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過頭來看,途客圈旅行助手也許是在錯誤的時間由錯誤的人員開發出的一款錯誤的產品。作為途客圈第一款移動端的產品,旅行助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途客圈整個宏偉藍圖中關鍵的一環。拿到投資讓我們頭腦發熱,沒有充分地考慮可行性,就開始著手展開這個項目。
那時viking還留下了很多尾巴。iduu和新加盟的tao在考慮景點POI的wiki化,還有一整套用戶激勵系統。旅行計劃工具還在不斷完善,我做了一套API可以處理地鐵換乘的查詢。這套API基本想法是將一個城市下的地鐵站信息數字化成一個帶權重的有向圖,然后求圖上兩點的最短路徑。這是一個對用戶來說非常有價值的功能,可惜隨著一次次改版,該功能被一點點湮沒。菲姐領著編輯團隊將途客圈在地球上的版圖從歐洲擴張到亞洲。Kent和各個預訂系統洽談合作,以期能將我們的旅行計劃工具接入到機票酒店等的查詢與預定系統中,讓旅行計劃真正“影響用戶的旅行消費決策”,為我們的“成為旅行預定入口”的商業目標打下基礎。
我們已經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根本無力再往“旅行中記錄與分享”和“旅行后游記與總結”上面發力。
我跟Alex表達了我們沒有能力再同時做App的憂慮。Alex認為當前是移動互聯網和LBS的一個引爆點,我們要抓住這個歷史的時機,一旦錯過,我們將追悔莫及。回過頭來看,他的話很有道理,“面包旅行”,“在路上”等應用在隨后的一年里分別發布,大放異彩。但是,沒有人能在市場競爭中永遠占據有利地位,所以我們需要搞明白的是,究竟什么是我們關切的核心。在這點上,我們倆的意見并不統一。
最終我們達成妥協,考慮使用外包。Alex、Kent、iduu加上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討論App究竟做什么,偶爾會叫上Nanfang參與(也就在這時,他感覺自己并未被當成核心員工參與重要產品討論和決策)。最終旅行助手包含了三大主要功能:瀏覽景點(附近景點),記錄旅行中的回憶,查看用戶自己在網站上做的旅行計劃。Nanfang感覺這個App的功能設置主線不清晰,功能太多,太復雜。但是移除“查看旅行計劃”的想法被我否定,而取消“記錄旅行回憶”的建議同樣也遭Alex拒絕,就這樣,旅行助手在妥協中被交到了iduu的手上進行設計。
當時我們這個團隊移動開發的能力很薄弱,近乎為零,移動設計的經驗非常欠缺,三個創始人對移動項目評審的水平更是一塌糊涂。iduu的交互和設計稿出來我們連連叫好,但所有人壓根沒有考慮實現上的問題。移動端的設計是件考究的事,產品經理或者設計師需要充分了解開源市場上的UI組件的優劣,以及它們適合在什么樣的項目下使用。如果沒有這個能力,設計出來的東西再好,交互再完美,工程師也很難實現,或者花了本不該花的大力氣去實現。
交互和UI稿出來后,我們聯系了一些外包團隊洽談合作事宜,后來發現外包的團隊要么感覺不太靠譜,要么要價太高。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也許當時狠下心來就用有一個很貴但很靠譜的團隊,開發人員依舊全力以赴將精力投入到網站產品上,途客圈或許將會是另一番光景。
外包告吹,當時的情形已經是箭在弦上,我們只得自己開發。我提出了兩個方案。
(1)使用我們熟悉的Web技術開發,然后用PhoneGap(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開源項目,叫Apache Cordova)一類的工具將頁面打包成App。PhoneGap提供了對手機端SDK的JavaScript封裝,讓開發者只需撰寫HTML/CSS/JavaScript,然后經PhoneGap的編譯,就可以生成一個構架在iOS WebView組件上的應用。其優點是可以使用現有技術快速開發,生成跨平臺App;缺點是性能以及在復雜交互/用戶行為下UI響應比較緩慢。PhoneGap后來被Adobe收購,成為其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
(2)盡快招到合適的iOS工程師,同時Nanfang和我一起學習iOS開發作為預備隊。
兩個方案并不沖突,于是并行前進。當時移動互聯網已經蓬勃發展,大眾點評媳婦熬成婆,在移動端大放異彩讓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玩家都將移動端視為核心利益,所以本來就相對稀有的iOS工程師,變得更搶手。
Nanfang毛遂自薦挖他在ThoughtWorks的好友,可惜那個朋友正處在養家糊口的關鍵期,對途客圈的前景不明狀態感到擔憂,所以婉拒了我們。好在人家愿意業余時間教我們iOS開發知識,并答應和我們一起開發這款應用。“十一”黃金周七天時間,Nanfang在辛苦地學習iOS開發,而我在試驗PhoneGap等工具的可行性。
也許是眼界的問題,我一直固執地認為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偽命題。互聯網不該和是否移動掛鉤。移動設備,就算扯上由傳感器構成的物聯網,其背后的基礎設施還是互聯網,運行的還是TCP/IP協議棧,用的還是Juniper等廠商的設備。換句話說,這世上本就不存在游離于互聯網之外的“移動互聯網”。認知上的誤區和模糊讓很多人把網站等同于互聯網,手機應用等同于移動互聯網。如果要這么理解的話,那么移動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在手持設備上的一個表現層而已。感謝蘋果,打造出iPhone,構建了一個由App組成的封閉的生態系統,讓人驚呼我們步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可是否有人想過,互聯網的基石是什么?開放!那么讓大家津津樂道的移動互聯網呢?在我看來,“擁抱移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策略,但是它要跟“擁抱App”劃清界線。
這種思維上的固執讓我一直遲遲不情愿去學習移動端的開發知識。Nanfang很快掌握了iOS開發的基本要素,而我還處在內心掙扎的階段,厭惡地學著。終于有一天,我對寫段文字調個間距還要摳像素這樣極其毀滅生產力的開發方式感到憤怒,終止了這段沒有結果的學習。我轉向PhoneGap,當時似乎還是0.9.x的版本,實測響應速度不太好,尤其是在用戶有大量單擊和滑動的操作時。我又嘗試了Appcelerator。Appcelerator是一款同樣讓用戶使用HTMLl/CSS/JavaScript產生應用的工具。和PhoneGap定位不同的是,它對iOS SDK做了大量幾乎一對一的JavaScript封裝,讓你可以通過使用JavaScript來獲得幾乎等同于原生應用的速度。優點是速度快,缺點是需要花功夫學習,且容易被鎖定在它的架構之上。而且用Appcelerator寫代碼有種使用使用Ext(一套JavaScript UI,提供一系列標準控件,可以在Web端做出類似Windows的界面)寫UI的感覺。
接連否定了PhoneGap和Appcelerator,我們只好決定“擁抱原生”。本來幾乎談定了一個來自易車網的靠譜iOS好青年,最終因為薪水的分歧而相忘于江湖。眼看日子一天天過去,招聘也不是一條靠譜的路子,于是我跟Nanfang商量,他和他朋友做iOS端開發,而我為他們提供API。后來,Nanfang覺得這樣效率不高,于是他就接手API,前后端兼顧。我不記得當時是否有djangorestframework或django-tastypie這樣的Rest API框架,但我們沒有使用任何現成的框架,完全靠自己寫出的一套框架,最終卻吃力不討好。
在App開發艱難前進的時候,我們迎來了一位新員工Hugh。Hugh是“鄰伴”的設計師。助跑結束后,融資無望的團隊就此解散,讓人扼腕。在17樓的日子里,“鄰伴”和“茄子茄子”是最有拼勁的兩支團隊,他們伴著我跟Nanfang(后來還有iduu)一同度過了近4個月苦中求樂的生活。
說幾句題外話。那段時間里一個某著名廣告公司的年輕人連續一個月每天晚上加班到11點,身體最終不堪重負,不幸離世,讓人慨嘆。現在想想,真是有些后怕,我當時的工作強度遠大于此。我當時每天不到7點就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九十點,工作強度估計要大很多。我們規定的工作時間是一周6天,我基本上干足7天,連“十一”都沒有休息。這種強度維持了幾乎4個月,而“鄰伴”“茄子茄子”有些人的工作強度不在我之下。我們這群人之所以能一直堅持,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是快樂而具有開創性(即便你會嗤之以鼻)的,他的工作是苦澀而壓抑的;我們送走一個白天,迎來一個更敞亮的白天,他送走一個黑夜,又吞下另一個黑漆漆的夜晚。
Hugh的設計表現力中規中矩,但是有潛力可挖。但是選擇他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融資后的途客圈頭腦發熱到什么地步。那時我們已經正式簽約了Leanne(她次年春天就畢業了),肯定會留下iduu,所以加上他途客圈就有了3個正式在編的設計師。兩個后端工程師配備3個基本不寫前端的設計師,這種配置擱哪都顯得奢華無比。
招Hugh進來的主要原因是App的設計。我希望iduu能回過身來做Web,Leanne更多地參與用戶反饋的收集整理以及訪談,然后Hugh來配合Nanfang他們繼續在App上發力。
App的進度之緩慢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很自然地錯過了那年震撼國內互聯網圈的Techrunch Disrupt Beijing,那是Techrunch第一次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在北京舉行技術大會。接下來我們又錯過了一兩個發布時間點。App就像一個無底洞,漸漸地將途客圈的家底掏空。
在這個時候,Nanfang,我當時最信賴的工作伙伴,提出了離職申請。這對于我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我整個人都懵了。那感覺,就像玩《三國殺》,只剩三滴血的呂蒙正在苦心憋牌,結果悲哀地被閃電劈中,一大把手牌,偏偏就缺個“無懈可擊”。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專業書評
- 內容提要
- 主人公寄語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夢想
- 途我睿的由來
- Alex和劍橋MBA
- iWeekend創業周末
- 合伙組建公司
- 依依辭別Juniper
- 申請助跑計劃
- 助跑計劃
- 創新工場初印象
- 種子融資
- 融資的目的
- 投資協議
- 期權池
- 清算優先權
- 反稀釋條款
- 關于投資協議的談判
- 等待進入創新工場
- 早期產品
- 概念
- 技術選型
- 語言和框架
- 數據庫選擇
- 心得
- 架構雜談
- 開發
- 與iWeekend再續前緣
- 完善拼圖
- 組建團隊
- 愿景和使命
- 發布Alpha版本
- 正式上線
- UX再造
- 天使投資
- 工具和社交之爭
- Demo Day
- 途客圈旅行助手
- Nanfang離職
- 加速計劃
- 新一輪招聘
- 結束編外身份
- 重鑄產品
- 苦中求樂——飛盤
- 復盤
- 敏捷實踐
- 可愛的實習生
- VIE和75號文
- 通宵上線
- 永定河峽谷徒步
- 產品經理之痛
- Tao神出走
- 途客圈旅行助手正式上線
- 旅行計劃大賽
- 破局的嘗試
- 矛盾爆發
- 風云再起
- 密云會議
- 裁人風波
- 踽踽獨行
- 搬離創新工場
- 項目代號:Cayman
- 開辟收入
- 分歧再起
- 產品代號:Ireland
- 有愛的夫妻檔組合
- 項目管理工具:teamspark
- 小寶降臨
- 最后的嘗試
- 和平分手
- 現金流告急
- 艱難抉擇
- 再度裁人
- 告別團隊
- 結束使命
- 新的思考
- 團隊
- 選擇合伙人
- 選擇技術合伙人(成為技術合伙人)
- 開發產品的能力
- 組建團隊的能力
- 領導團隊的能力
- 自我驅動的能力
- 招募團隊
- 建立自我提高的團隊
- 方向/市場
- 市場區隔
- 市場容量
- 產品之外的技術工具箱
- 場景1:新員工(工程師)入職
- 場景2:日常開發
- 流程
- 寫在最后的話
- 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