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上線后,我們很快收到了不少用戶的反饋,尤其是一些我們邀請到創新工場來的用戶。大家反映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是交互。“旅行車”這個詞讓人摸不著頭腦,添加完景點制作旅行計劃之后的交互讓沒經過學習的用戶幾乎做不下去。我們研究了一下,決定對UX進行修改。這時,我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旅行計劃的UX提升上。
原因是汪華在一次跟我們的評審會上指出我們的產品很不Web 2.0,即我們的網站在景點POI這一層,以信息呈現為主,無法調動用戶的參與,用戶產生內容的感覺很弱。汪華后來補了很重要的一句:“但你們要想清楚,你們的網站究竟要做成Web 1.0還是Web 2.0,也許Web 1.0的方式更適合你們的信息的呈現。”汪華的點評給我們當頭一悶棍,我們幾乎沒有琢磨后一句話就急不可耐地為網站注入更多“2.0”的元素。似乎當時在我們潛意識里,做Web 1.0是可恥的,沒有活路的。所以當iduu將他偶然發現的tripl.com[\[17\]](#anchor217)展現給我們時,我們立刻被它活潑的設計風格,以用戶產生內容為中心的信息架構吸引了。于是我指示iduu借鑒tripl,設計一套新的交互和UI方案出來。而作為核心功能的旅行計劃的UX改進,很可悲的,僅僅作為這次UX再造的一個部分。
*當你犯錯時,不知道問題的根源是很可悲的,因為你無從改進;更可悲的是,知道了問題的根源,卻刻舟求劍,南轅北轍,力氣花了更多,得到了一個更壞的結果。*Xuwei常稱贊途客圈團隊的一大優勢是團隊執行力很強,但是方向上的錯誤意味著行動越快,錯誤越大。
很快iduu就做了一稿交互方案出來,內部討論覺得問題不大,在創新工場每周的“UI評審”(UI review)會議上,大家也認為這個很好。我們吃了定心丸,決定開始這么做。我在主干代碼上開啟了一個新的分支“viking”,開始了UX的再造。一兩周后,iduu和Leanne的設計稿也通過了UI評審。
iduu的到來讓我們UI的戰斗力上了一個大大的臺階。與之不匹配的是,我們嚴重缺乏一個稱職的前端工程師。Nanfang顯然不適合拿來做前端,而我雖然能寫,但畢竟經驗有限資歷尚淺。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只能盡最大努力一個頁面一個頁面地改寫,iduu從旁協助CSS的改進。
缺乏前端的致命傷讓75分的設計稿只做到了50分。如果考慮IE6/7及其衍生的瀏覽器上的表現,這一次改版只得0分,畫虎不成反類狗。如果你不真正做一款互聯網產品,你很難想象,這個世界有種瀏覽器一直與世界為敵,藐視W3C,經營自己的小王國,把全世界無數的設計師和前端工程師折磨到精神失常,它的名字叫IE。
對兼容性考慮上的欠缺導致新版的網站在IE7上顯示完全錯位,就像一個人的雙手長到了耳朵上,而鼻子被塞到了肚臍里。我不記得我們何時將IE7的大的兼容問題解決,好像是正式上線前后;但IE6我們最終沒有去解決。那段艱苦的偽前端日子里,每每有過不去的坎,我都會找臺Windows,打開IE6,看著途客圈的頁面,然后安慰自己到:你是想戳瞎自己的雙眼,一頭撞碎屏幕,還是繼續前進?
時間一天天過去,途客圈的新版UI也漸漸揭開了面紗,團隊也開始有一些小的摩擦。Leanne在iduu加盟后就淪為一個邊緣角色,辛辛苦苦做的設計經常被看了一眼后就扔回重做;iduu在設計上的強勢和對她的勞動的不夠尊重讓樂觀豁達的她臉上總掛著愁容,我能想象出她的心在滴淚。那段時間我也很神經質,經常跟Alex拌嘴,關于產品上的爭執不少。終于Kent的女兒順利出生,他也得以回歸團隊。拿Hanhan的話來說:“Kent回歸前的途客圈好像三角形少了一個支點,怎么都不穩;Kent回來后,三角形終于變得穩定。”
“viking”似乎完成得不錯,我把它合并回“master”,等待時機上線。線上封測的Alpha版本已經有一群用戶在嘗鮮,Alex和Kent也制訂好了雄心勃勃的用戶發展計劃,編輯們開始逐漸減少手中的編輯任務,尋找用戶。
終于,在Alpha版本上線后的不到兩個月時間,我們的Beta版本便發布了。新版本以途客圈示人,全新的UI,全新的域名,全新的文案。
說說文案。這一版的文案開始從冷冰冰的中性詞換成了很多有愛的詞語。如他/她統一被改成TA,去過某地寫的旅行感受或評論被稱作“回憶”(這是我最喜歡的一處修改),而某個地點、某個人名下最新寫的回憶、做的旅行計劃等被統稱為新鮮事。
新版本還引入了一個對社交網絡的“革新”——以前,“新鮮事”只發生在用戶身上,比如xxx喜歡了yyy,xxx上傳了新的照片。我們把這個概念移到了地點上,從此,地點有了“新鮮事”,凡是和這個地點相關的活動都被以“新鮮事”的方式聚合在這個地點之下。盡管這一“發明”貶大于褒,但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審視擬人化的信息組織。
李開復如約在微博上為我們搖旗吶喊。我把線上的服務器升級為xLarge instance,期望它能扛過正式上線時用戶的第一波地毯式轟炸。那天就像一場盛宴,按照CloudFlare的實時統計,24小時內我們的PV接近50萬,和此前封測兩個月的數據幾乎相同。對于見慣風浪的互聯網老兵來說,日50萬的PV算不得什么,但對我而言,這一數字是一個里程碑,其重要性不亞于漢尼拔率部翻越庇里牛斯山。
至此,在2011年8月27日,途我睿步入途客圈時代。
單純從數字的角度來看,這次發布算得上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沒有李開復的微博,起碼會減少80%的流量,所以這個數字沒有任何說服力。站在軟件發布的角度,這是一次風險極大的發布——Alpha到Beta的進化應該是漸進的,以局部優化和處理bug為主,*而我作為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卻拍板了這樣一次UX上的全盤改變,失察且失職*;站在產品迭代的角度(構建—測量—學習),我們在構建(build)之后,尚在測量(measure)的階段就忽視了市場上真正的聲音,僅憑我們自己的喜好,就開始了新一輪全新的構建,盡管Beta版本在交互上和視覺上有很大的改變,我們對用戶的理解和兩個月前沒有任何顯著的區別,依舊在重重迷霧中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看不見未來的賭博;站在產品功能的角度,我們陷入了一個大大的泥潭,一直到次年7月前,不論公司的走勢如何,不論我們如何掙扎,就像孫猴子無法跳出如來的掌心,我們也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那就是:“工具與社交,我們到底要做什么?”
* * * * *
[\[17\]](#ac217) 一家社交旅游網站。那段時間,社交旅游類的應用很火,每天都有新的網站冒出。tripl后來發展不是太好,幾經波折后改頭換面重出江湖,卻又很快被人們遺忘。現在tripl.com 已經無法訪問,讓人唏噓。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專業書評
- 內容提要
- 主人公寄語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夢想
- 途我睿的由來
- Alex和劍橋MBA
- iWeekend創業周末
- 合伙組建公司
- 依依辭別Juniper
- 申請助跑計劃
- 助跑計劃
- 創新工場初印象
- 種子融資
- 融資的目的
- 投資協議
- 期權池
- 清算優先權
- 反稀釋條款
- 關于投資協議的談判
- 等待進入創新工場
- 早期產品
- 概念
- 技術選型
- 語言和框架
- 數據庫選擇
- 心得
- 架構雜談
- 開發
- 與iWeekend再續前緣
- 完善拼圖
- 組建團隊
- 愿景和使命
- 發布Alpha版本
- 正式上線
- UX再造
- 天使投資
- 工具和社交之爭
- Demo Day
- 途客圈旅行助手
- Nanfang離職
- 加速計劃
- 新一輪招聘
- 結束編外身份
- 重鑄產品
- 苦中求樂——飛盤
- 復盤
- 敏捷實踐
- 可愛的實習生
- VIE和75號文
- 通宵上線
- 永定河峽谷徒步
- 產品經理之痛
- Tao神出走
- 途客圈旅行助手正式上線
- 旅行計劃大賽
- 破局的嘗試
- 矛盾爆發
- 風云再起
- 密云會議
- 裁人風波
- 踽踽獨行
- 搬離創新工場
- 項目代號:Cayman
- 開辟收入
- 分歧再起
- 產品代號:Ireland
- 有愛的夫妻檔組合
- 項目管理工具:teamspark
- 小寶降臨
- 最后的嘗試
- 和平分手
- 現金流告急
- 艱難抉擇
- 再度裁人
- 告別團隊
- 結束使命
- 新的思考
- 團隊
- 選擇合伙人
- 選擇技術合伙人(成為技術合伙人)
- 開發產品的能力
- 組建團隊的能力
- 領導團隊的能力
- 自我驅動的能力
- 招募團隊
- 建立自我提高的團隊
- 方向/市場
- 市場區隔
- 市場容量
- 產品之外的技術工具箱
- 場景1:新員工(工程師)入職
- 場景2:日常開發
- 流程
- 寫在最后的話
- 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