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研究總結
[TOC=2,5]
## 關于間隔重復研究的問題
[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的研究歷史,飽受下列因素的困擾:
- 用猜測和啟發式方法來代替數學優化
- 理論和實踐之間缺乏互動,科學側重于簡單實驗,實踐側重于簡單工具
- 術語不一致,結果陷入遺忘和重新發現實驗結論的循環!
上述內容與我對**[失敗的因素](https://supermemo.guru/wiki/Why_spaced_repetition_research_kept_failing%3F#Formula_for_research_failure)**的排名一致。除非個人電腦和網絡現身,否則人們很難擺脫這種惡性循環。
## 間隔重復直覺
當我們問青少年一組關于他們的記憶是如何工作的問題時,很大一部分人在沒有進行任何測量的情況下,就能很好地猜測出重復間隔。特別是,他們經常正確地猜測第一個最佳間隔可能是 1-7 天,并且連續的間隔會增加。此外,許多人可能會猜測第二個間隔可能是一個月,而且連續的間隔可能會增加一倍。換句話說,**間隔重復是一種常見的直覺**。
## 早期記憶研究
1885 年,[赫爾曼·艾賓浩斯](https://supermemo.guru/wiki/Hermann_Ebbinghaus)對記憶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自己身上做了實驗,提出了[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的第一個輪廓。他也知道[間隔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ing_effect)。他從未研究過[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我認為赫爾曼沒有啟發過我的[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研究,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赫爾曼是誰,他完成了什么。我[設計了自己的測量方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并由此發現[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在一個與赫爾曼無關而且我早已遺忘的練習中,我也制作了[我自己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why_spaced_repetition_research_kept_failing%3f#forgetting_curve_1984),這件事可能影響了我的思考。赫爾曼的曲線要陡峭得多,實際上可能會阻礙進一步的研究(參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錯誤](https://supermemo.guru/wiki/Error_of_Ebbinghaus_forgetting_curve))。我們亞當·米基維奇大學的圖書館里有大量二戰前的「古代」德國文學,但我不懂德語。我懵懵懂懂,獨自前行。后來我讀到了關于艾賓浩斯的文章,并在我的[碩士論文](https://supermemo.guru/wiki/Master's_Thesis)中提到了他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
到 1901 年,在威廉·詹姆斯所寫的文章中,間隔復習的優越性顯而易見,似乎間隔重復滲透各種學習理論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對間隔的優化很顯然就是下一步。但結果卻并非如此。又過了 80 年。
C. A. 梅斯于 1932 年出版的暢銷書中,提出了一個簡單的[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時間表:1 天,2 天,4 天,8 天,等等。猜得不錯!然而,梅斯的努力被人遺忘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口袋里的明信片」上的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on_paper)肯定沒什么吸引力。為了有一個好的開始,梅斯必須用自己的好榜樣來鼓勵別人。他把他關于有效學習的優秀思想描述為一種理論。他從未提及自己的經歷。在那個時候推廣一個新想法可能并不容易。希特勒成了新聞的主角。也許間隔重復記憶理論的進步是納粹的又一個受害者?
## 20 世紀 60 年代:文藝復興
1966 年,赫伯特·西蒙瞥見了[約斯特定律](https://supermemo.guru/wiki/Jost's_law),該定律在 1897 年左右從[艾賓浩斯](https://supermemo.guru/wiki/Ebbinghaus)的著作中衍生出來。西蒙注意到,[遺忘的指數性質](https://supermemo.guru/wiki/Exponential_nature_of_forgetting)說明有一個記憶屬性必然存在,今天我們稱之為記憶穩定性。西蒙寫了一篇[簡短的論文來解釋他的想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Herbert_Simon_predicted_two_component_model_of_memory),然后開始著手于他腦海中成百上千的其他項目。他的文章基本上被遺忘了。
大約在同一時期,[羅伯特·比約克](https://supermemo.guru/wiki/Robert_Bjork)在學習和記憶方面有很多創新的想法。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他走在了時代的前面。老師們幾乎從不聽心理學家的話。學生們甚至不知道心理學家的名字。如果比約克是一個程序員,我們可能早在十年前就有了第一個流行的間隔重復應用程序。我想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好主意。比約克似乎是第一個明確區分檢索強度和存儲強度的人,而他使用的模型類似于我們的[記憶雙變量模型](https://supermemo.guru/wiki/Two_component_model_of_memory)的模型。
1967 年,[保羅·皮姆斯勒](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Pimsleur)清楚地注意到間隔重復可能是學習語言學習中單詞對的偉大工具。就像 SuperMemo 一樣,他在術語上遇到了困難,使用了「[漸進間隔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Alternative_terms_for_spaced_repetition)」這個術語。在我們的「[鋸齒狀遺忘曲線](https://www.supermemo.com/pl/blog/diebbinghaes-invent-spac-repetition)挑戰」中,皮姆斯勒與圖中所示的最早的鋸齒曲線曲線最為接近: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Pimsleur_serrated_curves.jpg)
也許我們會發現這個想法的早期草圖,然而,由于技術原因,圖線制作的時間越早,內容也就越少,而我們今天用 Excel 就能輕松繪制大批圖線。
皮姆斯勒的間隔時間拓展為數小時、數分鐘甚至數秒。這是直覺的反映,而不是測量。他將他的推理從容易測量的陳述性知識(如單詞對)擴展到程序性知識和聲音模式識別,如學習發音。[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將單詞對學習從發音、拼寫、識別、同義詞等方面分離出來。因此,在 [Advanced English](https://supermemo.guru/wiki/Advanced_English) 中,我們從不需要減少超出用戶標準啟動[穩定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Stability)的時間間隔,它很少下降到一天以下。由于實際原因和[睡眠的作用](https://supermemo.guru/wiki/Science_of_sleep), SuperMemo 從不使用短于 1 天的間隔。睡眠也是該算法在時間間隔長度上使用天為間隔的主要原因。SuperMemo 可以讓你在一天內復習很多次,但是這是一個子集復習的一部分,偶爾會有用(比如考試前的死記硬背)。與梅斯和紙上的 SuperMemo([算法 SM-0](https://supermemo.guru/wiki/The_birthday_of_spaced_repetition:_July_31,_1985#First_spaced_repetition_algorithm:_Algorithm_SM-0.2C_Aug_25.2C_1985))的推薦間隔不同。它們不是測量的結果,而是推測的結果,從可靠到不可靠。皮姆斯勒想確保 60% 的保留率,這在 SuperMemo 的標準下是非常低的。他打賭啟動穩定性是 5 秒,而 SuperMemo 使用 1-15 天,這對于 90% 的良好的知識回憶來說是可以的。皮姆斯勒的區間指數基數([E-系數](https://supermemo.guru/wiki/E-Factor))是 5,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 1.4-2.5。因此,皮姆斯勒的間隔與 SuperMemo 的間隔有很大的不同,不應該用作算法度量的基準。在他的原始論文(1967)中,皮姆斯勒建議間隔 5 秒、25 秒、2 分鐘、10 分鐘、1 小時、5 小時、1 天、 5 天、25 天、4 個月和2 年。差異主要來自于基于不同性質材料的實踐(相當于 SuperMemo 中的高[復雜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Complexity))。秒、分和小時的使用相當于[死記硬背](https://supermemo.guru/wiki/Cramming),在 SuperMemo 中強烈不鼓勵使用。相反,建議優化[知識表示](https://supermemo.guru/wiki/20_rules)。
1969 年,阿爾弗雷德·馬克西莫維奇寫了《閱讀與思考》。你在你的圖書館里找不到他的書。這本書是用波蘭語寫的,面向的是一小部分技術大學的學生。它提到了間隔重復,遺忘曲線,甚至遺忘指數可能決定最佳間隔。馬克西莫維奇提出的第一個最佳間隔為 3 天。就像之前和之后的許多努力一樣,這個好建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忽視。學生們急于通過考試,然后就忘記了。[臨時抱佛腳](https://supermemo.guru/wiki/Cram_and_dump)是一個原則,學校的壓力會通過這個原則毀掉長期良好學習的前景。我之所以知道馬克西莫維奇的書,是因為我在波蘭的一所技術大學學習過,而且我對自己的間隔重復方法很感興趣。我只能想象,有幾十個類似的文本中,直覺被表述為一個好建議,然后仍然被大眾忽視。如果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巧合,將來關于間隔重復的文章可能永遠不會注意到馬克西莫維奇曾經存在過。馬克西莫維奇的靈感可能來自皮姆斯勒、梅斯、他自己的直覺,或者其他我不知道的潛在文本。馬克西莫維奇給扎弗拉涅克的話以自信,[對 SuperMemo 表示懷疑:「一切都發生過」](http://www.super-memory.com/articles/users/szafraniec.htm)。
## 1972 年:萊特納盒
在 SuperMemo 之前,在間隔復習領域最大的實踐和算法上的成功要歸功于[塞巴斯蒂安·萊特納](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bastian_Leitner)。1972 年,他提出了**萊特納盒子系統**。在萊特納系統中,抽認卡被按優先級排序,并被轉儲到對應不同[穩定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Stability)級別的盒子中。與之前提出的理論建議相比,萊特納系統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它是實用的。這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系統,幾乎不需要介紹。即使是寫在紙上的 SuperMemo(1985) 相比之下也顯得復雜。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Leitner_system.png)
> 圖:一個錯誤的[萊特納系統](https://supermemo.guru/wiki/Leitner_system)變種,不正確的回答只往回移一個盒子(來源:Wikipedia)。這個變種在 Duolingo 中使用了一段時間
**萊特納盒子不是一個間隔重復工具**。它是一個排序工具。沒有間隔的概念,更不用說[最優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Optimum_interval)。盒子的名稱來源于最初的實現,以物理閃卡盒的形式出現,與時間無關。當萊特納盒子定期用于一個小型的抽卡片集合時,它會模擬[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的行為。如果間隔太短,就會導致[死記硬背](https://supermemo.guru/wiki/Cramming)。如果太長,就會導致次優結果。然而,在 SuperMemo,低優先級的材料也可能周期性推遲,并產生很長的間隔,這會降低預期的[穩定性增長](https://supermemo.guru/wiki/Stability_increase),但對于記憶時間較長的卡片,[穩定性增長](https://supermemo.guru/wiki/Stability_increase)會變得較大。在 20 世紀 90 年代和新千年之初,萊特納系統被用于許多成功的閃卡應用。隨著他們不斷修改和改進復習程序,這些應用程序實際上可能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間隔重復系統。即使他們的應用由于 SuperMemo 的被證明容易實現且非常優秀的 [SM-2 算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Algorithm_SM-2)的流行愈發減少。
萊特納盒子系統較新的軟件版本可能會將間隔附加到優先級盒上,例如第 5 個盒子需要 16 天,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陷無異于[死記硬背](https://supermemo.guru/wiki/Cramming):(1)失敗仍會導致間隔的回歸,但這應導致重新學習;(2)第一個月重復 5 次,不能很好地與組織良好的知識相配,組織良好的知識可以在第一個月減少 60-80% 的學習成本。(3)需要更多的盒子。在 SuperMemo 中,我們看到[間隔時間](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val)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最長壽命。對應用程序的使用壽命需求增加了 200%。這是永久記憶間隔與 16 天之間的差異。 需要額外的 11 個盒子來覆蓋 [EF](https://supermemo.guru/wiki/E-factor) 為 2 的使用壽命。
如今,最流行的語言學習系統之一是 Duolingo。很長一段時間,它都使用萊特納系統。如今,他們采用了基于[可提取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rievability)預測的新算法。然而,他們仍然使用萊特納系統作為基準。更糟糕的是,他們的基準使用了優先級盒中的抽認卡的反向傳輸(在這里,遺忘后的穩定性被高估了)。[歸一化萊特納](https://supermemo.guru/wiki/Leitner_box)可以作為一個基準,然而,簡單的歸一化相當于使用 EF 為 2,可能會產生與選擇 EF 為 1.6 不同的結果。在未來,所有的算法都應該轉換到一個由 SuperMemo 提出的通用度量,并且 [SM-2](https://supermemo.guru/wiki/Algorithm_SM-2) 可能成為一個有用的度量基準,可以與專用解決方案并行實現。我希望用戶在這方面要求清楚、統計、度量和完全開放。順便說一句,如果您碰巧使用了[SuperMemo 17](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17) 版本 17.4,您可以將 [SM-17](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17) 與萊特納系統、皮姆斯勒和 [SM-2](https://supermemo.guru/wiki/Algorithm_SM-2) 進行比較。不用說,如果您的[集合](https://supermemo.guru/wiki/Collection)足夠大,[差異相當驚人](https://supermemo.guru/wiki/Universal_metric)。
在 20 世紀 70 年代,托尼·布贊通過思維導圖創新專注于結構化知識。矛盾的是,思維導圖和 SuperMemo 會因為缺乏統一的理論而產生沖突。簡而言之,我們需要好的模型來理解這個世界,我們需要間隔重復來長期保留模型的組成部分。布贊也有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如何將復習間隔開。當他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第一次見到 SuperMemo 時,他立刻同意了這個概念,然而,他總是更喜歡關注知識結構而不是簡單的回顧。
## 20 世紀 80 年代:SuperMemo
1982 年,我自己的作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時我真的受夠了沒完沒了的遺忘過程。我想學習生物化學和生理學。我會讀書,做筆記,可是都怪遺忘,一切都是白費功夫。即使是最重要的事實也可能在最不幸的時刻(如考試)被遺忘。我決定采用[主動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Active_recall)。我不單單做筆記,而是把筆記寫成問題和答案的形式。我可以把答案蓋上,并使用主動回憶來回答。這個做法極大地改善學習效果。這也就是 SuperMemo 直到今天的學習方法。這個新方法對我提高我對學習的熱愛有很大的積極影響。
到 1984 年,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主動回憶法。我由此知道復雜的問題是行不通的。如果答案太過冗長,例如,列一張長長的答案清單,你就會總是忘記。這將是徒勞的學習。我后來把這種對簡單性的追求稱為「[最小信息原則](https://supermemo.guru/wiki/Minimum_information_principle)」。今天,這一原則是首個知識表述的 [20 條規則](https://supermemo.guru/wiki/20_rules)之一。
真正的突破出現在 1985 年,即[艾賓浩斯](https://supermemo.guru/wiki/Ebbinghaus)關于記憶的論文發表 100 年后。我想檢查一下間隔是如何影響回憶的。我需要找出重復之間的最優間隔的長度。顯然,這些間隔是存在的。我只需要測量它們。實驗過程[在這](https://supermemo.guru/wiki/The_birthday_of_spaced_repetition:_July_31,_1985#Experiment)。這個實驗簡單、粗糙、懶惰、倉促。6 個月后,我制定了第一個 SuperMemo 算法,而不是花幾年時間讓耐心找出所有的細節。你可以稱它為第一個有點科學的間隔重復。我的研究是基于個人和一種學習材料,但它足夠普遍,多年后有許多忠實的用戶。在 [1985 年 7 月 31 日](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我開始使用新的方法學習生物化學。這是使用計算機的間隔重復的生日。計算機程序 [SuperMemo for DOS](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for_DOS) 出現于 1987 年,[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這個名字提出于 1988 年。
在 20 世紀 80 年代,賈普·穆爾的[記憶鏈模型](https://supermemo.guru/wiki/Memory_Chain_Model),是早期的一些模型中,頗有可能推導出實打實的[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算法的一個。這個模型甚至有自己的早期應用——《尼莫船長》(Captain Mnemo)——這一應用可能與 SuperMemo 在這一領域展開競爭。Captain Mnemo 和 OptiLearn 說明了,為什么在學術界中,提出偉大的理論之后,擴大其影響力的實踐往往無法跟上。
在 1991 年,[SuperMemo World](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World) 成立了,它的成立故事在[這里](https://supermemo.guru/wiki/Employing_forgetting_curves_in_spaced_repetition_(1991))。從那時起,[間隔重復的擴展態勢已經呈指數級](https://supermemo.guru/wiki/Exponential_adoption_of_spaced_repetition)。到 1999 年,我們開始使用「間隔重復」這個術語來代替「SuperMemo 方法」。有關 SuperMemo World 的最新進展,請參見[此處](https://www.supermemo.com/en/blog)。
- CONTRIBUTING
- 我永遠不會送我的孩子去學校
- 01.前言
- 02.箴言
- 03.腦科學
- 04.學習內驅力
- 05.學校教育對學習內驅力的影響
- 06.學習內驅力和獎勵
- 07.學習內驅力與習得性無助
- 08.教育抵消進化
- 09.毒性記憶
- 10.為什么學校會失敗
- 11.最佳推動區
- 12.自然創造力周期
- 13.大腦進化
- 14.嬰兒管理
- 15.嬰兒的大腦怎樣不起作用
- 16.童年失憶癥
- 17.幼兒園的苦難
- 18.壓力適應力
- 19.童年的激情
- 20.為什么孩子們討厭學校
- 21.爬山類比
- 22.術語表
- 23.參考文獻
- 24.拓展閱讀
- 25.摘要
- 間隔重復的歷史
- 01.前言
- 02.1985 SuperMemo 的誕生
- 03.1986 SuperMemo 的第一步
- 04.1987 DOS 上的 SuperMemo 1.0
- 05.1988 記憶的兩個組成部分
- 06.1989 SuperMemo 適應用戶的記憶
- 07.1990 記憶的通用公式
- 08.1991 采用遺忘曲線
- 09.1994 遺忘的指數性質
- 10.1995 SuperMemo 多媒體
- 11.1997 采用神經網絡
- 12.1999 選擇名稱——間隔重復
- 13.2005 穩定性增長函數
- 14.2014 SM-17 算法
- 15.間隔重復的指數發展
- 16.記憶研究的摘要
- 17.剖析成功與失敗
- 18.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