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對愚昧,神們自己也緘口不言 | 阿西莫夫《神們自己》讀后感
## 關于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被全世界的讀者稱為?神一樣的人,被美國政府譽為?國家的資源和大自然的奇跡,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在讀到最近出版的阿西莫夫作品之前,我不知道這些贊譽原因何在。
阿西莫夫的作品曾經在 80 年代在國內掀起過一股熱潮,但是和我同齡的讀者往往只知道他的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作品,也就是《基地》系列 7 本,《機器人》系列 5 本,《帝國》系列 3 本,這些書都是偉大的作品,尤其是基地系列,作品中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一個個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節奏緊迫懸念動人,波瀾壯闊扣人心弦,我現在還記得在 08 年讀《基地》系列書籍時,每每合上書忍著,舍不得就此讀完的那種感受。但是掩卷遐思,除了?心靈史學?這個非常了不起的創意之外,《基地》系列作品更像是披著科幻外衣的歷史小說和偵探懸疑小說的結合體,并沒有太多「硬科幻」的成分。阿西莫夫自己也說過,這一系列書籍是受到《羅馬帝國的衰亡》啟發而作。至于《帝國》系列,是作者早期作品,我讀了《蒼穹微石》之后,剩下兩本《星空暗流》和《繁星若塵》一直放著沒有看。至于機器人系列,雖然都買了,但也暫時不想讀。科幻領域的經典小說,地位往往尷尬,比如儒勒凡爾納,他的作品在現在讀來已經失去了科幻小說的意義,只能作為普通小說來讀,意趣大減。《機器人》系列對我來說,和《海底兩萬里》的感覺應該也差不太多。
后來,我看的科幻小說越來越多,至少有兩個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要追上阿西莫夫,這兩個作家分別是阿瑟 ? 克拉克和劉慈欣。
但是,隨著最新阿西莫夫一系列書籍的出版,我重新認識了阿西莫夫,我終于知道,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甚至在科學界和科學史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說一個很小的佐證,最近出版的一個科幻小說合集《微宇宙的上帝》中收錄了一篇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黃昏》,這篇小說被美國科幻作家協會選作?有史以來?最佳的短篇科幻小說,讀完《黃昏》之后,我覺得正是這篇小文章激發了《三體》寫作的靈感。正如卡爾. 薩根所說,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于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我覺得,阿西莫夫在激發整個人類的想象力這件事情上的貢獻無人能力。
## 神們自己
最近新買的一個系列書籍是阿西莫夫所寫的科普書籍,《新疆域》《新疆域續》《宇宙秘密》《終極抉擇》,以及阿西莫夫自傳《人生舞臺》。
另外一系列書籍是新出版的兩本小說《永恒的終結》《神們自己》。
《永恒的終結》《神們自己》都是硬科幻,對讀者自身的科學素養要求頗高,或者說,科學素養越高的人,從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也就越多。《永恒的終結》一書講的時間,而《神們自己》講的是空間,而且是基于平行宇宙展開。我知道小說的樂趣在于自己閱讀,我堅決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劇透。只說一點感想。
《神們自己》一書封底的情節介紹如下,22 世紀,地球可以和平行宇宙進行物質交換,從此擁有了源源不絕的能源。但是,只有幾個人才知道危險的真相:地球上的一個無人信任的科學家、能源漸漸枯竭的星球上的一個外星人。只有他們知道,人類即將為看似源源不絕的免費能源付出巨大的代價,太陽即將毀滅,可是無人傾聽。真相,永遠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里。面對愚昧,神們自己也緘口不言 ……
阿西莫夫借書中人物之口寫道,有人認為,公眾希望環境得以保護,人類的存續得以實現,還認為那些為了這類崇高目標而奮斗的理想主義者會得到公眾的愛戴,這種想法都是錯的。實際上,公眾所期望的只有一件事,他們自己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
## 科技?信息科技?
前幾天知乎上面的一個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相比 1970 年以前,1970 年后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減緩了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38238)
引用文章中的一段話:
> 當 IT 進步的風頭太勁,結果就變成今天人們在提到「科技」二字時,首先想到的便是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大公司,這無形中卻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好像整個人類的科技進步都在加速,但它背后掩蓋的事實卻是從 1970 年代至今,人類在能源、交通、太空、材料、農業和醫藥等許多行業,其實都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
對新浪的這篇文章感到很迷惑,求解釋 & 辟謠!

我做出了我自己的回答,當然我沒有那么高的認識,我主要摘錄了彼得泰爾的《Zero to One》:
> 很多人都在吐槽樓主的無知,但是從實際的角度講,我覺得?人類除了信息技術以外其他領域技術停滯不前?這個命題為真。有的時候我常常在想,假如人類科技的發展能夠用即時戰略游戲的比喻,那么我們人類是不是攀錯了科技樹?
下面整段摘錄彼得泰爾的《Zero to One》:
> 我們思考未來的時候,我們希望的是一個發展的未來。這個發展將會采取如下兩種方式之一:橫向發展或者縱向發展。橫向發展「廣度發展」,是指?復制?工作,即從 1 到 N。我們很容易去預測橫向的發展,因為我們知道它是怎樣的。縱向發展「深度發展」,意味著做新東西,即從 0 到 1。縱向發展很難去想象,因為它需要人去做那些從未被人做過的事情。如果你有一臺打字機去造一百臺,你就是在做橫向發展。如果你有一臺打字機,去造一臺文字處理器,那就是在做縱向發展。
>
> 在宏觀層面上,如果用一個詞來表示橫向發展,那就是全球化:把一些在某處發展的很好的東西帶到世界各地。中國就是全球化的典型模式;它的二十年發展計劃就是想要成為當今的美國。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他們的?復制?工作:19 世紀的鐵路,20 世紀的空調,甚至是整個城市。他們可能跳過了發展中得一些步驟:例如跳過有線通信,直奔無線通信領域「譯注:這里是想說,有線通信領域中國曾經沒有巨頭,但無線領域有華為」。但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在抄襲。
>
> 技術,是代表從 0 到 1 過程的一個詞。最近幾十年在信息領域的快速發展,使得硅谷成為了技術的中心。但是要注意,不要把技術這個詞限制在描述計算機領域。我們應該把?技術,理解成一種更好的更新的做事的方式。
>
> 因為全球化和技術是不同的發展模式,是有可能在同一時間,同時具備兩項,或者單項,或者同時不具備。例如,從 1815 年到 1914 年就是技術和全球化一起快速發展的時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 1971 年基辛格去往中國的破冰之旅期間,是技術的快速發展時期,并沒有太多的全球化。自從 1971 年,我們開始經歷快速的全球化和有限的技術革新,并且這些技術更新大部分局限在信息科學領域。
>
> 這個全球化的世紀讓我們更容易地去設想未來的幾十年會帶來更多的整合和相似性。甚至我們日常的語言都暗示我們其實更信任一種技術上的終結:這個世界被劃分成了發展中國家 Developing 和發達國家 Developed,那些發達國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發展中國家只需要去追上就好。
>
> 但我不認為這是對的。還記得我開篇的那個問題嗎?「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我的答案是:大部分的人認為未來的趨勢是全球化,而我認為其實是技術的作用更大。沒有技術的發展,假如中國在未來的二十年里加倍它的能源生產,那么它也將會加倍它的空氣污染。如果印度的上億人口想過上現在美國人的生活的話,僅僅依靠當前的技術水平,那將會給環境帶來災難性的破壞。依靠舊的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創造財富將會帶來毀壞而不是富裕。在一個資源缺乏的世界里,只有全球化沒有新技術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
> 從歷史上來看,新技術,從來都不是自動產生的。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穩固的,零和的世界里,這里的?成功?是指從別處的掠奪。他們創造的新資源非常有限,并且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很難制造足夠多的資源來幫助人們度過艱難的一生。之后經過一萬年的發展,我們有了原始農業,之后中世紀風車,再到 16 世紀的星盤。從 1760 年代的蒸汽機開始,現代社會經歷了不間斷的技術發展直到 1970 年代。結果就是,我們現如今生活在一個我們所有先人都難以想象的富足的社會里。
>
> 我們的父輩祖輩們,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幻想著:每周四天工作日,能源廉價到不需要計費,甚至可以去月球度假。但這并沒有發生。智能手機讓我們與我們的周圍環境發生了偏離,也讓我們與一個事實發生了偏離,那就是我們的環境特別的陳舊:自從中世紀以來,只有電腦和通信技術得到的劇烈的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父輩祖輩們錯誤的幻想了一個更好的世界,他們只是錯在期待某些事情會自動發生。今天,我們的挑戰是同時去幻想和創造新技術,來使 21 世紀比 20 世紀更加和平與繁榮。
## 更多的可能?
信息科學技術,有可能在所有科學技術領域中,在提升人類?安逸舒適?程度上最為有效的科學技術,想一想,從前獲取信息需要去圖書館翻閱大部頭書籍,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從前購物需要去商場百貨店,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從前溝通有可能「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幾乎所有的事情,現在舉手之勞,軟件和應用程序可以幫助人類完成一切,甚至在不遠的將來,腦波技術和 VR 技術成熟之后,手指也不需要動了;深度學習和動態語言技術成熟之后,軟件都不需要人類自己寫了,那個時候真是安逸舒適?的終極狀態「這個從技術上來講還未必真的很難,至少 APM 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一部分了,有興趣的可以關注?[OneAPM](http://www.oneapm.com/)?的后續發展」。這一切的一切,能夠被改變嗎?沒有任何可能。我們人類大多數的精英,大多數的金錢和資源都在這里,而且新的還在源源不斷的涌入,這一切已經不會改變。
我覺得,歷史不是只有一種可能,人類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科技樹。有可能另外一個歷史中,地球上的人沒有這么發達的計算機科學,但是他們已經能夠定居月球,定居火星,飛出太陽系,他們可能已經更多的洞悉了我們這個宇宙的奧秘。最終他們可能會建立屬于人類的銀河帝國。
但是我們,還能夠擁有飛躍太空的能力嗎?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文明進程不一定永遠是前進,也有可能會后退,比如現在的阿根廷、俄羅斯、南非,人類的文明也不一定永遠是前進,比如歐洲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界和中國宋代的滅亡。我們永遠無法確保我們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有些時候,面對愚昧,神們自己也緘口不言。
我強烈建議,《永恒的終結》《神們自己》這兩本書都要看,看完你會懂。

[](http://news.oneapm.com/author/hexiaoyang/)
- 前言
- Salesforce 的成功學,如何學以致用?
- APM 世界大戰再升級,Google 和 360 加入戰團
- 面對愚昧,神們自己也緘口不言 | 阿西莫夫《神們自己》讀后感
- Founder 與作家 |《西域幻沙錄》讀后感
- 我所理解的溝通 | 《重來 2:更為簡單高效的遠程工作方式》讀后感
- 如何進入主流市場 |《跨越鴻溝》讀后感
- 我所理解的遠程 | 2015 年創業團隊贏得競爭的利器
- 于無聲處聽驚雷 | Zero to One 讀后感
- 2015 年第一碗暖人的雞湯 | 來自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 如何從世界的不確定性中獲益 | 上篇
- 如何從世界的不確定性中獲益 | 中篇
- 手把手教你開始在 SaaS 領域創業 | YC 創業課第十二講觀后感
- 手把手教你掌握 SaaS 領域的銷售 |《Zero to One》第 11 章解讀
- 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人才變革
-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 |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讀后感 | 上
- 創業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創業維艱》前兩章讀書筆記
- 恐懼只是你的選擇 |《創業維艱》第三四七章讀書筆記
- 首次創業者如何面對資源的稀缺?
- 看別人家的 CEO 如何帶領 Intel 走出死亡之谷
- Oracle 為什么必須收購 Salesforce?
- Slack 成立一年估值 30 億美元,是泡沫還是實力?
- 4 年估值 20 億美金的 DOMO,誓言超越大數據
- 風起于青萍之末:企業級服務市場一周融資案例解讀
- 巨變時代我們如何管理企業 |《High Output Management》讀后感
- 奇點鄰近:中國企業級服務領域存在千億美金市值的機會
- 從匈牙利難民到市值五千億美金公司 CEO | 安迪 ? 格魯夫如何完成「逆轉」
- 從惠普的衰落看科技企業管理之難 | 《勇敢抉擇》讀后感
- 彼得 ? 蒂爾和埃隆 ? 馬斯克的首次交鋒 |《支付戰爭》讀書筆記
- 站在最好的時代重新想象一切
- 從 eBay 和 Paypal 的分拆來談談私募基金及 LBO | 《說謊者的撲克牌》讀后感
- 關于在有生之年到達并開發 Kepler-452b 行星的商業計劃書
- 關于《三體》、黑暗森林、費米悖論和我們所不知道的一切
- 《朝聞道》:斯蒂芬 ? 霍金提出的終極問題 | 上
- 《黑洞戰爭》讀后感下篇:我們的世界是一副全息圖
- 一個創業者怎么看待讀書和寫作
- The Road Not Taken
- StartUp 的本質是什么
- 做管理不要太相信直覺
- 創業當如葉良辰
- 這些書可以讓你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 中國 SaaS 創業者,你需要種更多的土豆
- 沒有人許諾給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
- 漫談中國 SaaS Part 2:從圓桌理論到降維打擊
- 漫談中國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體星是什么體驗?
- 經緯科幻迷俱樂部推薦的十本科幻小說
- 漫談中國 SaaS Part 5:中國企業服務的三個挑戰與三條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