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最終敲定下來,接下來說說創始團隊。
如果說要給創業史上最誤導性的語言排個名次的話,我一定會把“你應該只雇用牛人”排在第一。這對于前景相當不明朗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初創公司來說毫無意義!能力超群又積極主動的人要么在大公司被金鎖銬鎖著,要么自己正在創業,要么等待成為某個創業項目的合伙人,所以幾乎輪不到你來雇用。事實上,絕大多數創業公司都很難找到牛人,絕對不能“只雇用牛人”,否則你肯定招不到人。依托著創新工場的光環,我們的起點已經相當不錯,但這仍然讓我們在招人上十分吃力。如果說要我在招人上給點什么建議的話,那就是“你應該雇用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人”,招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人,盡一切可能培養之。
菲姐是我們的第一個正式員工。她的名字有天后范,所以我們叫她菲姐。菲姐原來是Tech Target的編輯。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在兼職為我們做翻譯。在眾多兼職翻譯中,只有寥寥幾個達到了“信達雅”的要求,菲姐是其中最優秀的。她有網站編輯的背景,不錯的英文底蘊,再加上我們的模式迫使我們不得不建立一個內容團隊,所以菲姐成為Alex第一個考慮的員工。招募菲姐的時候,我們已經敲定進入助跑計劃的事宜,至少脫去了“皮包公司”的外衣,變得可信起來。在三里屯的老書蟲書吧(菲姐的老東家在那附近),菲姐答應成為途我睿的員工。Alex和我欣喜若狂,因為這意味著途我睿成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雇主”。
那天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們激昂地描述未來的美好愿景時,吐沫星子砸到了好幾桌外的一個年輕人。他靜靜地聽著,然后禮貌地走來和我們交換名片。他是“24券”的CTO。那時“24券”在團購圈還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也許也還是一個有前途的好公司。他們有大筆的、在我們看來幾乎燒不盡的融資(5000萬美元),所以似乎前途光明。可沒想到一年半后,“24券”就在滿身的丑聞和對員工的巨大傷害中倒閉。在創業者的死法中,這可能是最難堪、最抬不起頭的一種死法了(當然,這估計跟CTO沒太大關系)。
5月底我們進入創新工場,開始擴充團隊,又招了兩三個實習生參與到內容的編輯中。內容編輯實習生好找,創新工場的大旗一揮,應試的學子蜂擁而至。Alex不得不從成堆的簡歷中篩查,以至于后來他戲謔途我睿的實習編輯,沒有出國旅行或交換的背景不要;可是后來招進來的妹子一多,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不得不對男性編輯大大降低了門檻。在第三極大廈17樓助跑計劃孵化營中,途我睿是個讓人艷羨的團隊,我們擁有也許全世界男性工程師最理想的工作環境——男女比例2∶5。
在創新工場工作的日子我已經漸漸感到吃力。對工程師來說最享受的后端開發已經基本接近尾聲(僅對那個迭代而言)。其實還有很多功能,如活動流、通知等都還沒做,但從用戶登錄到目的地瀏覽,再到創建旅行計劃的流程已經完工。前端的jQuery插件(那時我對JavaScript的了解還很淺薄,不知道有Backbone這樣的MVC框架,更別說現在流行的Angular,所以前端的應用都包裝成一個個jQuery插件)也做得差不多,剩下的是對UI的雕琢。撰寫UI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Twitter的Bootstrap框架尚未出爐(2011年8月才開源),我只知道Blueprint CSS(一個很基本的CSS框架,CSS框架的鼻祖),所以就在Blueprint的基礎上吭哧吭哧地壘UI。工作時,我是典型的后端工程師寫前端的做派——在紙上隨手畫出原型,就直接寫CSS和HTML。我不會用Photoshop/Fireworks畫圖標和配圖,所以我做出來的頁面就像整容前的韓國女星。很多時候,我都不得不求助于旁邊的千讓團隊,請他們在閑暇時幫我做幾個圖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手短缺的痛苦。
我急切地需要一個設計師。
Leanne就這樣進入到我的視野。她是北理工的研究生,學工業設計,在德國交流學習過,也非常喜愛旅游。她的作品集讓我這個沒有藝術細胞的人感受到了設計的美感。但是Leanne不會CSS/HTML,沒有前端的經驗,招過來只能畫圖,我有點猶豫招還是不招。然而設計師不比編輯,有大量資源可以篩選(我沒有貶低編輯的意思,但我們的編輯職位幾乎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應聘,而設計師、工程師這些技術性很強的職位基本上只有學過的人才敢報名。這是最大的區別),好容易碰到一個,輕易放棄,心有不甘,再加上她還是學生,有半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調教,于是我最終選擇了她。Leanne的到來讓我有所解脫,不必再糾結于顏色、圖標等事情,可以專心寫代碼。我嘗試著給她做過兩三次HTML/CSS的介紹,但效果一般,加之自己越來越忙碌,就沒有繼續下去。
考察Leanne的同時我開始瘋狂地招工程師。
基本上,有抱負的人選擇做一名工程師基本上就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你是黑客,是手工藝人,懷揣著“改變世界”的理想。工程師的快樂正如工程師的苦悶一樣,難以用語言表達,只有工程師才最懂工程師。很多時候我寫到興奮時會突然舉起手來想拍旁邊那個人的肩膀說,“嘿,可以用Decorator來消除API中的很多重復性檢查……”,然后猛然發現Alex正一臉茫然地看著我,那眼神仿佛在跟我說:“你是從火星來的吧。”盡管Alex和Kent都是學計算機出身,但在這一點上,我們幾乎沒有共同語言。
我那時每天早上不到7點到創新工場,晚上九十點離開,一天基本工作12~14小時,一周7天(公司要求6天)。我知道我不能以我的工作方式和態度要求非工程師的工作人員,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所以,一天有五六個小時都是我一個人獨處,周末更是如此。
我感覺很累。我想找個工作上的伙伴,就是那種能跟你一起寫代碼,討論問題的人。
Nanfang在這個時候出現并拯救了我。他給創新工場的招聘平臺發了一份簡歷,然后,我抓住了它。他的簡歷是用英文寫的,還沒細讀,我就一眼就相中他——因為上面赫然寫著ThoughtWorks。ThoughtWorks對我而言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那時在技術方面InfoQ是我主要的信息來源,而它幾乎是ThoughtWorks的大本營,上面有各種各樣關于敏捷、語言,以及最佳實踐的文章。我讀過的有那么幾本不錯的技術書,要么是ThoughtWorks的人翻譯的,要么是ThoughtWorks的人寫的。所以我覺得ThoughtWorks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
于是我迅速約他見面。在一個周末的中午,我見到了他。我已經不記得那次會面我們交流了些什么,只記得他手中捧著一本《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技術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一本看起來在講Ruby,但更多是探討設計思想和方法的經典著作。在我看來,沒讀過《黑客與畫家》《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的程序員不是好工程師。我自己是個愛讀書的人,所以我看高一切平日里抓緊一切可用時間讀點東西的人,這再次印證了氣味相投。Nanfang在來面試的路上還在看書,這讓我對他有了極高的好感度。后來加入團隊的Tao,Yonglin都是因為喜好讀書,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面試工程師的時候重點考查三點。
(1)學習的意愿和能力。創業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因此一個主動學習者更能適應創業的環境。
(2)編碼能力。招來的人需要能夠盡快撰寫和已有系統一脈相承的代碼。面試完成后,我會給候選人發一份試題,包括4個很基本的Python程序,1個Django項目,一周內做完。我唯一的要求是寫出健壯的,可運行的代碼。后來進一步要求候選人自己把Django項目部署到Heroku上。雖然考題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大部分人的代碼很難過得了健壯性這一關。
(3)對旅行的熱愛。如果你愛一份工作,那么你干好它的源動力會很強。
Nanfang完美符合這三點。事實上,他是我當時遇到的最好的極客。途我睿因為擁有Nanfang而幸運,我也因為曾和Nanfang共事而收獲頗豐。坦白地說,他在Python上,以及在軟件工程上的造詣要比我強很多。可惜的是,我沒有留住他,4個月后,他離開了途我睿。Nanfang為何離開及其中的教訓,我后面會專門開辟一章來談。
優秀的人的工作是以周,甚至是天來計算,平庸的人是以月,甚至是年來計算。員工的工作年限或許跟忠誠度成正比,但跟貢獻則未必相關。有些人一個月的工作頂得上別人一年的工作。Nanfang就是如此。在這4個月里,他讓我進步很大。Paul Graham說優秀的程序員是平庸的程序員的產出的數十倍,所以用高出一兩倍的薪水得到他們是筆很劃算的買賣,我深以為然。
暑期來臨,編輯的隊伍開始壯大。我的妹妹Hanhan從GE(通用電氣)實習完畢,加入了途我睿,成為一名編輯。Hanhan剛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當時還處在畢業學子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也不愿意在GE這樣的大公司里工作。我征求Alex的意見,招她做英文編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但我知道,以她的英文底子,這份工作并不算“高就”,她肯定能勝任。
天氣越來越熱,人也越來越浮躁。看著漸漸龐大的團隊,我心里充滿了虛榮的滿足。助跑計劃里別的團隊基本還保持最初的人員結構,我們已經幾倍地膨脹著。每每收到一份UX(用戶體驗)或開發背景的應聘者的簡歷,我們總是第一時間去搶奪。那種感覺,就像自助餐吧里新上了三文魚刺身,不管自己是否吃得了,先撈一盤再說。我后來認識到這是個深刻的教訓:*在創業初期,只有在你自己因人手缺乏而深感痛苦的時候再考慮擴充人手,否則人員膨脹會很厲害。另外,要招有潛質的多面手。*
盡管現在看來毫無節制的招人是我們當時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但不得不說這個階段招來的人撐起了后來途我睿(途客圈)的骨架。
iduu就是這個時期我們搶到的一員大將。當時同濟三年級的他,已經有豐富的國外交換和旅行的經驗,酷愛互聯網,做得了一手好圖,也寫得了CSS。在創新工場,這樣的實習生是每個團隊夢寐以求的——個人能力出眾,還有一年的時間來實習,所以自然炙手可熱。途我睿的方向讓iduu的選擇變得容易,他拒絕了那些更大,已經有輝煌融資史的團隊,加入了我們這個還未定生死的小團隊。
很快,我們的編輯團隊又迎來了學財務出身卻又非常想趟互聯網這灘渾水的ET。
助跑計劃結束后,途我睿又先后來了做過互聯網運營,非常向往創新工場的Tun哥,中文系女才子、文筆一流的Nanhan,以及毅然棄醫從文從成都輾轉到北京的Tuotuo。三人的加入一下子壯大了正式員工的隊伍,編輯團隊開始顯得異常臃腫。因為這段時間我很忙,沒有跟這三人見面。知道我們又敲定了三個正式員工后,我跟Alex和Kent商量,終止了在編輯人員上的招募。
Tuotuo是個不得不提的奇女子,加入途我睿后,她在創新工場大家庭的自我介紹中這么說:
*學醫八載,行醫兩年,終追隨吾心,棄醫從“途客”。*
真是霸氣側漏。她當時是名正在成都工作的醫生,跟我同歲,本該在無比安逸的成都好好行醫,工作之余打打麻將,過著珍惜生命,遠離互聯網的美好人生,可她無意看到了李開復在微博上轉發的途我睿的招聘公告,心中那團“想過不一樣的生活,做更有意義的事”(Tuotuo原話)的星星之火噌的一下就冒出來,于是給我們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應聘郵件。看到這封郵件的時候我眼珠像要發射的子彈,幾乎奪眶而出,下巴則砸到鍵盤上,整個人都要傻了。我從未感覺過有這樣一種力量,可以把相隔千山萬水的人聯系起來,為了做成一件事,如此不惜代價。當然,為了證明她不是一時激動,Alex和Kent好好地跟她電話聊了聊。要知道,中國不比美國,離開一個城市意味著失去太多太多。在成都你是堂堂正正的當地人,在北京你得“暫住”;在成都你有房有車,在北京你得忍受房東的白眼和被逼的漂泊;在成都你有讓人艷羨的工作,閑暇之余搓麻養生;在北京你的工作朝不保夕,閑暇之余只能苦中求樂。
我猜想Alex和Kent在面試完成后,就像神父對新郎新娘宣讀結婚不可避免的各種義務一樣,把上面的各種苦難羅列了個遍,然后忐忑地問:“你愿意嗎?”
Tuotuo的回答堅定而剛毅:“我愿意。”
于是,途我睿這個神奇的團隊有了位神奇的團隊醫生。Tuotuo之所以被我們稱為“佗佗”,也是來源于她的醫師背景,Nannan以《三國殺》中的名醫華佗為她取名。有時大家開玩笑說我們干脆給創新工場的所有團隊提供醫療服務,診金也是一大筆收入啊。
Tuotuo帶給大家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她的名字來源于這句賦)的驚喜還未散去,Tao閃亮登場。Tao也是位創業者,北大數學系畢業的他,和好友想到了一個校園打印服務。他的項目申請了第三期助跑計劃,可是因為項目未來的發展空間問題被拒之門外。但助跑計劃的負責人大白認為他是塊還未雕琢完畢的璞玉,日后必定閃光,問我有無興趣一見。對于擁有開發背景的人我來者不拒,就約了他在beta咖啡見面。和Nanfang一樣,當我見到Tao時,他手里捧著一本書,這讓我頓生好感。Tao有著北大人特有的聰明、敏銳、雄心勃勃,以及與他年齡不符的成熟。聰明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當你能提供時,他充滿能量,鞠躬盡瘁;當你無法或拒絕給予時,他傷心蹉跎,黯然離開。我看得出Tao想要的就是一個能讓自己發揮才干,并且迅速成長的空間。盡管聰明人要難于駕馭一些,但和他們合作非常快樂。Alex和Kent也和Tao見了一下,他們的擔憂是這個孩子野心很大。我覺得“野心”是個很好的詞,創業需要的就是勇氣、野心和堅忍。盡管當時Tao坦誠自己幾個月后很有可能會去參加智利的一個孵化項目,但我還是力主招入了Tao。我覺得我們有大把的時間讓他在途我睿里“樂不思蜀”。
和Nanfang一樣,從Tao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同樣和Nanfang一樣,最終我也沒能留住Tao。和Nanfang的突然離開不同,Tao要走之前我已經感覺到他要離開的氣息。然而,在當時混亂無序的狀態下,連我自己都覺得離開途我睿對他而言是最好的選擇。這以后再表。
在第三極17樓瘋狂的招聘基本告一段落。助跑計劃初期,創新工場給我們分配了兩排共八個座位,可現在我們一排坐5人也坐不下。我們跟citiport商量,挪用了他們的工位,才把工位緊張的窘迫問題解決。到Tao加盟時,助跑期已結束,沒有獲得下一輪融資的團隊已搬離創新工場,所以我們獲得了大片的空間,不必擠在一方小隔板內。
現在回想那時招人的場景苦澀中帶著好笑。就像賭徒在老虎機前搖到了頭獎,每招到一個人,我們激動的眼眶里奪目而出的是美妙的人員增長曲線。但我們從未想過,每招來一個員工,就要為他/她的這段人生負責。盲目的樂觀讓我們將要為此要背負的責任拋諸腦后。
讓我們聽聽iduu如何評價助跑階段瘋狂招聘,瘋狂開發產品的日子。
> 回憶還一直停在17樓。第一次默契地“hmmmm”,第一次沒日沒夜開發,第一次用Axure,第一次跌跌撞撞一個月就改完新版,第一次爭執不下面紅耳赤,第一次怒得吃不下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Git推送,第一次加班熬夜,第一次通宵睡辦公室,第一次見到用戶,第一次停杯投箸不知道怎么走下一步,第一次待在馬桶上想了半個鐘頭……那時候,每個人都活得像一個軍人。
>
> 那段時間過得飛快。回過頭也不禁覺得苦澀、幸福、面紅耳赤,笑癡笑狂,笑自己嫩、笑自己執拗、笑自己……但我們從來就不懂什么叫退卻。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可以嘲笑自己的幼稚、無知,但我從不嘲諷自己的選擇、天真和熱情。
是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不必自我嘲諷,也不必理會別人的嘲諷。生命中有多少個時刻你能夠放下疑慮,勇敢地迎接美妙的不確定性?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專業書評
- 內容提要
- 主人公寄語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夢想
- 途我睿的由來
- Alex和劍橋MBA
- iWeekend創業周末
- 合伙組建公司
- 依依辭別Juniper
- 申請助跑計劃
- 助跑計劃
- 創新工場初印象
- 種子融資
- 融資的目的
- 投資協議
- 期權池
- 清算優先權
- 反稀釋條款
- 關于投資協議的談判
- 等待進入創新工場
- 早期產品
- 概念
- 技術選型
- 語言和框架
- 數據庫選擇
- 心得
- 架構雜談
- 開發
- 與iWeekend再續前緣
- 完善拼圖
- 組建團隊
- 愿景和使命
- 發布Alpha版本
- 正式上線
- UX再造
- 天使投資
- 工具和社交之爭
- Demo Day
- 途客圈旅行助手
- Nanfang離職
- 加速計劃
- 新一輪招聘
- 結束編外身份
- 重鑄產品
- 苦中求樂——飛盤
- 復盤
- 敏捷實踐
- 可愛的實習生
- VIE和75號文
- 通宵上線
- 永定河峽谷徒步
- 產品經理之痛
- Tao神出走
- 途客圈旅行助手正式上線
- 旅行計劃大賽
- 破局的嘗試
- 矛盾爆發
- 風云再起
- 密云會議
- 裁人風波
- 踽踽獨行
- 搬離創新工場
- 項目代號:Cayman
- 開辟收入
- 分歧再起
- 產品代號:Ireland
- 有愛的夫妻檔組合
- 項目管理工具:teamspark
- 小寶降臨
- 最后的嘗試
- 和平分手
- 現金流告急
- 艱難抉擇
- 再度裁人
- 告別團隊
- 結束使命
- 新的思考
- 團隊
- 選擇合伙人
- 選擇技術合伙人(成為技術合伙人)
- 開發產品的能力
- 組建團隊的能力
- 領導團隊的能力
- 自我驅動的能力
- 招募團隊
- 建立自我提高的團隊
- 方向/市場
- 市場區隔
- 市場容量
- 產品之外的技術工具箱
- 場景1:新員工(工程師)入職
- 場景2:日常開發
- 流程
- 寫在最后的話
- 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