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次的標準會更高
假定階段二的融資就是你能做的最后一輪融資。那你必須盡量靠這一筆資金做到盈利。
在過去的幾年,投資行業的策略已經從挑選一小批優秀者進行投資并在之后的幾年全力支持,演變為對早期的初創企業撒網式投資并在下一個階段中優勝劣汰。這也許對于投資者來說是最佳的策略:自己去挑選早期的投資者實在是太麻煩了,還是讓市場來做出選擇吧。創業者們常常會驚訝地發現第三輪融資竟然會難這么多。
當你的公司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它存在的意義就是做一個有希望的試驗品,值得投入資金來看看它會變成怎么樣。下一次你籌錢的時候,這個實驗最好已經成功了。你需要走在通往上市的道路上。雖然證明實驗成功的證據有很多,但通常就是盈利。第三輪投資一般得是 A 類融資。
通常創業公司會以兩種形式消失在 2 輪融資之后,3 輪融資之前。有些公司僅僅是因為盈利得太慢了。他們拿到了足以支撐兩年的錢以至于他們感受不到盈利的急迫性。所以他們有一整年都不去努力地盈利。但是到那時,不去盈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當他們最后嘗試去做時,他們發現已經做不到了。
另一種形式是讓花銷過快增長,這通常意味著招了過多的人。通常你不應該一完成二輪融資后就跑出去雇 8 個人,通常你想要等到你的企業成長到(通常是營業收入)可以支撐這些人的時候。許多投資人會鼓勵你大膽地去雇人,他們總是讓你花過多錢,其中一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花錢能解決一切問題,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想在下一輪把你的公司賣個好價錢。別聽他們的。
- 導語
- 前言
- 角力
- 別急著融資,除非你需要而它也正適合你
- 要么完全進入融資模式,要么就干脆不要想
- 讓別人幫你介紹投資人
- 沒聽到 Yes 之前聽到什么都是 No
- 廣度優先搜索 vs. 期望值
- 期望值 = 一個投資人投資你的可能性 x 獲得他們投資的份量如何
- 明確自身情況
- 拿到第一個 term sheet (投資意向書)
- 盡快拿到承諾的錢
- 避免和那些不「領投」的投資人糾纏
- 制定多個計劃
- 對于金額可以放低一些期望
- 如果可能的話盡量盈利
- 不要為估值而做出優化
- 估值前的 Yes 和 No
- 當心「對估值敏感」的投資者
- 貪婪地接受出價
- (在階段二)不要出售多過 25%
- 找一個人專門處理融資
- 準備一份摘要(executive summary)和(也許)一份融資文件(deck)
- 當已經希望不大的時候,停止融資
- 不要對融資上癮
- 不要融太多錢
- Be nice
- 下一次的標準會更高
- 別讓融資變得太復雜
- 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