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模式綜合實例分析之數據庫同步系統(三)
接“設計模式綜合實例分析之數據庫同步系統(二)“。
6. 策略模式
由于表數據的同步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增量同步、先Delete后Insert方式、臨時表方式,因此可以定義一個同步策略接口DataSynStrategy,并提供三個具體實現類:IncSynStrategy、DelAndInsSynStrategy和TempTableSynStrategy。類圖如圖8所示:

圖8 策略模式實例類圖
在圖8中,Oracle表同步對象類OracleTableDBSynchronizer充當環境類,DataSynStrategy充當抽象策略類,其子類IncSynStrategy、DelAndInsSynStrategy和TempTableSynStrategy充當具體策略類。
在OracleTableDBSynchronizer中將DataSynStrategy作為方法synSingleTable()的局部變量,因此OracleTableDBSynchronizer與DataSynStrategy為依賴關系,如果為全局變量,則為關聯關系。
7. 組合模式、命令模式和職責鏈模式
在使用臨時表方式實現表同步時可以定義一系列命令對象,這些命令封裝對數據庫的操作,由于有些操作修改了數據庫結構,因此傳統的JDBC事務控制起不到作用,需要自己實現操作失敗后的回滾邏輯。此時可以使用命令模式進行設計,在設計時還可以提供宏命令MacroCommand,用于將一些具體執行數據庫操作的命令組合起來,形成復合命令。類圖如圖9所示(由于原始類圖比較復雜,考慮到可讀性,圖9進行了適當簡化,不過簡化了之后還是挺復雜的):

圖9 組合模式、命令模式和職責鏈模式實例類圖
(由于涉及到多個模式的聯用,此圖有點點復雜)
在圖9中,TempTableSynCommand充當抽象命令,MacroCommand充當宏命令類,RenameTableCommand、SynTableDataCommand和RenameTableConstraintCommand充當具體命令,TempTableSynStrategy充當請求調用者,DataSynHelper充當請求接收者,在DataSynHelper中定義了輔助實現臨時表方式同步的一些方法,在命令類中將調用這些方法。在TempTableSynCommand中聲明了公共的execute()方法,并提供了回滾方法undo(),其子類實現具體的執行操作與恢復操作。DataSynHelper接口聲明了進行數據庫操作的方法,在其子類DataSynHelperImpl中實現了這些方法。
在TempTableSynCommand中還定義了兩個子類型的變量previousCommand、nextCommnad用于保存前一個命令和后一個命令,其中nextCommnad用于在執行完當前命令的業務邏輯后,再執行下一個命令的業務邏輯;而previousCommand用于在出現異常時,調用上一個命令的undo()方法實現恢復操作。此時使用了職責鏈模式,nextCommnad.execute()實現正向職責鏈,而previousCommand.undo()加上Java的異常處理機制實現反向職責鏈。
MacroCommand是宏命令,其代碼片段如下所示:
```
public class MacroCommand extends TempTableSynCommand {
TempTableSynCommand lastCommand = this;
public void add(TempTableSynCommand tempTableSynCommand) {
tempTableSynCommand.setPreviousCommand(lastCommand);
lastCommand = tempTableSynCommand; //創建命令鏈
}
protected void execute() throws Exception {
……
}
protected void undo() throws Exception {
……
}
}
```
在請求調用者類TempTableSynStrategy中通過如下代碼片段來調用宏命令對象的execute()方法:
```
public class TempTableSynStrategy extends DataSynStrategy {
public String processSyn() {
//其他代碼省略
String tempTableName = generateTempTableName();
String backupTableName = "BAK_" + tempTableName;
DataSynHelper dataSynHelper = new DataSynHelperImpl();
MacroCommand marcoCommand = new MacroCommand();
marcoCommand.add(new RenameTableConstraintCommand(dataSynHelper, tableName, destDB));
marcoCommand.add(new SynTableDataCommand(dataSynHelper, tableName, tempTableName, srcDB, destDB));
marcoCommand.add(new RenameTableCommand(dataSynHelper, tableName, backupTableName, destDB));
marcoCommand.add(new RenameTableCommand(dataSynHelper, tempTableName, tableName, destDB));
try{
marcoCommand.execute();
try {
//其他代碼省略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catch (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其他代碼省略
}
}
```
【本實例分析到此全部結束,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幫助!】
- Introduction
- 基礎知識
- 設計模式概述
- 從招式與內功談起——設計模式概述(一)
- 從招式與內功談起——設計模式概述(二)
- 從招式與內功談起——設計模式概述(三)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單一職責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開閉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里氏代換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依賴倒轉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接口隔離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合成復用原則
- 面向對象設計原則之迪米特法則
- 六個創建型模式
- 簡單工廠模式-Simple Factory Pattern
- 工廠三兄弟之簡單工廠模式(一)
- 工廠三兄弟之簡單工廠模式(二)
- 工廠三兄弟之簡單工廠模式(三)
- 工廠三兄弟之簡單工廠模式(四)
- 工廠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
- 工廠三兄弟之工廠方法模式(一)
- 工廠三兄弟之工廠方法模式(二)
- 工廠三兄弟之工廠方法模式(三)
- 工廠三兄弟之工廠方法模式(四)
- 抽象工廠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 工廠三兄弟之抽象工廠模式(一)
- 工廠三兄弟之抽象工廠模式(二)
- 工廠三兄弟之抽象工廠模式(三)
- 工廠三兄弟之抽象工廠模式(四)
- 工廠三兄弟之抽象工廠模式(五)
- 單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 確保對象的唯一性——單例模式 (一)
- 確保對象的唯一性——單例模式 (二)
- 確保對象的唯一性——單例模式 (三)
- 確保對象的唯一性——單例模式 (四)
- 確保對象的唯一性——單例模式 (五)
-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 對象的克隆——原型模式(一)
- 對象的克隆——原型模式(二)
- 對象的克隆——原型模式(三)
- 對象的克隆——原型模式(四)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 復雜對象的組裝與創建——建造者模式(一)
- 復雜對象的組裝與創建——建造者模式(二)
- 復雜對象的組裝與創建——建造者模式(三)
- 七個結構型模式
- 適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 不兼容結構的協調——適配器模式(一)
- 不兼容結構的協調——適配器模式(二)
- 不兼容結構的協調——適配器模式(三)
- 不兼容結構的協調——適配器模式(四)
- 橋接模式-Bridge Pattern
- 處理多維度變化——橋接模式(一)
- 處理多維度變化——橋接模式(二)
- 處理多維度變化——橋接模式(三)
- 處理多維度變化——橋接模式(四)
- 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 樹形結構的處理——組合模式(一)
- 樹形結構的處理——組合模式(二)
- 樹形結構的處理——組合模式(三)
- 樹形結構的處理——組合模式(四)
- 樹形結構的處理——組合模式(五)
- 裝飾模式-Decorator Pattern
- 擴展系統功能——裝飾模式(一)
- 擴展系統功能——裝飾模式(二)
- 擴展系統功能——裝飾模式(三)
- 擴展系統功能——裝飾模式(四)
- 外觀模式-Facade Pattern
- 深入淺出外觀模式(一)
- 深入淺出外觀模式(二)
- 深入淺出外觀模式(三)
-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 實現對象的復用——享元模式(一)
- 實現對象的復用——享元模式(二)
- 實現對象的復用——享元模式(三)
- 實現對象的復用——享元模式(四)
- 實現對象的復用——享元模式(五)
-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 設計模式之代理模式(一)
- 設計模式之代理模式(二)
- 設計模式之代理模式(三)
- 設計模式之代理模式(四)
- 十一個行為型模式
- 職責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 請求的鏈式處理——職責鏈模式(一)
- 請求的鏈式處理——職責鏈模式(二)
- 請求的鏈式處理——職責鏈模式(三)
- 請求的鏈式處理——職責鏈模式(四)
-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 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解耦——命令模式(一)
- 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解耦——命令模式(二)
- 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解耦——命令模式(三)
- 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解耦——命令模式(四)
- 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解耦——命令模式(五)
- 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解耦——命令模式(六)
- 解釋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 自定義語言的實現——解釋器模式(一)
- 自定義語言的實現——解釋器模式(二)
- 自定義語言的實現——解釋器模式(三)
- 自定義語言的實現——解釋器模式(四)
- 自定義語言的實現——解釋器模式(五)
- 自定義語言的實現——解釋器模式(六)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 遍歷聚合對象中的元素——迭代器模式(一)
- 遍歷聚合對象中的元素——迭代器模式(二)
- 遍歷聚合對象中的元素——迭代器模式(三)
- 遍歷聚合對象中的元素——迭代器模式(四)
- 遍歷聚合對象中的元素——迭代器模式(五)
- 遍歷聚合對象中的元素——迭代器模式(六)
-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 協調多個對象之間的交互——中介者模式(一)
- 協調多個對象之間的交互——中介者模式(二)
- 協調多個對象之間的交互——中介者模式(三)
- 協調多個對象之間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四)
- 協調多個對象之間的交互——中介者模式(五)
- 備忘錄模式-Memento Pattern
- 撤銷功能的實現——備忘錄模式(一)
- 撤銷功能的實現——備忘錄模式(二)
- 撤銷功能的實現——備忘錄模式(三)
- 撤銷功能的實現——備忘錄模式(四)
- 撤銷功能的實現——備忘錄模式(五)
- 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 對象間的聯動——觀察者模式(一)
- 對象間的聯動——觀察者模式(二)
- 對象間的聯動——觀察者模式(三)
- 對象間的聯動——觀察者模式(四)
- 對象間的聯動——觀察者模式(五)
- 對象間的聯動——觀察者模式(六)
- 狀態模式-State Pattern
- 處理對象的多種狀態及其相互轉換——狀態模式(一)
- 處理對象的多種狀態及其相互轉換——狀態模式(二)
- 處理對象的多種狀態及其相互轉換——狀態模式(三)
- 處理對象的多種狀態及其相互轉換——狀態模式(四)
- 處理對象的多種狀態及其相互轉換——狀態模式(五)
- 處理對象的多種狀態及其相互轉換——狀態模式(六)
-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 算法的封裝與切換——策略模式(一)
- 算法的封裝與切換——策略模式(二)
- 算法的封裝與切換——策略模式(三)
- 算法的封裝與切換——策略模式(四)
-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
- 模板方法模式深度解析(一)
- 模板方法模式深度解析(二)
- 模板方法模式深度解析(三)
- 訪問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 操作復雜對象結構——訪問者模式(一)
- 操作復雜對象結構——訪問者模式(二)
- 操作復雜對象結構——訪問者模式(三)
- 操作復雜對象結構——訪問者模式(四)
- 設計模式趣味學習(復習)
- 設計模式與足球(一)
- 設計模式與足球(二)
- 設計模式與足球(三)
- 設計模式與足球(四)
- 設計模式綜合應用實例
- 多人聯機射擊游戲
- 多人聯機射擊游戲中的設計模式應用(一)
- 多人聯機射擊游戲中的設計模式應用(二)
- 數據庫同步系統
- 設計模式綜合實例分析之數據庫同步系統(一)
- 設計模式綜合實例分析之數據庫同步系統(二)
- 設計模式綜合實例分析之數據庫同步系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