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最后的話
途客圈最終沒有做起來的原因有很多,讀完本書,你也許會得到各種角度的答案。這里,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那就是:*旅行計劃是個好的創業方向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盡管2011年至2013年在這個方向上倒閉了一大批公司,2014年依然有人前仆后繼地在此方向上創業。而且我相信,這個問題會一直困擾對此有所憧憬的創業者。在hacker news上,曾經有人翻出來Garry Tan的一篇2012年的博文,題目一針見血——“Travel planning software: The most common bad startup idea”(旅行計劃軟件:最常見的不好的創業想法)[\[1\]](#anchor71)。Gerry認為旅行計劃工具的問題在于使用頻次,一年一次甚至兩年一次的服務帶來了黯淡的前景:
這指向了存在在每個產品里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晦澀。我的大腦里只有有限的存儲空間。如果我記不住一個產品,那么我不會使用它。同時,我只會記得我經常使用的東西。好比每次我點了奶酪漢堡,總會加杯可樂一樣……我個人使用的消費級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服務,只會是那些我總在使用的東西。
使用頻次確實是途客圈遇到的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但這不足以說明旅行計劃工具就不能成功吧?要論頻次,低頻次的產品/服務很多,有攜程、搜狐焦點、世紀佳緣、LinkedIn等。所有在線旅游相關的服務,所有在線房屋租賃/買賣的服務,所有求職/招聘的網站,幾乎都會有頻次的問題。你一年買幾張機票?換幾套房子?談幾個對象?炒幾次老板的魷魚?不管是一次兩次還是幾次,頻次上肯定都和旅游在一個量級。那為什么這些服務都做起來并且規模化了?
使用頻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用戶獲取(重新獲取)的成本。SEO、SEM、媒體曝光、自媒體(公眾號/服務號)、App上的推送通知,都是有效地獲取新老用戶的方法。
所以只要做足各種免費和收費渠道上的功課,認真核算用戶獲取成本并有效投放關鍵字,建立口碑,不斷累積粉絲并保持足夠曝光,頻次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難題。
那究竟什么阻礙了旅行計劃這個市場前景巨大,有足夠需求,看似美好的方向卻無法產生非常成功的公司或產品呢?讓我們回到創業的原點:對此做個簡單商業計劃(business plan)來紙上談兵,驗證一下。我們使用《精益創業》(Lean startup)中所提及的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來做這件事。
(1)問題(最重要的3個問題)/ 客戶區隔(目標客戶)。
(2)獨特價值主張(為什么你與眾不同)。
(3)解決方案(最重要的3個功能)。
(4)渠道(獲取客戶的路徑)。
(5)支出構成 / 收入來源。
(6)關鍵指標(要度量的關鍵性行為)。
(7)排他的競爭優勢(無法被輕易復制或者購買)。
如果你嘗試填寫這7個部分,你會發現,第二部分“獨特價值主張”是最不好填寫的——旅行計劃工具能為用戶帶來什么樣的獨到價值?更省錢?更省時間?更高效的玩法?更好的旅行體驗?還是什么?
把省錢作為產品價值所在的話,就應該朝著Kayak、去哪兒網那樣的比價系統發展,為用戶在多種方案中搜尋高性價比的既有產品;當累積足夠的歷史數據后來預測價格走勢,幫助用戶做更好的出行決策。這似乎不是旅行計劃工具所想解決的問題。
省時間,這里主要說盡可能省去完全自己手工制訂旅行計劃的時間。這似乎是包括途客圈在內的大多數旅行計劃工具希望達到的目標,因為大多數旅行者都在抱怨:
> 為了一次十天左右的出國旅行,自己花了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去計劃,這痛點戳得我生疼!如果有工具能夠減輕我的工作量,該多好!”
然而,旅行計劃的整個過程不是做個Excel表填個行程,做個預算那么簡單,它包含大量的旅行欲望的激發所需要的時間。對于一個為了玩得盡興而做計劃的旅者,查閱和整理信息可能占據了95%的時間,制作和不斷修正Excel表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當一個一年可能只用一次的旅行計劃工具為用戶省卻這5%的時間,卻需要用戶額外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適應產品,產品的價值本身就有問題。至于省卻查閱和整理信息的時間(途客圈2.0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孤獨星球”是最佳選擇?所以,旅行計劃工具省時間基本是個偽命題。
對于更高效的玩法,短短數天如何不走冤枉路,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具價值的旅行體驗可能是很多旅者的心愿。比如說,當兩個交通工具接駁時,能讓我花的時間盡可能少。人們恨不得地鐵出來,恰好公交車就停在那里蓄勢待發,而不希望二者中間需要等待30分鐘。或者,即使要等30分鐘,旅行計劃工具能夠推薦給我周邊的一個有格調的書店或者咖啡廳,讓我可以不必干等,更優地消遣時間。然而,這樣的工具在技術上以及數據層面上實現的難度遠非一個融資規模一般的創業公司可及。最終,大家都實現成在Google地圖上,利用Google API做的一系列圍繞地圖的,既不精準也并未滿足用戶需要的半成品。
至于更好的旅行體驗,難道你會認為機器的算法會優于資深的旅行顧問?難道你對一次美妙旅行的要求僅僅是網頁上幾個選擇框就能涵蓋的?舉個例子:
我有7天的假期,想帶我兩歲的女兒來一次親子游,隨便去哪個有山或者有水的地方都成,我需要居住的五星級酒店能提供嬰兒床,酒店要有兒童活動中心,供孩子們玩耍,我大部分時間都和孩子一起玩,但可能偶爾外出,所以希望酒店提供臨時日托服務。請問我該去哪兒玩?
一個擁有再多數據的系統面對這樣的要求也無能為力,但一個旅行顧問會和你探討各種可行的替代方案。旅行顧問會問:*酒店沒有兒童活動中心,但酒店附近有游樂場,可以嗎?*
這就是旅行計劃工具在提供更好旅行體驗方面的先天不足:算法只能提供能力范圍內較優的結果,但旅者需要的是不斷逼近他/她理想中的完美體驗。這服務如果由人來提供,再好不過,但當由人力完成這樣的工作時,規模化便成為一個挑戰。
綜上所述,如果一個旅行計劃工具在獨特價值定位上沒有太大作為的話,失敗似乎在一開始就注定了——一個產品或者服務無法提供足夠的價值,那用戶使用的意義又在何處?
一些愚見,并不構成操作建議。
結束本書前,不得不說句心里話:本書所總結的一些經驗都是完美的廢話。看一百本書,參加一千次創業分享會,都不如開始行動。寫下第一行Hello World,約談第一個潛在客戶,做出第一個毛毛糙糙的東西,拿給你認為符合你的細分市場的人群看看,如家人、朋友、同事、Meetup[\[2\]](#anchor72)上認識的陌生人等,獲得反饋,不斷修改,盡量讓其變得對這群人有用,這些具體的工作才是正途。一個系統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其反饋。一臺計算機,你在鍵盤上敲一個字符,屏幕上就會出現這個字符。你可以立刻知曉自己心中所想與手中所做是否一致。如果有問題,你有機會馬上修正這個錯誤。創業就是這樣(或簡單,或復雜):構建,測量,學習,反復循環,直至成功或者失敗。
- - - - - -
[[1] ](#ac71) http://blog.garrytan.com/travel-planning-software-the-most-common-bad
[[2] ](#ac72)一個組織線下活動的社交產品。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專業書評
- 內容提要
- 主人公寄語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夢想
- 途我睿的由來
- Alex和劍橋MBA
- iWeekend創業周末
- 合伙組建公司
- 依依辭別Juniper
- 申請助跑計劃
- 助跑計劃
- 創新工場初印象
- 種子融資
- 融資的目的
- 投資協議
- 期權池
- 清算優先權
- 反稀釋條款
- 關于投資協議的談判
- 等待進入創新工場
- 早期產品
- 概念
- 技術選型
- 語言和框架
- 數據庫選擇
- 心得
- 架構雜談
- 開發
- 與iWeekend再續前緣
- 完善拼圖
- 組建團隊
- 愿景和使命
- 發布Alpha版本
- 正式上線
- UX再造
- 天使投資
- 工具和社交之爭
- Demo Day
- 途客圈旅行助手
- Nanfang離職
- 加速計劃
- 新一輪招聘
- 結束編外身份
- 重鑄產品
- 苦中求樂——飛盤
- 復盤
- 敏捷實踐
- 可愛的實習生
- VIE和75號文
- 通宵上線
- 永定河峽谷徒步
- 產品經理之痛
- Tao神出走
- 途客圈旅行助手正式上線
- 旅行計劃大賽
- 破局的嘗試
- 矛盾爆發
- 風云再起
- 密云會議
- 裁人風波
- 踽踽獨行
- 搬離創新工場
- 項目代號:Cayman
- 開辟收入
- 分歧再起
- 產品代號:Ireland
- 有愛的夫妻檔組合
- 項目管理工具:teamspark
- 小寶降臨
- 最后的嘗試
- 和平分手
- 現金流告急
- 艱難抉擇
- 再度裁人
- 告別團隊
- 結束使命
- 新的思考
- 團隊
- 選擇合伙人
- 選擇技術合伙人(成為技術合伙人)
- 開發產品的能力
- 組建團隊的能力
- 領導團隊的能力
- 自我驅動的能力
- 招募團隊
- 建立自我提高的團隊
- 方向/市場
- 市場區隔
- 市場容量
- 產品之外的技術工具箱
- 場景1:新員工(工程師)入職
- 場景2:日常開發
- 流程
- 寫在最后的話
- 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