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 接口與實現
我們通常認為訪問控制是“隱藏實現細節”的一種方式。將數據和方法封裝到類內后,可生成一種數據類型,它具有自己的特征與行為。但由于兩方面重要的原因,訪問為那個數據類型加上了自己的邊界。第一個原因是規定客戶程序員哪些能夠使用,哪些不能。我們可在結構里構建自己的內部機制,不用擔心客戶程序員將其當作接口的一部分,從而自由地使用或者“濫用”。
這個原因直接導致了第二個原因:我們需要將接口同實現細節分離開。若結構在一系列程序中使用,但用戶除了將消息發給`public`接口之外,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我們就可以改變不屬于`public`的所有東西(如“友好的”、`protected`以及`private`),同時不要求用戶對他們的代碼作任何修改。
我們現在是在一個面向對象的編程環境中,其中的一個類(`class`)實際是指“一類對象”,就象我們說“魚類”或“鳥類”那樣。從屬于這個類的所有對象都共享這些特征與行為。“類”是對屬于這一類的所有對象的外觀及行為進行的一種描述。
在一些早期OOP語言中,如Simula-67,關鍵字`class`的作用是描述一種新的數據類型。同樣的關鍵字在大多數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里都得到了應用。它其實是整個語言的焦點:需要新建數據類型的場合比那些用于容納數據和方法的“容器”多得多。
在Java中,類是最基本的OOP概念。它是本書未采用粗體印刷的關鍵字之一——由于數量太多,所以會造成頁面排版的嚴重混亂。
為清楚起見,可考慮用特殊的樣式創建一個類:將`public`成員置于最開頭,后面跟隨`protected`、友好以及`private`成員。這樣做的好處是類的使用者可從上向下依次閱讀,并首先看到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內容(即`public`成員,因為它們可從文件的外部訪問),并在遇到非公共成員后停止閱讀,后者已經屬于內部實現細節的一部分了。然而,利用由`javadoc`提供支持的注釋文檔(已在第2章介紹),代碼的可讀性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
```
public class X {
public void pub1( ) { /* . . . */ }
public void pub2( ) { /* . . . */ }
public void pub3( ) { /* . . . */ }
private void priv1( ) { /* . . . */ }
private void priv2( ) { /* . . . */ }
private void priv3( ) { /* . . . */ }
private int i;
// . . .
}
```
由于接口和實現細節仍然混合在一起,所以只是部分容易閱讀。也就是說,仍然能夠看到源碼——實現的細節,因為它們需要保存在類里面。向一個類的消費者顯示出接口實際是“類瀏覽器”的工作。這種工具能查找所有可用的類,總結出可對它們采取的全部操作(比如可以使用哪些成員等),并用一種清爽悅目的形式顯示出來。到大家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所有優秀的Java開發工具都應推出了自己的瀏覽器。
- Java 編程思想
- 寫在前面的話
- 引言
- 第1章 對象入門
- 1.1 抽象的進步
- 1.2 對象的接口
- 1.3 實現方案的隱藏
- 1.4 方案的重復使用
- 1.5 繼承:重新使用接口
- 1.6 多態對象的互換使用
- 1.7 對象的創建和存在時間
- 1.8 異常控制:解決錯誤
- 1.9 多線程
- 1.10 永久性
- 1.11 Java和因特網
- 1.12 分析和設計
- 1.13 Java還是C++
- 第2章 一切都是對象
- 2.1 用引用操縱對象
- 2.2 所有對象都必須創建
- 2.3 絕對不要清除對象
- 2.4 新建數據類型:類
- 2.5 方法、參數和返回值
- 2.6 構建Java程序
- 2.7 我們的第一個Java程序
- 2.8 注釋和嵌入文檔
- 2.9 編碼樣式
- 2.10 總結
- 2.11 練習
- 第3章 控制程序流程
- 3.1 使用Java運算符
- 3.2 執行控制
- 3.3 總結
- 3.4 練習
-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 4.1 用構造器自動初始化
- 4.2 方法重載
- 4.3 清除:收尾和垃圾收集
- 4.4 成員初始化
- 4.5 數組初始化
- 4.6 總結
- 4.7 練習
- 第5章 隱藏實現過程
- 5.1 包:庫單元
- 5.2 Java訪問指示符
- 5.3 接口與實現
- 5.4 類訪問
- 5.5 總結
- 5.6 練習
- 第6章 類復用
- 6.1 組合的語法
- 6.2 繼承的語法
- 6.3 組合與繼承的結合
- 6.4 到底選擇組合還是繼承
- 6.5 protected
- 6.6 累積開發
- 6.7 向上轉換
- 6.8 final關鍵字
- 6.9 初始化和類裝載
- 6.10 總結
- 6.11 練習
- 第7章 多態性
- 7.1 向上轉換
- 7.2 深入理解
- 7.3 覆蓋與重載
- 7.4 抽象類和方法
- 7.5 接口
- 7.6 內部類
- 7.7 構造器和多態性
- 7.8 通過繼承進行設計
- 7.9 總結
- 7.10 練習
- 第8章 對象的容納
- 8.1 數組
- 8.2 集合
- 8.3 枚舉器(迭代器)
- 8.4 集合的類型
- 8.5 排序
- 8.6 通用集合庫
- 8.7 新集合
- 8.8 總結
- 8.9 練習
- 第9章 異常差錯控制
- 9.1 基本異常
- 9.2 異常的捕獲
- 9.3 標準Java異常
- 9.4 創建自己的異常
- 9.5 異常的限制
- 9.6 用finally清除
- 9.7 構造器
- 9.8 異常匹配
- 9.9 總結
- 9.10 練習
- 第10章 Java IO系統
- 10.1 輸入和輸出
- 10.2 增添屬性和有用的接口
- 10.3 本身的缺陷:RandomAccessFile
- 10.4 File類
- 10.5 IO流的典型應用
- 10.6 StreamTokenizer
- 10.7 Java 1.1的IO流
- 10.8 壓縮
- 10.9 對象序列化
- 10.10 總結
- 10.11 練習
- 第11章 運行期類型識別
- 11.1 對RTTI的需要
- 11.2 RTTI語法
- 11.3 反射:運行期類信息
- 11.4 總結
- 11.5 練習
- 第12章 傳遞和返回對象
- 12.1 傳遞引用
- 12.2 制作本地副本
- 12.3 克隆的控制
- 12.4 只讀類
- 12.5 總結
- 12.6 練習
- 第13章 創建窗口和程序片
- 13.1 為何要用AWT?
- 13.2 基本程序片
- 13.3 制作按鈕
- 13.4 捕獲事件
- 13.5 文本字段
- 13.6 文本區域
- 13.7 標簽
- 13.8 復選框
- 13.9 單選鈕
- 13.10 下拉列表
- 13.11 列表框
- 13.12 布局的控制
- 13.13 action的替代品
- 13.14 程序片的局限
- 13.15 視窗化應用
- 13.16 新型AWT
- 13.17 Java 1.1用戶接口API
- 13.18 可視編程和Beans
- 13.19 Swing入門
- 13.20 總結
- 13.21 練習
- 第14章 多線程
- 14.1 反應靈敏的用戶界面
- 14.2 共享有限的資源
- 14.3 堵塞
- 14.4 優先級
- 14.5 回顧runnable
- 14.6 總結
- 14.7 練習
- 第15章 網絡編程
- 15.1 機器的標識
- 15.2 套接字
- 15.3 服務多個客戶
- 15.4 數據報
- 15.5 一個Web應用
- 15.6 Java與CGI的溝通
- 15.7 用JDBC連接數據庫
- 15.8 遠程方法
- 15.9 總結
- 15.10 練習
- 第16章 設計模式
- 16.1 模式的概念
- 16.2 觀察器模式
- 16.3 模擬垃圾回收站
- 16.4 改進設計
- 16.5 抽象的應用
- 16.6 多重分發
- 16.7 訪問器模式
- 16.8 RTTI真的有害嗎
- 16.9 總結
- 16.10 練習
- 第17章 項目
- 17.1 文字處理
- 17.2 方法查找工具
- 17.3 復雜性理論
- 17.4 總結
- 17.5 練習
- 附錄A 使用非JAVA代碼
- 附錄B 對比C++和Java
- 附錄C Java編程規則
- 附錄D 性能
- 附錄E 關于垃圾收集的一些話
- 附錄F 推薦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