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克·C·斯摩
1、
有一則訊息,至愛阿瓦塔美赫巴巴授予那些未親眼見過他,未遇見他本人的愛者!
“**你們已接受我來給予的東西**。”
巴巴用人身來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心中體驗他,我們每個人其實已接受巴巴來給予的東西。正因為已接受他的愛,正因為今晚在此,我們每個人已接受他的降臨之恩——在心中體驗他的愛。
親眼見巴巴的目的,是用心愛他。有人親眼見過他,內心卻沒感受。我們每個人已接受美赫巴巴來給予的東西。我們沒有因未遇見他本人或未親眼見他而錯過,我們每個人已接受他的降臨之恩——在心中喚醒愛。我們每個人其實已經和美赫巴巴相遇。
我記得首次見澳洲的老愛者比爾·樂裴基的時候,他50年代初曾在印度達善巴巴,與他度過時光。我問他這個問題——我總這樣問見過巴巴的人——“遇見巴巴是什么感覺?”他答道:“嗯,就像在心中和他相遇。”我意識到他是對的。這是真正相遇——在心中。我們每個人已遇見美赫巴巴——通過認出他,通過愛他,通過今晚在此;此乃真正相遇。
**烏帕斯尼·馬哈拉吉說過,大多數時期(不是阿瓦塔降臨時期,而是其它歷史時期),要尋找神愛,就像在沙漠中掘水。歷經千辛萬苦,才可能找到一點潮濕,即體驗一點他的愛。但在阿瓦塔降臨時期,只須打開心杯,體驗他的愛。烏帕斯尼說,這個時期,無論你在何處,處于何種境況,你要做的就是將心杯浸在他之內,他的愛就在。獲得個人聯系的機會就在**。
一如美赫巴巴給了任何滿德里或遇見他本人者,他也給了我們每個人,同樣與他的內在關系。美赫巴巴來,不僅為了遇見他跟隨他的千萬人。他為全人類而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跟遇見他者一樣,和他有同樣的內在關系。新人類不在未來。新人類就在此刻。體驗他大愛的機會在此時此地。
2、
我最近在默土海濱時,向吉蒂·戴維問起美赫巴巴授予的一則訊息。他曾表示,他離開肉身后,愛者會更體驗到他的臨在與愛。她說:是的,當然;他說過,每個人都會根據能力接受他的顯現。有人會體驗他25%的顯現,有人體驗50%,有人體驗75%。她說,他的顯現在此刻,而非未來某日。體驗巴巴的愛的機會是立即的——就現在——只要我們接受。
巴巴說過另一則訊息:“**我將教會你們如何在世間活動,卻又隨時和內在的我——無限存在——溝通。**”和內在的基督、神人溝通——這是他給我們的。這不是給未來的圣人;每個愛者都被給予機會,現在與他進行內在溝通,只要我們接受。可我們認為:“唉,我們沒遇見美赫巴巴!對于那些在靜修所者,那些居住美拉巴德或默土海濱者,對于那些隨他生活者,說得容易。可我必須等700年!”我們不必等下一刻。他給我們每個人內在達善他的體驗,就現在!
我最初拜訪印度時想知道,除了親近巴巴的滿德里,其他人是怎樣的。我們了解滿德里的生活。可像我們這樣生活世間的人呢?
他們會定期,如每周或每幾周一次見巴巴嗎?
那些附近居民,會有規律拜訪巴巴,經常伴隨他嗎?
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對于巴巴摯愛的那些人,他們常與他溝通,會就生活上的每個決定與他商議。
似乎他會安排婚姻,讓夫妻不同居相伴,他會給他們找不適合的職業。他會給他們找有麻煩的、不舒適的住房。他們會有讓人心煩的孩子,等等。我想知道,現在他愛我們少了嗎?在我們日常生活所應對的困境中,他給我們的愛少了嗎?
這個生活正是美赫巴巴來給予愛者的,因為他愛我們。我們視之為厄運,或壞羯磨,或宇宙計劃的某種失誤,我們不得不承受。**但如果我們視之為來自于他,我們將與他同在**。
3、
想象一下,你們有人去過美拉扎德的滿德里大廳,巴巴的椅子在角落。觀想巴巴坐椅子上。然后想象巴巴面前有一小塊活動屏風。屏風另一側,是我們,他的愛者。看不見巴巴,因屏風擋中間。故進入滿德里大廳見巴巴時,我們說:“巴巴,請拿掉屏風,紗簾,那把我們與您分開!我們想見您的真容顏!揭開這層隔簾吧。我們想和您一起!同樣,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中向巴巴祈禱更親近他;他接受我們的臣服。我們真誠地把愛獻給他,他接受我們。?
然后,他開始揭去屏風、一層層紗簾。他拿走驕傲,名聲,自負。他拿走健康,等等。他正拿走所有這些紗簾,我們開始抱怨!開始朝他叫嚷!我們喊:“怎么回事?我在受苦!這為何發生我身上!”
我們經歷的所有困難,是向巴巴祈禱的結果。他在做的,無非是揭去把我們與他分開的東西——即自我。這遮簾本身,屏風本身,擋住美赫巴巴和我們之間視線的,正是我們的假我。出于對我們的愛,他來揭去它——以便我們能見他。
如寶·喀邱瑞解釋的,有三類巴巴愛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間可歸入三類之一。
有一類巴巴愛者,巴巴召喚時,就來他這里。
第二類巴巴愛者,巴巴召喚時,不來。于是巴巴輕輕拉他的手,他來了。
然后有第三類,巴巴召喚時,沒回應。于是巴巴輕輕慈藹地拉他的手:他仍不來。接著巴巴抱起那愛者,把他放在頭頂,這下那愛者又蹬又踢巴巴,試圖下來!
有時,同個愛者會立刻服從巴巴的召喚。其它時間則抗拒巴巴,一直蹬踢尖叫。但盡管他猛力掙扎,巴巴仍扛著他。為何?因為巴巴已接受其臣服。巴巴遵守對我們的承諾,無論我們是否配合他。他接受我們對他的渴望,對他的臣服,以便揭去把我們與他分開的紗簾。
有個優美的故事,很好地表明這點。60年代初,帕椎有巴巴命令,美拉巴德一下雨就通知他。下了一點雨。帕椎比平常閑些,就寫便條給巴巴,用詞比平時更夸張一點。他寫的大意是,由于神的恩典等等,美拉巴德下雨了。巴巴收到便條,對帕椎很生氣不悅,因為雨下在美拉巴德,而非美拉扎德。于是給帕椎捎去如下便條:
**“凡你珍惜的,將被摧毀。
“凡你效勞的,將被鏟除,
“你整個存在,將被粉碎。
“你將徹底毀滅。”**
帕椎接此便條,喜出望外,拿給所有人看,仿佛表示此便條是巴巴的證據,巴巴會揭去把他與巴巴分隔的紗簾。對我們中他摯愛的人,他摧毀我們珍惜的一切,鏟除我們效勞的一切,粉碎我們的整個存在。因為我們珍惜的東西,我們效勞的東西,無非是把我們與他分隔的紗簾。對我們中他摯愛的人,他粉碎我們的存在——即把我們與他分隔的紗簾。
4、
我想知道,這房間里,還有哪位未受巴巴影響?還有哪位沒經歷夠他的打磨?他竟能為我們每個人設計最刺激我們、切中核心的境況,不是很奇妙么?
最近我正經歷一連串困難。我對埃瑞奇談起那些,他表示,當你抓著什么東西,你對那種特定狀態的執著通過受苦被切除時,自然傾向于去抓別的東西。
埃瑞奇解釋,可以說,巴巴一直用余光關注我們。他始終注意我們,但不必把注意力集中我們身上。可我們應該懂得,當事情陷入困境,當幻相之墻太滑而抓不住,那時他的愛之目光便集中我們身上。當我們無處可去,無處慰藉,世間無處避難,那時他便把全部注意力、全部的愛給我們。這時,我們若利用機會,就能體察他的愛,因為除了他,沒別處可得安慰。
有個可愛故事表明這點。埃瑞奇敘述,一次巴巴在滿德里大廳,給小批愛者施達善。那是很棒的親密活動,有音樂演出。一名年輕婦女身邊帶著嬰兒,嬰兒扭來扭去,母親很不安,試圖靜靜抱住嬰兒。巴巴示意,應讓嬰兒自由玩耍。這讓母親很高興。孩子爬向不同的人,跟他們玩。然后也爬向巴巴,跟他玩了會兒。接著往前爬。巴巴的眼睛余光瞟著嬰兒,可他仍和每個人打成一片,參與活動和音樂。那個氣氛很可愛——以至母親忘掉她的寶寶。漸漸地,嬰兒開始爬過門檻,差點摔到外頭受傷。那一刻,巴巴轉身看著嬰兒,擊掌,指示母親抱起嬰兒以免摔下去。母親跑去摟住嬰兒,孩子哭了起來,激動不安,因為被抱離他要的東西。后逐漸平靜下來,破涕而笑。
之后巴巴舉這個例子,說明他所言他的納扎(靈性視線)在我們身上的意思。他說:“**我允許你們玩,繼續走自己的路,但我不會讓你們毀掉自己。就像那個嬰兒,我允許他玩。他來找我,離開我,到處玩,但我始終注意到他。**”
同樣,我們受苦最深時,他把視線集中我們身上——他全部愛的關注。可我們覺得,此時巴巴遺棄了我們。相反,此時他讓他的愛最易獲得。倘若我們能利用機會,進入內心,便體驗之。
5、
我常好奇,滿德里對巴巴的愛有怎樣的體驗。一次,我們在美拉扎德走廊,有人在唱巴巴專輯中的一首歌。那是第一次在美拉扎德聽此歌。有一句歌詞很感人,那一刻感受著巴巴的愛,我碰巧看了下埃瑞奇,他看著我。顯然在那一刻,我們被歌詞感動,同樣體驗到巴巴的愛。后來回想,我意識到,我們所有人對他的愛的感受無二無別。它源自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內核。那是同一份愛,同一個巴巴。**只不過滿德里的情況是,他們自身更少擋在中間,因此更清晰感受他的愛。**不過那份愛的內核、中心或起點,對我們,跟對伴隨巴巴生活者,是一樣的。
巴巴曾問一名愛者,她所感受的對他的愛,從何處得到。她表示不知。巴巴隨后告訴她,是他把愛給了她,所以她能把它還給他。我們沒有能力愛美赫巴巴。純粹因為他對我們的愛,我們才可能體驗他的愛。一次我隨埃瑞奇坐在他的房間,他輕輕踢鞋,說他自感價值不如舊鞋。我想:“他在說什么呀?他只是試圖讓我感覺好些。”而后我從其他滿德里身上也發覺,他們自認為多么無價值;跟巴巴相比,自感什么都不是。我想他們只是試圖讓我感覺好些,所以表示他們無價值——什么都不是。
在印度生活幾年后,我漸漸明白,他們不光是為我才示現謙卑。他們是在表達實際體驗。似乎一個人越親近巴巴,就越認識到他的偉大和自己的微渺。阿迪過去常說,他和巴巴一起時,有種偉大感。后來他認識到,這種感覺不是來自他,而是來自巴巴。**滿德里表示自己無價值時,是誠實的表現,因為他們充分認識到巴巴的偉大。**
圣德蘭用器皿中水的比喻。水在常光下顯得很干凈。但如果你舉高對著太陽,就能看見少許雜質。由于滿德里跟巴巴親近,他們看自己時——若他們充分反思自身——與他相比,他們注意到的就是自己的不純。
一次埃瑞奇作了很好的講談,之后我對他說:“埃瑞奇,今天你真的無價值!”他微笑了。
這是真的,無論何時我們通過某人體驗巴巴的愛,是因為巴巴在那人內,而那人不在。人能想到自己最好的——可能的話——莫過于:巴巴的愛通過他體現,不是因為自己,而是不在意自己。這是滿德里有的感覺。他們了解自己的性情,知道只有巴巴能通過他們傳達他的愛。
6、
一次我坐在陵墓內。忽然注意到,這種愛的感覺似乎從心涌出,流向巴巴。很顯然,與我無關。仿佛巴巴進入我的心,從我心中拉出他自己回到墓內。巴巴在認領屬于他的東西。我心中的愛屬于他,不屬于我。我力所能及的,即盡量退一旁,不干擾這股愛流去愛。
后來我對埃瑞奇講了這個,他說:“想象你在一個窄小房間里,有兩個戀人,彼此含情脈脈。如果你走不出房間讓他們獨處,你會如何應對?你會盡可能讓開,至少盡量不去看。即便不得不看,你會盡量縮角落里,讓談情說愛繼續下去,盡量不妨礙。”所以我們力所能及的,是盡量不妨礙巴巴通過我們愛他自己。埃瑞奇接著補充:“ 當然,是我們內里的巴巴在妨礙,亦是我們內里的巴巴在讓開!”
巴巴解釋,他用一根精致的線連接每一個人,從我們的心連到他的心,他不希望那根線斷了。因此當我們繼續走自己的路,做我們想做的事,當我們違背他聽從自己的想法,他就放出線,以免線繃斷。當我們停止抗拒他,服從他,他就收緊我們。所以要愛美赫巴巴,我們能做的就是:至少可以不抗拒他的愛。他始終在召喚我們,在拉我們,我們的思想和注意力卻集中別處,在別的方向,朝向別的興趣。只要我們放下一己私欲,就能體驗他的愛。巴巴告訴我們的,只是防止我們更深陷世界深陷幻相的東西。通過避開淫欲、嗔怒、毒品、其他大師等等,他能把我們拉向他,把我們的心拉向他的心。能從我們身上引出屬于他的東西。他借助痛苦,切除我們的執著。如果我們能接受他給的這些困難,將被拉近他。若認為噩夢是真的,從中醒來不容易!
瑪妮講過陶工在轉盤上做陶壺的比喻:他用一只手捶擊陶壺外部,塑造之。而用另一只看不見的手支撐陶壺內部,以免陶壺垮塌。
類似地,我們正被生活打磨,被生活的勢力塑造。巴巴無形中在我們內心支撐我們;若不是因為他用大愛支撐我們,我們何以抵抗外部打磨?就像陶壺,若沒有內部支撐,我們會垮塌。隨著這個過程,他的雙手最終合攏,不再有我們,惟獨他留存。
7、
這不是指,我們不該關心生活責任。巴巴要我們照顧家庭、事業等等,但為了他,不為我們自己。如阿迪K.伊朗尼常指出的,當我們臣服于巴巴,把生活交給他,他便接受它,然后交回我們照顧之,為他,不為我們自己。
在所有這些繁多的分心、困難和誘惑中,我們怎能體驗巴巴的愛?正由于這繁多的分心和誘惑,我們更能體驗他的愛,他給我們更多愛,以抵消摩耶的引力。
美婼解釋得很美。她表示,巴巴說,一點點努力都意義重大,因為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困難時代,誘惑是如此之大。在所謂的真理年代,人們竭力獲取靈性進步,因為那時容易愛神。在黃金年代,人們一般慈愛且順從。但現在這個卡利年代,誘惑是如此不利,我們做的每件事有更大重要性。
我感覺,正因今天的人很難忠實丈夫或妻子,很難誠實,很難避免淫欲、毒品、其他大師等等,服從巴巴如今有更大重要性,有更大意義。這是一生的機會,許多生的機會。
阿瓦塔已打開愛閘;只要打開心接受,就能接受他的愛。我們若要美赫巴巴的愛,他的臨在,他的伴隨,將體會之。有人說:“可我怎樣才能體驗巴巴的愛?我嘗試念記他,可所有這些干擾、這些困難阻礙著。”**確實,不容易,但只要我們強烈渴望他的臨在與愛,使之成為每日生活的恒常要務和關注中心,我們將體驗他的愛。這是他的承諾:若我們將巴巴從生活一隅——僅方便時在那里愛他念記他——帶出,將他置于生活中心,我們將體驗他。如果生活的每個決定皆取決于我們與他的關系,盡力取悅他超過其它一切,我們將體驗他的愛**。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和待我們友善者做伴。這很自然,不是嗎?當有人關心我們,我們就喜歡在那人身邊。巴巴亦無不同。任何人念記他,他念記,任何人愛他,他愛那人。我們越想伴隨他,服從他,取悅他——他越想和我們一起。很自然,我們想和愛我們者一起,同樣,美赫巴巴想和愛他者一起。如果我們生活的首要關注是體驗他的愛,他的伴隨,我們將體驗他的愛與伴隨。這是他對我們的承諾。
瑪妮講了這個故事:摘自顧麥的日記(顧麥是大阿迪母親)。1920年代初,巴巴保持沉默之前,他和滿德里在奎塔(當時印度北部),居住高荷醫生父母的一座兩層樓房。有內部電話連通底樓和二樓。一次顧麥走過電話旁,聽到鈴響;是巴巴。
她說:“哦巴巴,是您!”
巴巴在樓上說:“你看見我了?”
她說:“沒。”
“可你能聽見我?”
“是的。”
巴巴說:“**記住,只要始終與我保持連接,即使你可能看不見我,你將始終與我溝通;我將始終與你同在**。”
瑪妮讀到此故事時,意識到,這是給今天我們的訊息。我們用肉眼可能看不見巴巴,但只要我們保持連接他,我們將與他同在,并體會他的愛。若心靈“電話”連接其他人,若它忙于和其他人對話,那么自然,就無法“聽到”他,因此我們必須保持心靈開放,始終連接他。
8、
當美赫巴巴說“別擔心,要快樂”,不是指“在世間別擔心,要快樂”。在世間沒有幸福。他是指“在我的愛里別擔心,要快樂”。**埃瑞奇解釋,巴巴說“別擔心,要快樂”時,這是他的極樂、他的喜樂之保證。這是他把他的幸福給我們的過程。**
當巴巴說“我愛你們,要愛我”,這是他把他的愛給我們的過程。如果我們要世界,那么我們將追逐世界。但誰在世界上找到過幸福?這不意味著,我們活在世間時不能快樂,但只有我們建立與他的內在聯系,才能做到快樂。如果我們使巴巴成為生活的首要主題,就能快樂地活在世間。因我們的幸福之源不依賴于世事按我們的愿望發生;它將來自他的愛流在我們內心的不斷增加。
我稱的“世界”是指:使一個人的認同感、自我價值感,依賴于他人的意見,依靠事業上的成功,或擁有幸福的婚姻等等,依靠任何外在事物,對照于在內心依靠美赫巴巴的愛。
美赫巴巴說,他愛我們。我最近在默土海濱時,把一位滿德里的愛轉達給那里的一名巴巴愛者。她很快樂聽到這個。我能看出,在靜思那則訊息時,她的心融化了。這是巴巴通過那名滿德里,對她的愛的外在確證。當然,每當巴巴擁抱某人,說他多么愛那人,愛者的心便淹沒于斯。
聽到這個,自然,一個人心里可能會想:“對于遇見巴巴者,或從滿德里接到愛訊者,那很不錯,可我呢?”美赫巴巴一直告訴我們:“我愛你們,你們是我的。”他常對我們這樣說。他的大愛擁抱是為所有人。他的雙臂始終張開,等著我們走向他。但這需要由我們邁步走向他。
他們過去常說起佛陀,他的開示很熟悉;以前聽過這些話。可當它來自佛陀,就有新意義新生命。美赫巴巴授予的神愛我們的訊息不是新的。他在往昔降臨中,已說過。美赫巴巴來給我們的,是實際體驗這些言語,體驗神愛。
我們皆在他的愛洋內。只要我們能讓心杯打開,體驗他的愛!但是,由于數百萬世的習慣,我們反而追逐影子,忽視他的光。
想想,當您陷入愛河時發生的,或欲望被滿足所實現的,想想任何使你極度快樂的情形。那種幸福經驗,那種愛的洋溢是主觀體驗。那是從內在感受的感覺,盡管某外部事件引發該感覺。
當你愛上某人,你向那人表達感情,而那人回饋你的愛時,你感到喜樂。所發生的是,我們將內在體驗向外投射給世界。當它回來,反射明顯時,我們體驗到那份愛回到我們,就很快樂。我們感到被愛。
不過,只有愛的對象心情好,回應我們愛的感情時,這才發生。我們都知道單戀的痛苦。
我們知道,我們真心喜愛某人而被拒絕的感覺。只要我們在內心直接轉向巴巴,就可以感到愛成為一種即刻體驗。我們可在自己內心深處與至愛直接溝通,而非從他人心中尋求愛的反射。
那樣我們能給予愛,而非通過與世界的關系向外期待愛與幸福。我們所做的,是向外求,而不是由內而發。弗蘭西斯·布拉巴贊說:“沒有比期待更糟糕的了。”最痛苦的莫過于從自身存在之外尋求愛。
美赫巴巴是來讓我們直接體驗他的愛的。我們所體驗對孩子、父母、配偶等等的愛,就像一小滴愛。我們在世間感受的每個愛與幸福體會,皆是一點點愛。美赫巴巴的愛是愛之海洋,其中容納了所有可能的愛滴。若我們打開心,內在轉向他,就可體驗純愛。這不是給未來的東西。新人類在此刻。
9、
(有聽眾問起“感覺巴巴的愛來來去去”,答復如下:)
人們第一次去見巴巴時,每個人都說,他和巴巴處于“蜜月”。當然,這意味著,該體驗很快會過去。那是蜜月的本質。我的看法是,和巴巴的“蜜月”不一定結束。頭腦會說:“哦,它即將結束”,或者有時受他人影響,他們告訴我們:“你無法一直感到巴巴的愛,你必須面對生活……”正因為這點,蜜月似乎結束了。
這不是指,靈魂的這個愛之游戲中沒有起伏。我愿分享一些寶曾說的話,或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寶表示,確實巴巴的愛似乎有時在有時不在。它離開了。似乎很短暫。有時候的情況是,當我們體驗他的愛時,對他的愛的渴望增加了。我們體驗到他的一點點愛,它使我們想要更多他的愛。對他的愛的容量增加了,渴望亦增加了。不再滿足于同樣量的愛,想要更多。看起來好像他的愛走了,可他的愛仍與我們同在。發生的情況是,我們的心杯擴大了,因此對照先前的經驗,它現在似乎空了。
(聽眾又問起“對他的愛的體驗變化不定”,答復如下:)
埃瑞奇曾解釋,愛的本性就像海洋中涌現的波浪。同樣,我們的情緒、欲望與感覺波浪涌現內在,然后衰退消失。有那種混合,那種融化,有段時間我們體驗著他的愛。之后對世界的執著感重新抬頭。所以雖然我們盡最大努力念記他,安住他內,我們仍會分心。各種事發生,各種情形發生,又有一波焦慮和對世界、對貪、淫、嗔的執著感。我們應當知道,一如波浪涌現,它亦會減退,最終愛在那里。你有時融入他的愛,有時處于焦慮狀態的經驗,充分說明了愛的本性。
美婼曾經說,她遺憾沒有和巴巴度過足夠時間。有誰和巴巴度過的時間多于美婼?而她遺憾未和他度過足夠時間。因此你所描述的是,體驗他的愛,處于他的愛里,然而更渴望他,對他仍不滿足。這就是愛的本性。一個人越體驗愛,就越渴望愛,直到最終被吞噬,只有至愛留下。
最后,我愿重復講一遍今晚聚會之初說的巴巴訊息。
“**你們已接受我來給予的東西**。”
作者:杰克C.斯摩
時間地點:1983年,在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聚會上的談話
石灰譯自《喚醒者》雜志 1984年 NO.24
Experiencing Meher Baba's Love
From a talk by Jack C. Small, given at Bethesda, MD, 1983.
- 訊息【作者:美赫巴巴】
- 打破沉默開言之時
- 宇宙訊息
- 高之最高
- 最后宣言
- 七個真實
- 巴巴的希望
- 新生活訊息
- 美赫巴巴的呼召
- 愛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生活極致
- 行動的重要性
- 巴巴的訓示
- 求道者的態度
- 如何為巴巴工作
- 美赫巴巴的最后決定
- 大師就是道
- 真正的禮物
- 最后的警告
- 新的世界文化
- 從虛假中解放
- 生日訊息
- 過去與現在
- 怎樣愛神
- 建立內在聯系
- 阿瓦塔箴言集
- 《美赫巴巴在呼召》
- 都跟我來
- 贏取神愛禮物
- 變得像塵土
- 愛之海洋
- 永遠醒來
- 神圣游戲
- 完全信任我
- 我的宇宙宗教
- 生命的目的
- 專題【作者:美赫巴巴】
- 論修行
- 末那乃希
- 論靈性偽師
- 論心與自我
- 美赫巴巴論靜心
- 論瑜伽之道
- 論至高狀態的三個不同方面
- 喚醒者
- 2007年沉默日訊息
- 美赫巴巴的沉默
- 沉默之打破
- 慈悲
- 心靈的喚醒
- 美赫巴巴與意識
- 即將到來的靈性復興
- 他是自由的
- 體驗美赫巴巴的愛
- 禱文
- 三篇禱文
- 主跟我們一起祈禱
- 惟有您存在
- 《惟有您存在》的創作經過
- 祈禱作為內在途徑
- 五首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