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我們的第一個Java程序
最后,讓我們正式編一個程序(注釋⑤)。它能打印出與當前運行的系統有關的資料,并利用了來自Java標準庫的`System`對象的多種方法。注意這里引入了一種額外的注釋樣式:`//`。它表示到本行結束前的所有內容都是注釋:
```
// Property.java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Propert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Properties p = System.getProperties();
p.list(System.out);
System.out.println("--- Memory Usage:");
Runtime rt = Runtime.getRuntime();
System.out.println("Total Memory = "
+ rt.totalMemory()
+ " Free Memory = "
+ rt.freeMemory());
}
}
```
⑤:在某些編程環境里,程序會在屏幕上一切而過,甚至沒機會看到結果。可將下面這段代碼置于`main()`的末尾,用它暫停輸出:
```
try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5 * 1000);
}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它的作用是暫停輸出5秒鐘。這段代碼涉及的一些概念要到本書后面才會講到。所以目前不必深究,只知道它是讓程序暫停的一個技巧便可。
在每個程序文件的開頭,都必須放置一個`import`語句,導入那個文件的代碼里要用到的所有額外的類。注意我們說它們是“額外”的,因為一個特殊的類庫會自動導入每個Java文件:`java.lang`。啟動您的Web瀏覽器,查看由Sun提供的用戶文檔(如果尚未從 `http://www.java.sun.com` 下載,或用其他方式安裝了Java文檔,請立即下載)。在`packages.html`文件里,可找到Java配套提供的所有類庫名稱。請選擇其中的`java.lang`。在“Class Index”下面,可找到屬于那個庫的全部類的列表。由于`java.lang`默認進入每個Java代碼文件,所以這些類在任何時候都可直接使用。在這個列表里,可發現`System`和`Runtime`,我們在`Property.java`里用到了它們。`java.lang`里沒有列出`Date`類,所以必須導入另一個類庫才能使用它。如果不清楚一個特定的類在哪個類庫里,或者想檢視所有的類,可在Java用戶文檔里選擇“Class Hierarchy”(類分級結構)。在Web瀏覽器中,雖然要花不短的時間來建立這個結構,但可清楚找到與Java配套提供的每一個類。隨后,可用瀏覽器的“查找”(Find)功能搜索關鍵字`Date`。經這樣處理后,可發現我們的搜索目標以`java.util.Date`的形式列出。我們終于知道它位于`util`庫里,所以必須導入 `java.util.*`;否則便不能使用`Date`。
觀察`packages.html`文檔最開頭的部分(我已將其設為自己的默認起始頁),請選擇`java.lang`,再選`System`。這時可看到`System`類有幾個字段。若選擇`out`,就可知道它是一個`static PrintStream`對象。由于它是“靜態”的,所以不需要我們創建任何東西。`out`對象肯定是3,所以只需直接用它即可。我們能對這個`out`對象做的事情由它的類型決定:`PrintStream`。`PrintStream`在說明文字中以一個超鏈接的形式列出,這一點做得非常方便。所以假若單擊那個鏈接,就可看到能夠為`PrintStream`調用的所有方法。方法的數量不少,本書后面會詳細介紹。就目前來說,我們感興趣的只有`println()`。它的意思是“把我給你的東西打印到控制臺,并用一個新行結束”。所以在任何Java程序中,一旦要把某些內容打印到控制臺,就可條件反射地寫上`System.out.println("內容")`。
類名與文件是一樣的。若象現在這樣創建一個獨立的程序,文件中的一個類必須與文件同名(如果沒這樣做,編譯器會及時作出反應)。類里必須包含一個名為`main()`的方法,形式如下: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其中,關鍵字`public`意味著方法可由外部世界調用(第5章會詳細解釋)。`main()`的參數是包含了`String`對象的一個數組。`args`不會在本程序中用到,但需要在這個地方列出,因為它們保存了在命令行調用的參數。
程序的第一行非常有趣: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請觀察它的參數:創建`Date`對象唯一的目的就是將它的值發送給`println()`。一旦這個語句執行完畢,`Date`就不再需要。隨之而來的“垃圾收集器”會發現這一情況,并在任何可能的時候將其回收。事實上,我們沒太大的必要關心“清除”的細節。
第二行調用了`System.getProperties()`。若用Web瀏覽器查看聯機用戶文檔,就可知道`getProperties()`是`System`類的一個`static`方法。由于它是“靜態”的,所以不必創建任何對象便可調用該方法。無論是否存在該類的一個對象,`static`方法隨時都可使用。調用`getProperties()`時,它會將系統屬性作為`Properties`類的一個對象生成(注意`Properties`是“屬性”的意思)。隨后的的引用保存在一個名為`p`的`Properties`引用里。在第三行,大家可看到`Properties`對象有一個名為`list()`的方法,它將自己的全部內容都發給一個我們作為參數傳遞的`PrintStream`對象。
`main()` 的第四和第六行是典型的打印語句。注意為了打印多個`String`值,用加號(`+`)分隔它們即可。然而,也要在這里注意一些奇怪的事情。在`String`對象中使用時,加號并不代表真正的“相加”。處理字符串時,我們通常不必考慮`+`的任何特殊含義。但是,Java的`String`類要受一種名為“運算符重載”的機制的制約。也就是說,只有在隨同`String`對象使用時,加號才會產生與其他任何地方不同的表現。對于字符串,它的意思是“連接這兩個字符串”。
但事情到此并未結束。請觀察下述語句:
```
System.out.println("Total Memory = "
+ rt.totalMemory()
+ " Free Memory = "
+ rt.freeMemory());
```
其中,`totalMemory()`和`freeMemory()`返回的是數值,并非`String`對象。如果將一個數值“加”到一個字符串身上,會發生什么情況呢?同我們一樣,編譯器也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魔術般地調用一個方法,將那個數值(`int`,`float`等等)轉換成字符串。經這樣處理后,它們當然能利用加號“加”到一起。這種“自動類型轉換”亦劃入“運算符重載”處理的范疇。
許多Java著作都在熱烈地辯論“運算符重載”(C++的一項特性)是否有用。目前就是反對它的一個好例子!然而,這最多只能算編譯器(程序)的問題,而且只是對`String`對象而言。對于自己編寫的任何源代碼,都不可能使運算符“重載”。
通過為`Runtime`類調用`getRuntime()`方法,`main()`的第五行創建了一個`Runtime`對象。返回的則是指向一個`Runtime`對象的引用。而且,我們不必關心它是一個靜態對象,還是由`new`命令創建的一個對象。這是由于我們不必為清除工作負責,可以大模大樣地使用對象。正如顯示的那樣,`Runtime`可告訴我們與內存使用有關的信息。
- Java 編程思想
- 寫在前面的話
- 引言
- 第1章 對象入門
- 1.1 抽象的進步
- 1.2 對象的接口
- 1.3 實現方案的隱藏
- 1.4 方案的重復使用
- 1.5 繼承:重新使用接口
- 1.6 多態對象的互換使用
- 1.7 對象的創建和存在時間
- 1.8 異常控制:解決錯誤
- 1.9 多線程
- 1.10 永久性
- 1.11 Java和因特網
- 1.12 分析和設計
- 1.13 Java還是C++
- 第2章 一切都是對象
- 2.1 用引用操縱對象
- 2.2 所有對象都必須創建
- 2.3 絕對不要清除對象
- 2.4 新建數據類型:類
- 2.5 方法、參數和返回值
- 2.6 構建Java程序
- 2.7 我們的第一個Java程序
- 2.8 注釋和嵌入文檔
- 2.9 編碼樣式
- 2.10 總結
- 2.11 練習
- 第3章 控制程序流程
- 3.1 使用Java運算符
- 3.2 執行控制
- 3.3 總結
- 3.4 練習
-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 4.1 用構造器自動初始化
- 4.2 方法重載
- 4.3 清除:收尾和垃圾收集
- 4.4 成員初始化
- 4.5 數組初始化
- 4.6 總結
- 4.7 練習
- 第5章 隱藏實現過程
- 5.1 包:庫單元
- 5.2 Java訪問指示符
- 5.3 接口與實現
- 5.4 類訪問
- 5.5 總結
- 5.6 練習
- 第6章 類復用
- 6.1 組合的語法
- 6.2 繼承的語法
- 6.3 組合與繼承的結合
- 6.4 到底選擇組合還是繼承
- 6.5 protected
- 6.6 累積開發
- 6.7 向上轉換
- 6.8 final關鍵字
- 6.9 初始化和類裝載
- 6.10 總結
- 6.11 練習
- 第7章 多態性
- 7.1 向上轉換
- 7.2 深入理解
- 7.3 覆蓋與重載
- 7.4 抽象類和方法
- 7.5 接口
- 7.6 內部類
- 7.7 構造器和多態性
- 7.8 通過繼承進行設計
- 7.9 總結
- 7.10 練習
- 第8章 對象的容納
- 8.1 數組
- 8.2 集合
- 8.3 枚舉器(迭代器)
- 8.4 集合的類型
- 8.5 排序
- 8.6 通用集合庫
- 8.7 新集合
- 8.8 總結
- 8.9 練習
- 第9章 異常差錯控制
- 9.1 基本異常
- 9.2 異常的捕獲
- 9.3 標準Java異常
- 9.4 創建自己的異常
- 9.5 異常的限制
- 9.6 用finally清除
- 9.7 構造器
- 9.8 異常匹配
- 9.9 總結
- 9.10 練習
- 第10章 Java IO系統
- 10.1 輸入和輸出
- 10.2 增添屬性和有用的接口
- 10.3 本身的缺陷:RandomAccessFile
- 10.4 File類
- 10.5 IO流的典型應用
- 10.6 StreamTokenizer
- 10.7 Java 1.1的IO流
- 10.8 壓縮
- 10.9 對象序列化
- 10.10 總結
- 10.11 練習
- 第11章 運行期類型識別
- 11.1 對RTTI的需要
- 11.2 RTTI語法
- 11.3 反射:運行期類信息
- 11.4 總結
- 11.5 練習
- 第12章 傳遞和返回對象
- 12.1 傳遞引用
- 12.2 制作本地副本
- 12.3 克隆的控制
- 12.4 只讀類
- 12.5 總結
- 12.6 練習
- 第13章 創建窗口和程序片
- 13.1 為何要用AWT?
- 13.2 基本程序片
- 13.3 制作按鈕
- 13.4 捕獲事件
- 13.5 文本字段
- 13.6 文本區域
- 13.7 標簽
- 13.8 復選框
- 13.9 單選鈕
- 13.10 下拉列表
- 13.11 列表框
- 13.12 布局的控制
- 13.13 action的替代品
- 13.14 程序片的局限
- 13.15 視窗化應用
- 13.16 新型AWT
- 13.17 Java 1.1用戶接口API
- 13.18 可視編程和Beans
- 13.19 Swing入門
- 13.20 總結
- 13.21 練習
- 第14章 多線程
- 14.1 反應靈敏的用戶界面
- 14.2 共享有限的資源
- 14.3 堵塞
- 14.4 優先級
- 14.5 回顧runnable
- 14.6 總結
- 14.7 練習
- 第15章 網絡編程
- 15.1 機器的標識
- 15.2 套接字
- 15.3 服務多個客戶
- 15.4 數據報
- 15.5 一個Web應用
- 15.6 Java與CGI的溝通
- 15.7 用JDBC連接數據庫
- 15.8 遠程方法
- 15.9 總結
- 15.10 練習
- 第16章 設計模式
- 16.1 模式的概念
- 16.2 觀察器模式
- 16.3 模擬垃圾回收站
- 16.4 改進設計
- 16.5 抽象的應用
- 16.6 多重分發
- 16.7 訪問器模式
- 16.8 RTTI真的有害嗎
- 16.9 總結
- 16.10 練習
- 第17章 項目
- 17.1 文字處理
- 17.2 方法查找工具
- 17.3 復雜性理論
- 17.4 總結
- 17.5 練習
- 附錄A 使用非JAVA代碼
- 附錄B 對比C++和Java
- 附錄C Java編程規則
- 附錄D 性能
- 附錄E 關于垃圾收集的一些話
- 附錄F 推薦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