它并不“狹窄”的斗志。
巧的是,人生充滿了意外和驚喜!在我們進入創新工場助跑計劃并隨后成功獲得工場的融資后,Xuwei成了我們這個項目的投資經理,Christine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做我們的董事。
悲劇的是,作為我的創業引路人,iWeekend在兩年前結束了它的最后一次活動后,似乎再沒有新的活動出現。打開iWeekend的主頁,最后一次活動定格在2012年3月27日。
同樣令人不解的是,Alex參加的“創業周末”也在2012年4月27日最后一次活動后再無更新。
北京的初次創業者不知現在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活動可以選擇?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專業書評
- 內容提要
- 主人公寄語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夢想
- 途我睿的由來
- Alex和劍橋MBA
- iWeekend創業周末
- 合伙組建公司
- 依依辭別Juniper
- 申請助跑計劃
- 助跑計劃
- 創新工場初印象
- 種子融資
- 融資的目的
- 投資協議
- 期權池
- 清算優先權
- 反稀釋條款
- 關于投資協議的談判
- 等待進入創新工場
- 早期產品
- 概念
- 技術選型
- 語言和框架
- 數據庫選擇
- 心得
- 架構雜談
- 開發
- 與iWeekend再續前緣
- 完善拼圖
- 組建團隊
- 愿景和使命
- 發布Alpha版本
- 正式上線
- UX再造
- 天使投資
- 工具和社交之爭
- Demo Day
- 途客圈旅行助手
- Nanfang離職
- 加速計劃
- 新一輪招聘
- 結束編外身份
- 重鑄產品
- 苦中求樂——飛盤
- 復盤
- 敏捷實踐
- 可愛的實習生
- VIE和75號文
- 通宵上線
- 永定河峽谷徒步
- 產品經理之痛
- Tao神出走
- 途客圈旅行助手正式上線
- 旅行計劃大賽
- 破局的嘗試
- 矛盾爆發
- 風云再起
- 密云會議
- 裁人風波
- 踽踽獨行
- 搬離創新工場
- 項目代號:Cayman
- 開辟收入
- 分歧再起
- 產品代號:Ireland
- 有愛的夫妻檔組合
- 項目管理工具:teamspark
- 小寶降臨
- 最后的嘗試
- 和平分手
- 現金流告急
- 艱難抉擇
- 再度裁人
- 告別團隊
- 結束使命
- 新的思考
- 團隊
- 選擇合伙人
- 選擇技術合伙人(成為技術合伙人)
- 開發產品的能力
- 組建團隊的能力
- 領導團隊的能力
- 自我驅動的能力
- 招募團隊
- 建立自我提高的團隊
- 方向/市場
- 市場區隔
- 市場容量
- 產品之外的技術工具箱
- 場景1:新員工(工程師)入職
- 場景2:日常開發
- 流程
- 寫在最后的話
- 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