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合規國際互聯網加速 OSASE為企業客戶提供高速穩定SD-WAN國際加速解決方案。 廣告
                ## 本節引言: > 為了照顧沒學過Java Socket的初學者,或者說捋一捋Android開發中涉及到的網絡協議相關的概念, 畢竟面試的時候,面試官來了句給我說下網絡協議有幾層?那么IP協議在哪層?Socket是什么鬼? 分哪幾種?TCP和UDP協議又在哪層?有什么區別...嗯,這...所以學習本節概念性的理論還是很有 必要的!那么話不多說,開始本節內容~ * * * ## 1.OSI七層網絡模型淺析 > 當然,我們不是專業搞網絡工程的,只要知道有哪些層,大概是拿來干嘛的就可以了! **OSI七層網絡模型(從下往上)**: > * **物理層(Physical)**: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 環境。可以理解為網絡傳輸的物理媒體部分,比如**網卡,網線,集線器,中繼器,調制解調器**等! 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這一層的單位是:**bit比特** > * **數據鏈路層(Datalink)**:可以理解為數據通道,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 數據的可靠傳遞,改層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尋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檢錯以及重發等! 另外這個**數據鏈路指的是**:物理層要為終端設備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其連接。媒體是 長期的,連接是有生存期的。在連接生存期內,收發兩端可以進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數據通信。 每次通信都要經過建立通信聯絡和拆除通信聯絡兩過程!這種建立起來的**數據收發關系**~ 該層的設備有:**網卡,網橋,網路交換機**,另外該層的單位為:**幀** > * **網絡層(Network)**:主要功能是將網絡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并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 送方路由到接收方,所謂的路由與尋徑:一臺終端可能需要與多臺終端通信,這樣就產生的了 把任意兩臺終端設備數據鏈接起來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建立網絡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 該層的設備有:**路由**!該層的單位為:**數據包**,另外IP協議就在這一層! > * **傳輸層(Transport)**:向上面的應用層提供通信服務,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層,同時也是 用戶功能中的最低層。接收會話層數據,在必要時將數據進行分割,并將這些數據交給網絡 層,并且保證這些數據段有效的到達對端!所以這層的單位是:**數據段**;而這層有兩個很重要 的協議就是:**TCP傳輸控制協議**與**UDP用戶數據報協議**,這也是本章節核心講解的部分! > * **會話層(Session)**:負責在網絡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維持和終止通信。建立通信鏈接, 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 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即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會話的建立及管理! > * **表示層(Presentation)**:對來自應用層的命令和數據進行解釋,對各種語法賦予相應 的含義,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傳送給會話層。其主要功能是"處理用戶信息的表示問題,如編碼、 數據格式轉換和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等 > * **應用層(Application)**: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為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網絡服務。 它在其他6層工作的基礎上,負責完成網絡中應用程序與網絡操作系統之間的聯系,建立與結束使用者之間的聯系,并完成網絡用戶提出的各種網絡服務及應用所需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等各種協議。此外,該層還負責協調各個應用程序間的工作。應用層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和協議有:文件服務、目錄服務、文件傳輸服務(FTP)、遠程登錄服務(Telnet)、電子郵件服務(E-mail)、打印服務、安全服務、網絡管理服務、數據庫服務等。 好的上面我們淺述了OSI七層網絡模型,下面總結下: > OSI是一個理想的模型,一般的網絡系統只涉及其中的幾層,在七層模型中,每一層都提供一個特殊 的網絡功能,從網絡功能角度觀察: > > * 下面4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和傳輸層)主要提供數據傳輸和交換功能, 即以節點到節點之間的通信為主 > * 第4層作為上下兩部分的橋梁,是整個網絡體系結構中最關鍵的部分; > * 上3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則以提供用戶與應用程序之間的信息和數據處理功能為主。 > > 簡言之,下4層主要完成通信子網的功能,上3層主要完成資源子網的功能。 ——以上內容參考自:[OSI七層模型詳解](http://blog.csdn.net/yaopeng_2005/article/details/7064869) * * * ## 2.TCP/IP四層模型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7e970f.jpg) > TCP/IP是一組協議的代名詞,它還包括許多協議,組成了TCP/IP協議簇。 TCP/IP協議簇分為四層,IP位于協議簇的第二層(對應OSI的第三層),TCP位于協議簇的第三層 (對應OSI的第四層)。TCP/IP通訊協議采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 的網絡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 > *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 網絡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 *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并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 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并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并接收。 > * **網絡互連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 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 * **主機到網絡層**:對實際的網絡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絡 (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 * * ## 3.TCP/UDP區別講解 好吧,前兩點侃侃而談,只是給大家普及下OSI七層模型和TCP/IP四層模型的概念,接下來要講的是 和我們Socket開發相關的一些概念名詞了! ### 1)IP地址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822c6f.jpg) ### 2)端口 > **1.**?用于區分不同的應用程序 > > **2.**?端口號的范圍為0-65535,其中0-1023未系統的保留端口,我們的程序盡可能別使用這些端口! > > **3.**?IP地址和端口號組成了我們的Socket,Socket是網絡運行程序間雙向通信鏈路的終結點, 是TCP和UDP的基礎! > > **4.**?常用協議使用的端口:HTTP:80,FTP:21,TELNET:23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882da0.jpg) ### 3)TCP協議與UDP協議的比較: **TCP協議流程詳解**: > 首先TCP/IP是一個協議簇,里面包括很多協議的。UDP只是其中的一個。之所以命名為TCP/IP協議, 因為TCP,IP協議是兩個很重要的協議,就用他兩命名了。 > > 下面我們來講解TCP協議和UDP協議的區別: >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是面向連接的協議,即在收發數據錢 ,都需要與對面建立可靠的鏈接,這也是面試經常會問到的TCP的**三次握手**以及TCP的**四次揮手**!?**三次握手**: 建立一個TCP連接時,需要客戶端和服務端總共發送3個包以確認連接的建立, 在Socket編程中,這一過程由客戶端執行connect來觸發,具體流程圖如下: > >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8df188.jpg) > > * **第一次握手**:Client將標志位SYN置為1,隨機產生一個值seq=J,并將該數據包發送給Server, Client進入SYN_SENT狀態,等待Server確認。 > * **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數據包后由標志位SYN=1知道Client請求建立連接,Server將標志位 SYN和ACK都置為1,ack=J+1,隨機產生一個值seq=K,并將該數據包發送給Client以確認連接請求 ,Server進入SYN_RCVD狀態。 > * **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確認后,檢查ack是否為J+1,ACK是否為1,如果正確則將標志位ACK 置為1,ack=K+1,并將該數據包發送給Server,Server檢查ack是否為K+1,ACK是否為1,如果正確則 連接建立成功,Client和Server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隨后Client與Server之間可以 開始傳輸數據了。 > > **四次揮手**: 終止TCP連接,就是指斷開一個TCP連接時,需要客戶端和服務端總共發送4個包以確認連接的斷開。 在Socket編程中,這一過程由客戶端或服務端任一方執行close來觸發,具體流程圖如下: > >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9023a4.jpg) > > * **第一次揮手**:Client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Client到Server的數據傳送,Client進入 FIN_WAIT_1狀態 > * **第二次揮手**:Server收到FIN后,發送一個ACK給Client,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與SYN相同, 一個FIN占用一個序號),Server進入CLOSE_WAIT狀態。 > * **第三次揮手**:Server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Server到Client的數據傳送,Server進入LAST_ACK 狀態。 > * **第四次揮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進入TIME_WAIT狀態,接著發送一個ACK給Server,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Server進入CLOSED狀態,完成四次揮手。 另外也可能是同事發起主動關閉的情況: > >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9412df.jpg) > > 另外還可能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建立連接是三次握手,而關閉連接卻是四次揮手呢? 答:因為服務端在LISTEN狀態下,收到建立連接請求的SYN報文后,把ACK和SYN放在一個報文里 發送給客戶端。而關閉連接時,當收到對方的FIN報文時,僅僅表示對方不再發送數據了但是還 能接收數據,己方也未必全部數據都發送給對方了,所以己方可以立即close,也可以發送一些 數據給對方后,再發送FIN報文給對方來表示同意現在關閉連接,因此,己方ACK和FIN一般都會 分開發送。 * * * **UDP協議詳解**: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非連接的協議,傳輸數據之前源端和終端不 建立連接,當它想傳送時就簡單地去抓取來自應用程序的數據,并盡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網絡上。 在發送端,UDP傳送數據的速度僅僅是受應用程序生成數據的速度、計算機的能力和傳輸帶寬 的限制;在接收端,UDP把每個消息段放在隊列中,應用程序每次從隊列中讀一個消息段。 相比TCP就是無需建立鏈接,結構簡單,無法保證正確性,容易丟包 ——上述內容部分摘自: [TCP/IP三次握手與四次揮手](http://blog.chinaunix.net/uid-7411781-id-3812206.html) [TCP和UDP的區別(轉)](http://www.cnblogs.com/bizhu/archive/2012/05/12/2497493.html) * * * ## 4.Java中對于網絡提供的幾個關鍵類: 針對不同的網絡通信層次,Java給我們提供的網絡功能有四大類: * **InetAddress**: 用于標識網絡上的硬件資源 * **URL**: 統一資源定位符,通過URL可以直接讀取或者寫入網絡上的數據 * **Socket和ServerSocket**: 使用TCP協議實現網絡通信的Socket相關的類 * **Datagram**: 使用UDP協議,將數據保存在數據報中,通過網絡進行通信 本節我們只介紹前兩個類,Socket與Datagram到TCP和UDP的章節再講解! **~InetAddress的使用例子**: **示例代碼**: ~~~ public class InetAddress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獲取本機InetAddress的實例: InetAddress address = InetAddress.getLocalHost(); System.out.println("本機名:" + address.getHostName()); System.out.println("IP地址:" + address.getHostAddress()); byte[] bytes = address.getAddress(); System.out.println("字節數組形式的IP地址:" + Arrays.toString(bytes)); System.out.println("直接輸出InetAddress對象:" + address); } } ~~~ **運行結果圖**: ![](https://box.kancloud.cn/2015-12-01_565dab3981a72.jpg) **~URL**:這個就不用說了吧,忘了可以看會前面Http協議講解那里~ * * * ## 本節小結: > 本節全是概念,看起來可能夠嗆的是把,不過看不懂也沒關系,知道七層模型每層叫 什么,大概拿來干嘛,還有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就可以了!當然,這只是為了 應付面試~實際開發我們哪會糾結這個...直接Socket是吧~嗯,下節我們就來開始學習 Android中的Socket通信~謝謝~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