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敗剖析
[TOC=2,5]
## 研究失敗的因素
一些[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的直覺相當常見。因此我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有人更早研究間隔重復,為什么間隔重復沒有融入到學習中?光有直覺是不夠的,優質的實驗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本節解釋了其他人功敗垂成的道路。艾賓浩斯或斯皮策或許可能在 90-130 年前就能實現間隔重復。在[同行評議](https://supermemo.guru/wiki/Peer_review)和撥款之爭中,追求即時滿足一定有問題。為什么在[讓孩子為學業嗑藥](https://supermemo.guru/wiki/Confusing_creativity_with_ADHD)的領域一片欣欣向榮,而那些在欠發達國家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卻沒有得到什么關注?
本章中,我試圖弄清楚為什么間隔重復出現得如此之晚。我認為延緩間隔重復出現的因素如下,按影響大小排列:
- 對于[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計算機能極大提升學習效率,早期的間隔重復方法即使在互聯網時代也難以傳播開來
- 互聯網永久儲存知識,并珍藏知識精華(例如,維基百科)
- 按直覺設計的實驗不一定好。我自己、艾賓浩斯、斯皮策和其他人的一些設計,在間隔重復研究中增加了更多噪音,把這個問題弄得復雜了
- 人類文化涌流不息。舊成果大批大批陷入遺忘,而后人類又將其重新挖掘出來。個人如此,文化也是如此。科學也也不免俗于流行、時尚和遺忘。只是現在,[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已經達到了**「影響密度」**,足夠成為**「常識」**。參見:[間隔效應研究的不連續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Dempster:_There_are_discontinuities_in_science)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學](https://supermemo.guru/wiki/Self-learning)是推廣應用的最佳驅動力。科學通過實際應用滲透到生活中。[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是[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的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應用,普惠[成千上萬的用戶,以至于數百萬的用戶](https://supermemo.guru/wiki/Exponential_growth_of_the_popularity_of_Algorithm_SM-2)
- 很多概念之間存在混淆,包括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列表中的間隔和一天之中的間隔,甚至是程序性學習和陳述性學習之間
- 遞增、遞減間隔或等間隔安排都可以[在適當的時機下顯現優勢](https://supermemo.guru/wiki/Karpicke:_Expanding_retrieval_schedules_produced_mixed_results)
- 實驗者傾向于使用異質材料(詩歌、清單、無意義的音節、一頁頁問題、學生小組等)
- 用被動復習代替[主動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Active_recall)的實驗并沒有獲益于[測試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Testing_effect)
- 以**干擾項目**來區分間隔的實驗是測試的是其他的記憶機制,這些實驗甚至不應該稱為**間隔重復**。時至今日,研究中的很多混亂,都要歸咎于沒有明確區分術語,將間隔的測量方法混為一談
- 研究項目的時間跨度短,[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研究難以實現
- 對課堂應用的關注給結果帶來了混亂。[學校不是學習的好地方](https://supermemo.guru/wiki/Problem_of_schooling)。針對學校環境優化的研究在[自由學習](https://supermemo.guru/wiki/Free_learning)中沒有什么意義
- 在**學習**和**保留**之間的古老區別給最佳教育的思考帶來了混亂。這種區別來自于學校教育,在這種教育中,我們首先學習,然后祈禱自己不要忘太多東西
- 術語一直在變化,新一代的研究人員因此很難利用以前的工作。甚至我們自己的 [1994 年的論文](https://supermemo.guru/wiki/Optimization_of_repetition_spacing_in_the_practice_of_learning)使用的是**重復間隔**這個術語。一覽[術語變體列表](https://supermemo.guru/wiki/Alternative_terms_for_spaced_repetition),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網絡、群眾智慧和維基(像[本維基](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Guru))可能有助于糾正術語的問題
2006 年,Will Thalheimer 為[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研究寫了篇出色的研究綜述。這篇綜述總結了 100 多篇論文的成果。然而,在總結中,[Thalheimer 對遞增間隔的價值表示懷疑](https://supermemo.guru/wiki/Will_Thalheimer:_Doubts_about_expanding_rehearsal)。這表明,如果實驗設計是基于不正確的模型,即使有幾十篇論文也無濟于事。
在[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中,復習間隔僅僅遞增是不夠的。復習間隔需要以最優方式遞增
## 失敗的實驗
我將列舉三個實驗案例,都是注定失敗或會造成混淆的:
- **赫爾曼-艾賓浩斯**(1885 年)是以記憶科學研究為動機的。他有很好的直覺,然而,為了研究的純潔性,他專注于無意義的音節。無意中,他為[記憶的復雜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Complexity)和[干擾](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ference)作出了貢獻,而他的目的就是要避免這些。他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是無情的、令人沮喪的。如果艾賓浩斯是學習感興趣而有意義的材料,他可能已經擴大了他的實驗范圍。根據學校的經歷,我們都知道填鴨式的胡說八道是精神折磨。如果艾賓浩斯像我一樣將間隔重復實際應用起來,可能就在整整 100 年前,就有紙質版[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誕生了。自然,如果沒有計算機,沒有網絡,他的想法可能仍然會在一個世紀內陷入沉默的深淵,就像[間隔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ing_effect)的實際遭遇一樣
- [**赫伯特·斯皮策**(1939 年)](https://supermemo.guru/wiki/History_of_spaced_repetition_(print)#Spitzer_experiment_.281939.29)的動機是提高課堂表現。他選擇了最糟糕的異質性的情況。盡管我是用混合難度的材料,而艾賓浩斯在無意義的材料中水深火熱時,斯皮策通過思維的異質性使這些影響變得更加復雜。斯皮策讓各組學生接觸的不是幾頁的問題,而是幾頁的閱讀材料。在這些嘈雜的條件下,很難看到指數級的[遺忘](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和[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的規律。即使斯皮策的結果是壓倒性的積極,我懷疑教育系統的官僚機構會好好利用這個程序。教育是由標準化測試、成績和證書驅動的。它幾乎沒有被科學和學習程序對學習結果的實際影響所驅動。它是一個工廠系統。斯皮策的努力和十年前(1929 年)產生的那些[貝內塞特的開創性想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Early_math_instruction_may_backfire)一樣注定要失敗
- **沃茲尼亞克**(1985 年)。我自己關于間隔重復的[誤導性實驗](https://supermemo.guru/wiki/History_of_spaced_repetition_(print)#Wozniak1985)始于 1985 年 1 月 31 日,它差點就混淆我的思想,毀掉我的努力。幸運的是,在結果出來之前,我設計了一個[更好的實驗](https://supermemo.guru/wiki/The_birthday_of_spaced_repetition:_July_31,_1985),因而并未受到其影響。
## 艾賓浩斯的實驗(1885)
### 流言
人們會誤認為,早在 1885 年艾賓浩斯就發明了[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這個誤會是在我們自己的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文檔中誕生的。當我們在 1997 年將 [SuperMemo 的歷史](http://super-memory.com/english/history.htm)編入網絡時,我們在其中加上了一些對記憶研究有貢獻的名人。正如[這里](https://supermemo.guru/wiki/Who_invented_the_name:_spaced_repetition%3F)所解釋的,使 SuperMemo 立足于科學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貢獻總是被最小化,因為我的名字的分量可以忽略不計。由于艾賓浩斯由于時間上的原因排在首位,很快就產生了他是[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之父的想法。甚至我們自己的材料也因為粗心的編輯錯誤而向這個方向發展。今天,網絡上充斥著艾賓浩斯和鋸齒形的遺忘曲線集。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你會看到這個: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Google_search_for_forgetting_curves.jpg)
> 圖:「[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2017年11月)」的谷歌搜索結果。「鋸齒狀」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簇在搜索中占主導地位。許多圖片都錯誤地將其歸功于[赫爾曼·艾賓浩斯](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mann_Ebbinghaus)并標上他的名字。圖片的起源在[赫爾曼·艾賓浩斯(1885)和間隔重復(1985)](https://supermemo.guru/wiki/Hermann_Ebbinghaus_(1885)_and_spaced_repetition_(1985))和[記憶的兩個組成部分](https://supermemo.guru/wiki/Two_components_of_memory)提出
這些鋸齒狀曲線正是我在[優化學習](https://supermemo.guru/wiki/Optimization_of_learning)(1990)中所描繪的: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Hypothetical_mechanism_involved_in_the_process_of_optimal_learning.jpg)
最佳學習過程中涉及的假說性機制
關于這個迷思的更多信息,請看我們的博客:[艾賓浩斯是否發明了間隔重復?](http://www.supermemo.com/en/blog/did-ebbinghaus-invent-spaced-repetition)
### 事實
我們應該對艾賓浩斯沒有提出[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感到驚奇。他已經非常接近這個成果了,就差捅破一層窗戶紙。
這是他關于[間隔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ing_effect)的文字:
> 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在前三天內**對含有 12 個音節的序列**共計進行 38 次重復**與**一天內進行 68 次重復所產生的效果是接近一致的**。基于如此少的研究,哪怕人們認為數字存在很大誤差,它們之間的差異也已經足夠顯著了。這一巨大的差異使人們有理由認為,將大量重復適當的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分配,其效果顯然會比將它們集中在一起更好。
接下來怎么做看起來那么顯然,為什么[艾賓浩斯](https://supermemo.guru/wiki/Ebbinghaus)沒有做,沒有看看復習時的遺忘曲線是如何變化呢?首先,他沒有測試遺忘,而是測試重新學習的節省時間。他的測試是一種復習。按我的方法做的話就很容易想到,需要達到設定的[保留](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ention)水平。從概念上講,要求降低重新學習的成本其實不那么直觀。
然而,克服這一概念性障礙的解決方案是堅持學習。蓬勃的創造力,有賴于投入足夠時間,和豐富場景下的思考。對我來說,艾賓浩斯難題的答案非常簡單。艾賓浩斯對于理論堅持完美主義,也正是合格科學家應該做的。因此,他選擇背誦無意義的音節,這樣能盡量減少他先前知識的[干擾](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ference)。不幸的是,這種做法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副作用:
- 他的清單很難學習,他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下降得非常陡峭,對于任何關心長期記憶的學生來說都不是鼓舞人心的
- 他的清單沒有給他帶來[學習的樂趣](https://supermemo.guru/wiki/Pleasure_of_learning)。這與我在 [1985 年](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day_of_SuperMemo)的經歷完全相反。我的論文集中的每一個項目都是將我的知識推進到一個新水平的一小步。一旦我繪制了我的第一條[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我就想知道下一次復習之后會發生什么
- 艾賓浩斯關注的是重新學習所需的時間或精力,而我一直主要關注的是[保留率](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ention)。我對需要多少時間或努力才能使[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Recall)恢復到 100% 沒有興趣
我大膽宣稱,雖然赫爾曼 · 艾賓浩斯不惜一切地在記憶上花了很多功夫,他也承受不住記憶胡言亂語。即使最鍥而不舍的學生也會因此而受挫。我運氣不錯,因為我迫切需要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因此我持之以恒地學習,幫助我克服“創造”的障礙。
有趣的是,2015 年,Jaap Murre [復現](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20644)了艾賓浩斯的原始實驗,其細致程度堪比艾賓浩斯本人(他甚至研究了原始手稿)。Murre 很謹慎,沒有讓自己承受無意義音節的精神壓力,這實際上可能會帶來一些偏見。他選擇了可以做到的最好的研究對象:一個 22 歲的學生,而作為獎勵,這個學生成為了論文的共同作者。順便說一句,Murre 似乎能夠注意到學習的[晝夜節律](https://supermemo.guru/wiki/Circadian)效應,因為他的曲線在 24 小時后出現了小的顛簸。
### 重新學習的節省
[可提取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rievability)和「節省重新學習的時間」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根據時間的不同,沒有提取可能意味著該事實「剛剛被遺忘,而且很容易重新學習」或「永遠被遺忘」。在零[可提取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rievability)的材料上,重新學習的節省可能是非零的。簡單地說,缺乏對記憶的訪問并不意味著零[穩定性](https://supermemo.guru/wiki/Stability)。在這個意義上,艾賓浩斯曲線甚至不是指數型遺忘的良好表達。對于困難的材料和容易的材料,會有不同的重新學習的節省。
### 遺忘曲線(1984)
在寫[關于遺忘曲線的章節](https://supermemo.guru/wiki/Exponential_nature_of_forgetting)時,我認為自己對[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的觀念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然而,在探究我的檔案時,我意外地發現,在 1984 年,也就是我在紙上設計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的幾個月前,我還繪制了一條英語詞匯記憶的遺忘曲線: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Forgetting_curve_for_retention_of_English_vocabulary_(1984).jpg)
> 圖:[我](https://supermemo.guru/wiki/Piotr_Wozniak)最早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繪制于 1984 年,即[設計紙上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的幾個月前,是關于英語詞匯[保留率](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ention)的。這張圖并不是實驗的一部分,它只是對間歇性學習英語詞匯的結果的累積性評估。這張圖很快就被遺忘了。34 年后,我重新發現了這張圖。英語單詞共有 49 頁,每頁 40 對。我記憶這些單詞之后,在不同的時間間隔內進行復習,并記錄了回憶錯誤的數量。排除了異常值,取平均值,該曲線似乎遠沒有艾賓浩斯(1885)得到的曲線那么陡峭,他畫曲線時記憶的是無意義音節,遺忘測量方法也不同:重新學習時節省的時間
我忘記了繪制那條曲線的事。我想,一旦我有了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那條曲線似乎就不再重要或相關了。我當時并不關注「記憶的科學」。我只是想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顯然,我不認為繪制遺忘曲線是一件大事。我在 2018 年也差點錯過了那個數字,因為它是用小字標注的:**第一次記憶的平均遺忘速度**。
結果來自 49 頁,每頁 40 個詞對,即 1960 個詞(比較:[用一個月上13年的學](https://supermemo.guru/wiki/13_years_of_school_in_a_month))。我的學習都是為了學習本身,而不是為了實驗。實際上沒有什么實驗。我所需要的是收集我的實際學習努力中的數字,并繪制出曲線。計算的簡單性可能也解釋了為什么我那么容易忘記這個練習。
我在 [1985 年的實驗](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之前寫過關于簡單直覺的文章。根據這條 1984 年的曲線,似乎這些直覺可能是從那個小實驗中得出的。今天看來很明顯的東西,如果沒有那個小計算的支撐,可能就不會那么明顯。然而,我可以猜測,到 1985 年 2 月,我已經忘記了我的曲線,因為我沒有跳過[間隔重復實驗](https://supermemo.guru/wiki/The_birthday_of_spaced_repetition:_July_31,_1985)的 A 階段。我的遺忘曲線與實驗結果一致,第一次復習的間隔時間確實應該是 1 天。
關于 sigmoid 曲線的錯誤概念一定是后來才誕生的。今天,我似乎遙想到,我最初認為,只有在第一次復習之后,才會啟動正弦曲線的性質。我可能永遠不知道我當時的思維過程是如何運作的。我所關心的是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的效率。在發現 SuperMemo 的興奮中,我忘記了我的曲線,整整 34 年。今天,那張小圖只是為了說明我們是多么容易發現、忘記、偏離、重新發現,然后再重新發現原來的發現。記憶是易變的。上帝保佑[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Forgetting_curve_(Wozniak_1984).jpg)
> 圖:最早的[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是我在 1984 年繪制的英語詞匯的[保留率](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ention)(在[紙上設計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 的幾個月前)。這個圖表不是實驗的一部分。它只是對間歇性學習英語詞匯的結果的一個累積性評估。這張圖被遺忘了,34 年后被重新發現。記憶之后,在不同的時間間隔內復習了49 頁、每頁約 40 個單詞對的英語,并記錄了回憶錯誤的數量。白色圓圈對應的是[保留](https://supermemo.guru/wiki/Recall),由給定間隔后每頁的平均錯誤數得出。橙色的對數回歸提供了最好的擬合。紅色的冪律回歸緊隨其后。這可以從異質性的材料(單詞的頁數)中預期到。這也與艾賓浩斯(1885)得到的結果非常相似,只是曲線遠沒有有意義的材料那樣陡峭。正如預期,白色的指數回歸提供了最弱的擬合
## 斯皮策實驗(1939)
1939 年,赫伯特·F·斯皮策對愛荷華州 9 個城市的 3605 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各種測試計劃的調查。這是 91 所學校的總體。孩子們閱讀了一篇 6 頁的文章,隨后用 25 個具體問題測試他們的知識。
斯皮策設計了不同的測試時間表,然而,設計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達到最優間隔,他的研究總結也沒有在這方面提出任何建議。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Spitzer_(1939)_Diagram_of_Procedure.jpg)
> 圖:[斯皮策實驗](https://supermemo.guru/wiki/Why_spaced_repetition_research_kept_failing%3F#Spitzer_experiment_.281939.29)(1939)中的測試程序示意圖。孩子們在不同的時間間隔接受測試,以觀察時間對結果的影響。兩組接受了「測試干預」,可以用來得出一些關于間隔對學習結果影響的初步結論
只有前兩組的學生使用了遞增時間表。這些小組在測試中名列前茅,然而,斯皮策把這歸因于[測試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Testing_effect),因為只有這兩個小組有 3 次測試,即中間的測試被解釋為「測試干預」(而不是[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Repetition))。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Spitzer_(1939)_Curves_of_Retention.jpg)
> 圖:[斯皮策實驗](https://supermemo.guru/wiki/Why_spaced_repetition_research_kept_failing%3F#Spitzer_experiment_.281939.29)中測試程序中的[保留](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ention)曲線 (1939)。該圖顯示了[主動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Active_recall)的好處和復習[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val)的影響。這張圖并不太顯眼,因為只有兩組孩子以測試的形式接受了兩次「[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Repetition)」
在他的建議中,斯皮策著重強調了[測試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Testing_effect)的力量,即我所說的[主動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Active_recall),參考我 [1982 年](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date_of_SuperMemo)的抽認卡。我喜歡他的論文的地方是,建議用測試來糾正學生自己的知識,提供反饋,從而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進步。這與現代的[測試](https://supermemo.guru/wiki/Testing)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者更多的是作為鞭子來催促孩子做更多的學習。
斯皮策的間隔圖讓我想起了[我自己做的測試](https://supermemo.guru/wiki/History_of_spaced_repetition_(print)#Wrong_experimental_design_may_lead_to_wrong_conclusions),它未能產生令人信服的結果。在斯皮策的案例中,[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val)顯然是由學校生活而不是由記憶的要求來決定的。
在他的研究中,斯皮策對測試和學習表現出無情的[蓋茨式方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Bill_Gates_is_wrong_about_education),這是早期學校創新者的典型,他們往往因為過于徹底而造成更大的損害!在這個過程中不采用[學習內驅力](https://supermemo.guru/wiki/Learn_drive)的教育者,即使他們采用最好的工具來提高記憶力,也注定要失敗!
我不能不談談倫理方面的考慮。當我們以科學的名義屠殺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時,我們也許沒有注意到,這項研究,出于所有最好的意圖,使用了 3000 多名非自愿參與者的勞動。對記憶研究有好處的東西不一定對個人學習有好處。在以大量令人興奮的學習材料為特征的谷歌時代,我發現斯皮策使用的測試文本相當令人反感。盡管在主題和措辭的選擇上花了很大功夫,但我會認為強制閱讀是對我自由的侵犯。那些材料可能比你學校的平均水平好得多,但學校教育永遠是關于大規模生產的,而不是關于創造性的自由。
在斯皮策的材料中閱讀有關香蕉植物的生物學知識,對于園丁或生物學家來說可能是可以接受的,我自稱是這樣的人。然而,如果孩子們目前的興趣是大蕭條、沙塵暴、納粹德國或棒球,他們為什么需要閱讀香蕉的內容?
上學是我們停止學習并開始[死記硬背](https://supermemo.guru/wiki/Cramming)的時候。它是我們失去對學習的熱愛的時候。在這種脅迫性的組合中加入[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 沃茲尼亞克實驗(1985)
在我[設法計算出復習英語詞匯筆記的最佳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之前,我設計了一個實驗,這可能使我走上了錯誤的軌道。這個實驗是為了顯示逐步增加復習間隔的價值。相反,它表明等間隔的復習可能更有優勢。
科學中的實驗不應僅僅因為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被認作「失敗」。然而,在這個案例中,意外的結果源于糟糕的設計,并且可能導致混亂,抑制了進一步的進展。直到今天,研究人員還在談論[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中由于錯誤的設計甚至[簡單的術語混淆](https://supermemo.guru/wiki/Karpicke:_Expanding_retrieval_schedules_produced_mixed_results)而導致的「混合結果」。
幸運的是,1985 年的我對記憶的直覺太扎實了,而且很明顯,隨著[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val)長度的加速增長,[遺忘](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可能會覆蓋鞏固的作用。我的遞增間隔安排根本不是最佳的。我當然會設計一個更好的后續行動。最重要的是,我想繼續學習,獲得成功。我懷疑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我就會放棄。
實驗表明,僅僅對[最優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Optimum_interval)有一個很好的猜測是不夠的。間隔實際上需要被計算出來。
存檔警告:[為什么使用文字檔案?](https://supermemo.guru/wiki/Why_use_literal_archives%3F)
這段文字是《[優化學習](https://supermemo.guru/wiki/Optimization_of_learning)》作者:[彼得·沃茲尼亞克](https://supermemo.guru/wiki/Piotr_Wozniak)(1990)的一部分
1985 年初,我設計了兩個實驗,結果徹底改變了我的學習方法,并導致了 [SuperMemo 方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的形成。
第一個實驗可以很好地說明一個錯誤的想法是如何產生有價值的結論的(第二個實驗在[這里](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描述)。一個常見的直覺是,隨著連續的[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Repetition),知識應該逐漸變得更加[持久](https://supermemo.guru/wiki/Stability),并且不需要頻繁地復習。因此,[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val)越來越長的重復應該比那些間隔始終相同的重復更有效。這一信念被證明是錯誤的。讓我們看看一個證明這一事實的實驗。
**各種重復間隔模式對知識保持效果的影響實驗(1985 年 1 月 31 日 - 1986 年 8 月 2 日)**
1. 記憶的知識由 195 個項目組成,分為三個相等的組:A、B 和 C。
2. 每個項目都有以下形式:
3. 某一組的所有項目在一次復習環節中通過重復記憶直到全部記住(A 組 - 1 月 31 日,B 組 - 2 月 2 日,C 組 - 2 月 3 日)。
4. 確定了兩個最后的控制日期:1985 年 12 月 6 - 7 日和 1986 年 8 月 1 - 2 日,在這兩天內,所有組的保留水平都在同一時間被測量(對于每個項目,回憶的準確性以四個等級來衡量)。
5. 在對照日期之前,所有的 A、B 和 C 組都在以下的間隔內進行了 6 次獨立的重復訓練(以天數表示):
| 重復次數 | A 組(在較長的時間內有相等的間隔) | B 組(基于遞增間隔) | C 組(在 30 天內有相等的間隔) |
| :---------------: | :----------------------------------------: | :---------------------------------------------: | :--------------------------------: |
| 1 | 18 天 | 1 天 | 5 天 |
| 2 | 18 天 | 5 天 | 5 天 |
| 3 | 18 天 | 9 天 | 5 天 |
| 4 | 18 天 | 24 天 | 5 天 |
| 5 | 18 天 | 44 天 | 5 天 |
| 6 | 18 天 | 70 天 | 5 天 |
實驗的意圖是證明,相對于均勻間隔(A 組)或集中間隔(C 組),遞增間隔是鞏固記憶的最佳方式(B 組)。實驗的結果如圖 3.1 所示: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Condensed_vs_Distributed_vs_Progressive_schedule.jpg)
> 圖:(3.1)關于集中、分散和漸進式時間表對[保留率](https://supermemo.guru/wiki/Retention)的影響的實驗。由于間隔時間選擇不當,這個實驗似乎顯示了較長的均勻間隔比[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中使用的遞增間隔更有優勢([Piotr Wozniak](https://supermemo.guru/wiki/Piotr_Wozniak), 1985-1986)
第二個對照組的結果沒有出現在圖表上,因為在技術大學學習 [1985 年 10 月開始] 需要對不規則動詞有完美的認識,因此,另一個測量是毫無意義的。
從上面的圖 3.1 可以看出,實驗得出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證明了遞增[重復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Interval)并不需要比均勻間隔更好。幸運的是,早在實驗結果出來之前,我就懷疑[一定存在最佳重復間隔](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在學習過程中使用這種間隔的原則,以后將被稱為**最佳重復間隔原則**
在寫[間隔重復的歷史](https://supermemo.guru/wiki/History_of_spaced_repetition)時,我在我的檔案中發現了原始圖表。很明顯,「集中練習」不是一個好辦法:
|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Gr_A_repetition_spacing_pattern_vs_retention.jpg)Group A: distributed spacing in 18 day intervals |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Gr_B_repetition_spacing_pattern_vs_retention.jpg)Group B: spacing based on increasing intervals | [](https://supermemo.guru/wiki/File:Gr_C_repetition_spacing_pattern_vs_retention.jpg)Group C: massed spacing in 5 day intervals |
| ------------------------------------------------------------ | ------------------------------------------------------------ | ------------------------------------------------------------ |
| | | |
## 為什么間隔重復的想法最后成功了?
[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是直觀的,稍加思考后更是不言而喻的。為什么我們不早點想出解決辦法呢?只要人類發明了紙,[紙上的 SuperMemo](http://super-memory.com/articles/paper.htm) 就是可行的 。然而在古代,重要的知識非常少,使用[自然學習方法](https://supermemo.guru/wiki/Free_learning)足以讓大腦輕松應對。只要在田間工作,農民就很快獲得所有必須的知識,成為杰出的農夫,直到健康不允許。
隨著 15 世紀印刷術的到來,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知識量激增,有效的知識持久化手段也出現了。處于瘟疫期的牛頓可能是一個有趣的例子。理論上他應該會從間隔重復中受益。然而,牛頓擁有的藏書是有限的,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很容易想象他不會為自己的記憶力下降而煩惱。他僅僅需要做筆記。
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里,可獲取的知識不斷增加,而人類對記憶的自然欲望可能也在同時增加。艾賓浩斯在 19 世紀 80 年代的研究便說明了人們對記憶運作的規律有持續的興趣。然而,即使在今天,大多數科學家也很少被他們的遺忘所困擾。做筆記和谷歌搜索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當范尼瓦爾 · 布什在 20 世紀 30 年代構思 [memex](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mex) 設備時,他把 memex 看作是記憶增強設備。然而,即使 memex 被看作是[漸進閱讀](https://supermemo.guru/wiki/Incremental_reading)或[神經創造力](https://supermemo.guru/wiki/Neural_creativity)的遠房表親,它的所有知識,就像谷歌一樣,主要是存放在人腦之外。我的追求讓我想到了 V.Bush 的類似追求,只不過我想見證這些海量知識直接作用在人類創造力上(見:[神經創造力](https://supermemo.guru/wiki/Neural_creativity))。
為什么我特別煩惱遺忘?有很多孩子喜歡在學校里炫耀。我的哥哥告訴我如何區分云杉和冷杉的針葉時,三年級的我便很想在生物課上趕緊炫耀我比普通孩子懂得更多。這種渴望很快[被學校教育壓制](https://supermemo.guru/wiki/Schools_suppress_the_learn_drive),但這種渴望還留有痕跡。當我們在七年級開始學習化學時,我很自豪能夠回憶起三磷酸腺苷或脫氧核糖核酸等復雜的學名。我甚至主動查找困難的化學學名,把它們記下來,用來驚艷旁人。我記住了一條無頜魚的解剖細節。我再次試圖在學校露一手,但沒有人感興趣。
當我更深入了解動物學時,我開始表現出某種信息強迫癥。我想知道波茲南動物園的所有動物,它們的棲息地,甚至它們的分類學和拉丁名。我得到了一本很棒的書,書中有所有動物的照片。學習這些知識似乎很有趣。
1974 年,我開始對拳擊、足球和各種體育運動感興趣。我經常去我們學校的廢紙店,在店里搜尋體育期刊。我的同事羅伯特要求我收集有裸體女人的照片。我答應了。我的青春期很晚,我對裸體女人不感興趣。當我把那堆照片放在家里,這堆照片有一次倒了,我向媽媽解釋說:「不是給我的!」。她帶著笑意同情地點點頭。在此期間,我會用熨斗把我回收到的體育日記集上的皺紋去掉。我會把它們堆得很整齊,并按日期歸檔。這堆東西堆滿了我房間里書柜的好幾層。這種強迫性的整潔會讓任何父母感到不安,然而,我的媽媽很寬容。我可以自由地追隨我的激情,即使它們看起來很荒唐。我毫不懷疑,自由是健康發展的重要成分之一。許多孩子在癡迷于集郵、明信片和足球卡方面不是表現出類似的癥狀嗎?可惜大多數父母沒有像我媽媽那樣寬容,[孩子的激情很容易被撲滅](https://supermemo.guru/wiki/Childhood_passions)。
在 10 歲到 12 歲之間,我體會到一些動力,是指向了 [漸進閱讀](https://supermemo.guru/wiki/Incremental_reading)。我開始跟著百科全書(紙質版)里條目鏈接的跳轉,制作關于馬的筆記。從一個條目開始,僅僅跟著條目鏈接跳轉到另一個條目,期望著寫一本關于馬的小冊子,這么做挺有趣的。在高中一年級(12 歲),我在一本哺乳動物的百科全書上也這么干了。我的內心有某種需要,要把生物學中某些主題的所有信息編成系統化的著作。我決定寫一本關于生物世界的百科全書式的大書。我用媽媽用來工作的打字機,和我自己豐富的插圖來書寫進化的歷史。我從未完成這本書。這個項目是徒勞的,這點很顯然。我對此無所謂。寫這本書令人愉快,著實上癮。
1977-1979 年暑假期間(13-15 歲),我開始學習動物學、化學、生物學,以及后來的生物化學,表現出類似的求知若渴。對于我日益增長的記憶需求,這便是確鑿的開端。我做了很多書體優美,精心插圖的書,用記錄我新近學習的知識。但是時間一長,知識似乎都蒸發消失了。 這樣的徒勞一步步成了我的心頭患。如果我寫的書很快就化作死氣沉沉的材料,跟書架上的那些書別無兩樣,干嘛還要費力氣寫呢?
大約在 1981-1982 年(19-20 歲),我開始以問題和答案的形式寫下我的知識,用于[主動回憶](https://supermemo.guru/wiki/Active_recall)測試。我知道,這是唯一能把東西保存在記憶中更久的方法。一段時間之后,由于復習很混亂,我也沒有感受到充分滿足。在那個階段,我顯然對知識非常渴望。我想記住。我的直覺很簡單,設計的實驗也很簡單,寫的 [SuperMemo for DOS](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for_DOS) 同樣簡單。我受到實際應用的驅動,這個應用將研究與[學習的樂趣]結合起來(https://supermemo.guru/wiki/Pleasure_of_learning)。
從那時起,我的道路變得確定了。我愛學習愛得在困難時期放棄了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我對學習的熱愛在學校或參與經營企業時很容易被壓制。然而,一旦我決定在家工作(1997 年),學習、對學習的熱愛和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的進展之間就形成了正反饋回路。由于這也正好是謀生的方式,這個循環能永遠運行下去。只有健康欠佳或死亡才能打破這個循環。進步公式的這一部分很容易搞清楚。
為了促進孩子們的類似激情,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我認為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靈感和自由。雖然靈感是有用的,但自由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到處都可以找到靈感。有時候人類無法啟迪,那么 YouTube 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各地,最缺少的是自由這個成分。孩子飽受學校教育奴役,飽受專制的父母教育奴役。有人多次告訴我,我的一些瘋狂行為,是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的副作用。這可能是真的。然而,作為補償,我有三個父母:我的媽媽和兩個哥哥姐姐:很能啟迪我的哥哥和一個沒有孩子的姐姐,她把所有的愛都傾灌給我這個小毛孩。我敢說,我天賦還算不錯,沒有比一般人高多少。我經常在班級的墊底處徘徊,很少能拔得頭籌。我有幾十個例子來說明出我利用一點點技能和少許天賦,在我所創意追求的一塊狹窄領域,取得了杰出成果。自由和[掌握的斗志](https://supermemo.guru/wiki/Rage_to_master)總是關鍵成分。當我給幾十只動物做面包或收集尸體零碎時,我的家人可能會問:「這孩子為什么不去教堂呢?」。我媽媽會保護我不受這些影響和擔心。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我的發展當時主要是受到自由的影響而推動的。自由有助于[學習內驅力](https://supermemo.guru/wiki/Learn_drive)茁壯成長,而學習動力具有自我倍增的能力。我便這樣如癡如醉直至今日。我得以居功為[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之父。激情和執著應該倍加珍惜。相反,我們傾向于以發展的自動化為名消損這兩件寶物。我們設定基準,要求孩子們像馬戲團穿過圈一樣完成這些基準。仿佛被拖拉著走過大學一趟,對獨立思考很有幫助一樣。這樣敲骨吸髓的過程不得不停止!未來屬于[自由學習]。未來屬于[自由學習](https://supermemo.guru/wiki/Free_learning)。
對于間隔重復來說,隨著個人電腦的到來,人們解決遺忘問題的欲望顯著增強。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SuperMemo 用戶愈發頻繁地反饋到,他們先是為自己想出了一套類似的解決方案,不過先暫且找找,有沒有具體的應用。
學校的各種要求,正是學生挫敗感的主要來源。然而,學校并不適合創造性思維。學生們確實對[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趨之若鶩,主要是因為它得來不費功夫。間隔重復是隨時可用的。很少有人會考慮自己的解決方案。
不僅是個人自由,還有一些好運氣,幫 SuperMemo 開了個好頭:(1) 共產主義波蘭下的免費大學,(2) 借助家庭贊助購買了一臺貴得離譜的個人電腦,(3) 學校比較寬松,沒有對我的自由時間指手畫腳
不是很多 22-24 歲之間的年輕人能不管不顧國家和家庭而投身于擺弄自己科學研究。如果年輕的成年人追求創造性的目標,與他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并沒有錯。
[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誕生于各種有益力量的交匯點:共產主義制度下的自由學習,從共產主義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以及個人電腦的到來。這些全球進程得到了國內自由和健康的[對學習的迷戀](https://supermemo.guru/wiki/Addiction_to_learning)的推動。這個公式的主要成分是自由。自由是可以復制的。自由只需要放權。
## SuperMemo 的第一個十年:與懷疑論作斗爭
SuperMemo 在波蘭剛起步便面對諸多懷疑者。 1994 年的波蘭計算機雜志 *Enter* 中將這些懷疑表達得相當準確(見[全文](http://super-memory.com/articles/kowal.htm)):
> **SuperMemo 可能有效,但不可能有它宣傳的那么好**
> 如果一個人相信關于 [SuperMemo](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 的說法是正確的,他或她會不會已經相信這個程序是治療病態記憶的完美療法?它真的能利用神經系統的特性,讓學習的速度比標準情況下快十幾倍嗎?畢竟世世代代的學生都在試圖找出更好的學習方法,即使對相當開明的觀察者來說,與 SuperMemo 相媲美的突破似乎也是非常不可能的。[沃茲尼亞克](https://supermemo.guru/wiki/Piotr_Wozniak) 認為低概率事件不能作為懷疑的理由,并陳述道他已經不止一次地追蹤到證據,證明類似于 SuperMemo 的學習方法在以前已經被嘗試過,并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 SuperMemo 沒有以計算機程序的形式實現,并因此很難在個人之間轉移,那么它可能就看不到光明了。換句話說,它可能會像以前那些試圖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秩序的嘗試一樣被人遺忘。我們必須記住,SuperMemo 算法是在 [1985](https://supermemo.guru/wiki/Birth_of_SuperMemo) 中奠基的,但直到 [1987](https://supermemo.guru/wiki/Algorithm_SM-2) 年,SuperMemo 算法才在波茲南的一些科學圈子里非常緩慢地推廣開來。另一個需要記住的轉折點是,如果不是[沃茲尼亞克](https://supermemo.guru/wiki/Piotr_Wozniak)和他的大學同事 [Krzysztof Biedalak](https://supermemo.guru/wiki/Krzysztof_Biedalak)(目前是 SuperMemo World 的副主席)之間鼓舞人心的思想碰撞,[SuperMemo World](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World) 就不會[于 1991 年成立](https://supermemo.guru/wiki/Employing_forgetting_curves_in_spaced_repetition_(1991))。兩人都是大學的優秀學生,沃茲尼亞克打算去美國學習神經科學,Biedalak 則想去美國學習人工智能。只是巧合的是,他們一頭撞進了創業科學的世界。所有這些事件都表明,盡管 SuperMemo 的原理極其簡單,而且可能已經在地球上幾十個國家獨立發明了幾十次,但 SuperMemo 并不只是等閑之物。[SuperMemo World](https://supermemo.guru/wiki/SuperMemo_World) 的獨家優勢,是將想法付諸實踐,投入大量工時開發軟件,并專注于向潛在客戶推銷這一想法。否則,SuperMemo 將永遠局限于其早期愛好者的小圈子。
## 前路光明萬丈
我提到[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的進展一直被[猜測、薄弱的實用工具組和術語混亂](https://supermemo.guru/wiki/History_of_the_optimization_of_repetition_spacing)所阻礙。今天,所有這些因素都消失了。新的網絡應用開始壯大,它們結合了大數據和用戶的實際需求,并使用相同的術語:[遺忘曲線](https://supermemo.guru/wiki/Forgetting_curve),[間隔效應](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ing_effect)和[間隔重復](https://supermemo.guru/wiki/Spaced_repetition)。學習的未來從未如此光明。
- CONTRIBUTING
- 我永遠不會送我的孩子去學校
- 01.前言
- 02.箴言
- 03.腦科學
- 04.學習內驅力
- 05.學校教育對學習內驅力的影響
- 06.學習內驅力和獎勵
- 07.學習內驅力與習得性無助
- 08.教育抵消進化
- 09.毒性記憶
- 10.為什么學校會失敗
- 11.最佳推動區
- 12.自然創造力周期
- 13.大腦進化
- 14.嬰兒管理
- 15.嬰兒的大腦怎樣不起作用
- 16.童年失憶癥
- 17.幼兒園的苦難
- 18.壓力適應力
- 19.童年的激情
- 20.為什么孩子們討厭學校
- 21.爬山類比
- 22.術語表
- 23.參考文獻
- 24.拓展閱讀
- 25.摘要
- 間隔重復的歷史
- 01.前言
- 02.1985 SuperMemo 的誕生
- 03.1986 SuperMemo 的第一步
- 04.1987 DOS 上的 SuperMemo 1.0
- 05.1988 記憶的兩個組成部分
- 06.1989 SuperMemo 適應用戶的記憶
- 07.1990 記憶的通用公式
- 08.1991 采用遺忘曲線
- 09.1994 遺忘的指數性質
- 10.1995 SuperMemo 多媒體
- 11.1997 采用神經網絡
- 12.1999 選擇名稱——間隔重復
- 13.2005 穩定性增長函數
- 14.2014 SM-17 算法
- 15.間隔重復的指數發展
- 16.記憶研究的摘要
- 17.剖析成功與失敗
- 18.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