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 標準Java異常
Java包含了一個名為`Throwable`的類,它對可以作為異常“拋”出的所有東西進行了描述。`Throwable`對象有兩種常規類型(亦即“從`Throwable`繼承”)。其中,`Error`代表編譯期和系統錯誤,我們一般不必特意捕獲它們(除在特殊情況以外)。`Exception`是可以從任何標準Java庫的類方法中“拋”出的基本類型。此外,它們亦可從我們自己的方法以及運行期偶發事件中“拋”出。
為獲得異常的一個綜合概念,最好的方法是閱讀由`http://java.sun.com`提供的聯機Java文檔(當然,首先下載它們更好)。為了對各種異常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這個工作是相當有價值的。但大家不久就會發現,除名字外,一個異常和下一個異常之間并不存在任何特殊的地方。此外,Java提供的異常數量正在日益增多;從本質上說,把它們印到一本書里是沒有意義的。大家從其他地方獲得的任何新庫可能也提供了它們自己的異常。我們最需要掌握的是基本概念,以及用這些異常能夠做什么。
```
java.lang.Exception
```
這是程序能捕獲的基本異常。其他異常都是從它派生出去的。這里要注意的是異常的名字代表發生的問題,而且異常名通常都是精心挑選的,可以很清楚地說明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異常并不全是在`java.lang`中定義的;有些是為了提供對其他庫的支持,如`util`,`net`以及`io`等——我們可以從它們的完整類名中看出這一點,或者觀察它們從什么繼承。例如,所有IO異常都是從`java.io.IOException`繼承的。
## 9.3.1 `RuntimeException`的特殊情況
本章的第一個例子是:
```
if(t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看起來似乎在傳遞進入一個方法的每個引用中都必須檢查`null`(因為不知道調用者是否已傳遞了一個有效的引用),這無疑是相當可怕的。但幸運的是,我們根本不必這樣做——它屬于Java進行的標準運行期檢查的一部分。若對一個空引用發出了調用,Java會自動產生一個`NullPointerException`異常。所以上述代碼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多余的。
這個類別里含有一系列異常類型。它們全部由Java自動生成,毋需我們親自動手把它們包含到自己的異常規范里。最方便的是,通過將它們置入單獨一個名為`RuntimeException`的基類下面,它們全部組合到一起。這是一個很好的繼承例子:它建立了一系列具有某種共通性的類型,都具有某些共通的特征與行為。此外,我們沒必要專門寫一個異常規范,指出一個方法可能會“拋”出一個`RuntimeException`,因為已經假定可能出現那種情況。由于它們用于指出編程中的錯誤,所以幾乎永遠不必專門捕獲一個“運行期異常”——`RuntimeException`——它在默認情況下會自動得到處理。若必須檢查`RuntimeException`,我們的代碼就會變得相當繁復。在我們自己的包里,可選擇“拋”出一部分`RuntimeException`。
如果不捕獲這些異常,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由于編譯器并不強制異常規范捕獲它們,所以假如不捕獲的話,一個`RuntimeException`可能過濾掉我們到達`main()`方法的所有途徑。為體會此時發生的事情,請試試下面這個例子:
```
//: NeverCaught.java
// Ignoring RuntimeExceptions
public class NeverCaught {
static void f()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From f()");
}
static void g() {
f();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g();
}
} ///:~
```
大家已經看到,一個`RuntimeException`(或者從它繼承的任何東西)屬于一種特殊情況,因為編譯器不要求為這些類型指定異常規范。
輸出如下:
```
java.lang.RuntimeException: From f()
at NeverCaught.f(NeverCaught.java:9)
at NeverCaught.g(NeverCaught.java:12)
at NeverCaught.main(NeverCaught.java:15)
```
所以答案就是:假若一個`RuntimeException`獲得到達`main()`的所有途徑,同時不被捕獲,那么當程序退出時,會為那個異常調用`printStackTrace()`。
注意也許能在自己的代碼中僅忽略`RuntimeException`,因為編譯器已正確實行了其他所有控制。因為`RuntimeException`在此時代表一個編程錯誤:
(1) 一個我們不能捕獲的錯誤(例如,由客戶程序員接收傳遞給自己方法的一個空引用)。
(2) 作為一名程序員,一個應在自己的代碼中檢查的錯誤(如`ArrayIndexOutOfBoundException`,此時應注意數組的大小)。
可以看出,最好的做法是在這種情況下異常,因為它們有助于程序的調試。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我們不可將Java異常劃分為單一用途的工具。的確,它們設計用于控制那些討厭的運行期錯誤——由代碼控制范圍之外的其他力量產生。但是,它也特別有助于調試某些特殊類型的編程錯誤,那些是編譯器偵測不到的。
- Java 編程思想
- 寫在前面的話
- 引言
- 第1章 對象入門
- 1.1 抽象的進步
- 1.2 對象的接口
- 1.3 實現方案的隱藏
- 1.4 方案的重復使用
- 1.5 繼承:重新使用接口
- 1.6 多態對象的互換使用
- 1.7 對象的創建和存在時間
- 1.8 異常控制:解決錯誤
- 1.9 多線程
- 1.10 永久性
- 1.11 Java和因特網
- 1.12 分析和設計
- 1.13 Java還是C++
- 第2章 一切都是對象
- 2.1 用引用操縱對象
- 2.2 所有對象都必須創建
- 2.3 絕對不要清除對象
- 2.4 新建數據類型:類
- 2.5 方法、參數和返回值
- 2.6 構建Java程序
- 2.7 我們的第一個Java程序
- 2.8 注釋和嵌入文檔
- 2.9 編碼樣式
- 2.10 總結
- 2.11 練習
- 第3章 控制程序流程
- 3.1 使用Java運算符
- 3.2 執行控制
- 3.3 總結
- 3.4 練習
-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 4.1 用構造器自動初始化
- 4.2 方法重載
- 4.3 清除:收尾和垃圾收集
- 4.4 成員初始化
- 4.5 數組初始化
- 4.6 總結
- 4.7 練習
- 第5章 隱藏實現過程
- 5.1 包:庫單元
- 5.2 Java訪問指示符
- 5.3 接口與實現
- 5.4 類訪問
- 5.5 總結
- 5.6 練習
- 第6章 類復用
- 6.1 組合的語法
- 6.2 繼承的語法
- 6.3 組合與繼承的結合
- 6.4 到底選擇組合還是繼承
- 6.5 protected
- 6.6 累積開發
- 6.7 向上轉換
- 6.8 final關鍵字
- 6.9 初始化和類裝載
- 6.10 總結
- 6.11 練習
- 第7章 多態性
- 7.1 向上轉換
- 7.2 深入理解
- 7.3 覆蓋與重載
- 7.4 抽象類和方法
- 7.5 接口
- 7.6 內部類
- 7.7 構造器和多態性
- 7.8 通過繼承進行設計
- 7.9 總結
- 7.10 練習
- 第8章 對象的容納
- 8.1 數組
- 8.2 集合
- 8.3 枚舉器(迭代器)
- 8.4 集合的類型
- 8.5 排序
- 8.6 通用集合庫
- 8.7 新集合
- 8.8 總結
- 8.9 練習
- 第9章 異常差錯控制
- 9.1 基本異常
- 9.2 異常的捕獲
- 9.3 標準Java異常
- 9.4 創建自己的異常
- 9.5 異常的限制
- 9.6 用finally清除
- 9.7 構造器
- 9.8 異常匹配
- 9.9 總結
- 9.10 練習
- 第10章 Java IO系統
- 10.1 輸入和輸出
- 10.2 增添屬性和有用的接口
- 10.3 本身的缺陷:RandomAccessFile
- 10.4 File類
- 10.5 IO流的典型應用
- 10.6 StreamTokenizer
- 10.7 Java 1.1的IO流
- 10.8 壓縮
- 10.9 對象序列化
- 10.10 總結
- 10.11 練習
- 第11章 運行期類型識別
- 11.1 對RTTI的需要
- 11.2 RTTI語法
- 11.3 反射:運行期類信息
- 11.4 總結
- 11.5 練習
- 第12章 傳遞和返回對象
- 12.1 傳遞引用
- 12.2 制作本地副本
- 12.3 克隆的控制
- 12.4 只讀類
- 12.5 總結
- 12.6 練習
- 第13章 創建窗口和程序片
- 13.1 為何要用AWT?
- 13.2 基本程序片
- 13.3 制作按鈕
- 13.4 捕獲事件
- 13.5 文本字段
- 13.6 文本區域
- 13.7 標簽
- 13.8 復選框
- 13.9 單選鈕
- 13.10 下拉列表
- 13.11 列表框
- 13.12 布局的控制
- 13.13 action的替代品
- 13.14 程序片的局限
- 13.15 視窗化應用
- 13.16 新型AWT
- 13.17 Java 1.1用戶接口API
- 13.18 可視編程和Beans
- 13.19 Swing入門
- 13.20 總結
- 13.21 練習
- 第14章 多線程
- 14.1 反應靈敏的用戶界面
- 14.2 共享有限的資源
- 14.3 堵塞
- 14.4 優先級
- 14.5 回顧runnable
- 14.6 總結
- 14.7 練習
- 第15章 網絡編程
- 15.1 機器的標識
- 15.2 套接字
- 15.3 服務多個客戶
- 15.4 數據報
- 15.5 一個Web應用
- 15.6 Java與CGI的溝通
- 15.7 用JDBC連接數據庫
- 15.8 遠程方法
- 15.9 總結
- 15.10 練習
- 第16章 設計模式
- 16.1 模式的概念
- 16.2 觀察器模式
- 16.3 模擬垃圾回收站
- 16.4 改進設計
- 16.5 抽象的應用
- 16.6 多重分發
- 16.7 訪問器模式
- 16.8 RTTI真的有害嗎
- 16.9 總結
- 16.10 練習
- 第17章 項目
- 17.1 文字處理
- 17.2 方法查找工具
- 17.3 復雜性理論
- 17.4 總結
- 17.5 練習
- 附錄A 使用非JAVA代碼
- 附錄B 對比C++和Java
- 附錄C Java編程規則
- 附錄D 性能
- 附錄E 關于垃圾收集的一些話
- 附錄F 推薦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