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合規國際互聯網加速 OSASE為企業客戶提供高速穩定SD-WAN國際加速解決方案。 廣告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d1eb500f9.jpg) # 關于在有生之年到達并開發 Kepler-452b 行星的商業計劃書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de80ff.png) 昨天晚上的微信朋友圈,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都被 NASA 和開普勒 - 452b 刷了屏,然后果殼網又站出來給出了一個 “不過如此,并沒有用” 的結論,在看大家發朋友圈的過程中,我一方面為身邊有這么多人在奔波于生計之余依然關心我們整個人類前景而感到喜悅,另外一方面對眾多朋友表現出來的對于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方面的知識欠缺感到擔心。我看很多朋友說到達開普勒 - 452b 需要 5 億年,我只能說,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那么我們人類的科學和教育水平就真的堪憂,我們可能 5 億年后也未必能夠到達,甚至 5 億年后我們未必會選擇出發。 今天之所以要用這樣一個聳人聽聞的題目,并不只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是在我心中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是在你我有生之年就可以實現的事情。開發 Kepler-452b 行星,這件事情并不是癡人說夢,而其中需要用到的技術,其實并不神秘,而且有很多關鍵技術我們已經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這里的我們指的是整個人類群體)。 用一句話來簡單敘說我的計劃那就是,根據狹義相對論,1400 光年的距離,如果我們駕駛飛船以略低于光速的速度抵達,雖然從留在地球上的人的角度看,我經過的時間要超過 1400 年,但是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經過的時間是遠遠少于 1400 年的,可能只需要 14 年,甚至是 1.4 年。做到這一點,不需要違背現有的物理學規律,甚至,基本上不需要物理科學理論上大的突破,不需要弦輪膜理論 11 維度空間等玄之又玄的東西,只需要把現有物理科學工程化就可以做到,也就是說,這件事情可以作為一個公司的商業計劃。 ## 市場現狀和用戶需求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12e96.png) 迄今為止,所有的人類都出生和死亡在這個半徑為 6371 km 的行星上。 現在,在這個被我們稱作地球的行星上,生活著大約 10 億只綿羊,10 億只豬,10 多億只牛,超過 250 億只雞,以及 70 億人類。地球上沒有任何可以和人類抗衡的生物,幾千年來,人類砍伐森林、抽干沼澤、水漫平原、再鋪上總長數萬公里的鐵路,并且興建城市。整個地球被塑造成越來越適合人類需求的樣子,但其他物種的棲息遭到破壞,大量物種迅速滅絕,地球曾經是一篇藍天綠地,但現在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包圍的商場。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污染猖獗,使得地球對于人類自己也越來越不適宜居住,人類試圖用自己的力量來對抗自然,然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無法預期的副作用。 從現在的趨勢來看,人類有機文明面臨選擇。由于攀登物理學科技樹需要耗費的金錢越來越多,建造一個大型粒子對撞機需要的預算動輒十億美元,所以很多人嘗試攀登其他的科技樹,比如生物工程、仿生工程、無機生命技術。其中發展最快的技術要數無機生命技術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就是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科學在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 + 的概念出現。 現在,計算機科學方面的一個科技節點已經解鎖,這個科技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這個領域涌現出很多代表性公司,比如美國的 Oculus VR 等,中國的暴風等公司也在進行相應技術的研發,我擔心,這個技術引發的最壞的后果就是人類整體生活在計算機構建的虛擬世界中,而地球則改為無機生命統治的世界。從某些意義上來講,這和瑪雅人把宗教、整容術和迷幻劑三個科技發展到頂峰的愚蠢行為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們的世界正在很糟糕的向這個結果滑去,并且沒有什么力量試圖阻止這樣的結果。 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想要離開地球,向外太空遷移,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并沒有走的太遠,有些東西制約了我們邁向太空的腳步,現在的人類最遠只到達過 384400 km (1.281 光秒) 外的月球上,而且只有 1969 年至 1972 年間的 12 人而已,從此再無人類登上任何地外星體。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旅行者一號,經過近 38 年的航行終于來到太陽系邊緣附近,距地球約 0.002 光年。現在速度最快的人造宏觀物體還是旅行者一號,速度大約為 62136 km/h (0.0057% 光速),以這樣的速度,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距離 4.24 光年)需要超過 70000 年,到達銀河系中心需要近 5 億年,到離銀河系最近的仙女座星系需要 450 億年。 更為致命的是,我們現在用于太空探索的人才和金錢并沒有變多,而是變得更少。從一篇名為《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文章中看到,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共有 2000 億美元,這些錢將用于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海外援助、國防、環保、科技、農業以及其他多項國內外的工程。預算中的 1.6% 將用于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于阿波羅以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平均每個年收入 10,000 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 30 美元給太空,剩下的 9,970 美元則可用于一般生活開支、休閑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 我們探索宇宙的腳步正在變得越來越慢,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每個人類個體都依然會在某些時候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人的肉眼理論上可以看到幾千顆恒星,但不幸的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恒星隨著霧霾的增加而越來越少,作為整個人類群體,幾十年以來,我們沒有太大的作為。今天,各種迷信、反智、反科學仍然四處橫行;科普得不到重視,沒有被當做一個獨立學科進行研究;教育幾乎人見人欺,經費往往誰都能挖走一塊;NASA 已經做得夠好了,但經費占政府總支出的比例已連續二十年下降,現在只有登月那幾年的八分之一左右;人類的整體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和政治結構似乎更有利于低效的內耗而非科技發展,人類把大把大把的精力和金錢投資在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以及如何獲取更多的金錢上,這點尤其以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為甚。但是,近年來泛濫的金融衍生品并不能給人類帶來任何福音,我覺得,當初如果本拉登沒有選擇把世貿中心的那些金融家干掉,而是選擇干掉人類最精英的物理學家,那么說不定他毀滅人類的理想已經實現了。 失去了這些物理學家,我們的科技水平會倒退很多,我們不再會去想探索宇宙,失去了那些想要探索宇宙的人們,我們終將會被圈養在這個地球上,并且死在這里。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33266.png) ## 目標 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晚間消息,美國宇航局發布消息稱,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迄今「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一顆圍繞恒星 Kepler 452 運行的行星,并且其距離適中,因而允許其地表存在液態水。加州 “搜尋地外智慧生命” (SETI) 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道格拉斯 · 卡德維爾 (Douglas Caldwell) 表示: > 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顆圍繞一個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且位于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 這顆系外行星編號 Kepler 452b,其直徑約為地球的 1.6 倍,與恒星之間的距離與日 - 地距離相近。恒星 Kepler 452 距離地球大約 430 秒差距 (約合 1400 光年),位于天鵝座。其本身亮度稍高于太陽,而相比之下,美國宇航局在去年以及今年 1 月份公布的另外幾顆當時宣稱與地球最為相似的系外行星則都是圍繞質量更小,溫度更低也更加黯淡的紅矮星運行。因此,圍繞恒星 Kepler 452 運行的這顆行星顯然相比前者更加接近 “另一個地球”。 我個人看完這個新聞之后,我覺得有一些重點數據是要簡單加以說明的。 Kepler 452b 距離地球 1400 光年。處于宜居帶,也就是說其表面可以有液態水形成。宜居帶的概念可以參考下面這幅圖。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5d581.png) Kepler 452b 的恒星是 Kepler -452,比太陽大 10%,亮 20%,而且年齡更老一些。它到這顆恒星的距離,只比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大 5%。Kepler 452b 所接受到的來自恒星的能量也與地球很相似,Kepler -452 和太陽一樣都是一顆 G 型恒星,發出黃色光,由于恒星的顏色和光度本質上代表了恒星的溫度以及年齡,因此,Kepler 452b 是我們找到的第一顆位于 G 型恒星宜居帶的類地行星。關于 G 型恒星以及主星序的概念可以進一步參考下面幾幅圖: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7712c.png)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99937.png)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b1c36.png) 用最簡單的話來描述,就是 Kepler 452 和太陽是一顆幾乎一樣的恒星,Kepler 452b 是一顆和地球幾乎一樣的行星,Kepler 452b 到 Kepler 452 的距離和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也幾乎一樣。況且,Kepler 452b 已經在宜居帶待了 60 億年, 甚至比地球還久,這意味著如果大氣等條件也具備的話,它有足夠的時間孕育生命。 今天早晨,我看到周鴻祎在微博上說了一段話,非常值得玩味: > 窮整個地球之財力,聚所有人類之精英,花三十年制造發射一艘曲率飛船,裝上各種基因分子,朝著那顆地球出發,十萬年后到底目的地,所有的基因倒入大海,開始新一輪的進化。十億年后,人類再次出現,幾千年后,互聯網再次被發明,有一天 nasa 發表聲明在 1400 光年之外的銀河系發現一顆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當天晚上無數人發微信微博朋友圈表示感慨,沒有人記得這是幾十億年前的故鄉家園,只有每個生物體內的基因時不時引導每個生物仰望星空,看著陌生而清冷的星光觸動基因記憶深處的回憶。 ## 關于恒星際旅行的可行性報告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ca640.png) 關鍵點一:光速是絕對的,而時空是相對的 親愛的朋友們,假如你身邊有一個物理學家朋友,你問他如何制造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他一定會皺起眉頭,說不定還會向你說起外祖父悖論,是的,物理學禁止任何靜質量不為零的物體超越光速,因而,沒有任何技術能夠讓你回到過去你殺害你的外祖父,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要更快的到達未來,用更加準確的話來說,讓你的時間比別人更慢(時間膨脹),那么在物理學家眼里,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對他們來說,更快的到達未來,實在是太簡單了,有多種多樣的方法提供給你。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諾蘭導演的電影《星際穿越》,Cooper 帶領團隊去了一趟位于黑洞卡岡圖雅附近的巨浪星(黑洞本身不可見,圖中明亮的部分是黑洞的吸積盤),Cooper 他們本來只打算在巨浪星上花費 20 分鐘,結果卻耽誤了 3 個多小時,等他們回到空間站,空間站上的黑人宇航員已經孤獨讀過了 23 年之久。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ee7f39.png)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08e69.png) 也就是說,Cooper 從空間站出發到巨浪星,他們經過了三個小時的時間,黑人宇航員叔叔呆在空間站度過了 23 年的時間,然后他們又見面了。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2f898.png) 很多人把這部電影當成毫無科學依據的大片去看,殊不知這部影片背后有一位非常偉大的物理學家基普. S. 索恩,索恩是加州理工大學費曼物理學教授,《黑洞與時間彎曲》的作者,為了這部電影還專門寫了一本科學著作《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按照索恩書中的一些提示,我們大概解讀一下為什么 1 小時等于 7 年。 根據廣義相對論,黑洞周圍時間膨脹的公式為: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510c3.png) 上面公司只計算了廣義相對論的效應,也就是引力對時間的改變。考慮空間站相對于巨浪星的運動,公式變為下面的公式: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5ba50.png) 也就是說,巨浪星附近因為黑洞引起的巨大引力,以及巨浪星自身超快的運動速度,都導致了時間的膨脹效應,而且膨脹的倍數可以分別可以通過公式計算出來。所以,基普給出的解答是,巨浪星是在黑洞卡岡圖雅的 1.5 倍是瓦西半徑處,這個時候依然可以有穩定的軌道,而且依然在洛希極限之外,不會被黑洞的潮汐力撕碎。 如果我們想要抵達 1400 光年外的 Kepler 452b,在不考慮蟲洞這種理論上存在但是誰也沒有見過的東西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不需要花費 1400 年之久,其原因和上面所說的原因是一樣的。我們可能無法借助和操縱引力讓時間膨脹,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獲得理論上來說可以獲得的速度來讓時間變慢。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69f41.png) 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即使是在物理學上這句話也是對的,對于一個跑步的人和一個在路邊休息的人來說,跑步的人的時間流逝的更慢一點。如果你開車在高速公路上以 150 公里的速度行駛,那么你經歷的時間流膨脹和空間收縮大約是一百萬億分之一,是的,這個太小了,你明顯感覺不出來。我相信很多富二代飆車都是為了想要感覺時間流的膨脹,他們想要比別人活的更長一點,但是很不幸,持有這種想法的人通常導致他自己比別人活的短。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把速度加速到光速的 87%,那么時間膨脹效應和空間收縮效應就明顯的是可以感覺到的了,這個時候的時間流比靜止的時間流大概慢兩倍左右。1400 年的時間在我們這里只需要 700 年就可以讀過。隨著我們進一步的獲得速度,那么時間流膨脹效果會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們到達 Kepler 452b 的條件并不是像很多朋友想的那樣到達了光速還需要花費 1400 年,我們只需要接近光速,比如 99.99% 的光速,然后我們就可以以我們能夠接受的時間, 也就是 20 年抵達 Kepler 452b;如果我們達到 99.9999% 的光速,我們可以用兩年到達;如果我們達到 99.999999% 的光速,我們可以用兩個月到達;當然,物質加速越是接近光速,需要的能量越多,而且會有更多的能量用來增加物質的靜質量而不是速度上,但是這畢竟是一條路,這畢竟是把這輩子不可能到變成了這輩子可能能到,而且并不違背科學定律。 大家可以自己代入洛倫茲變換的公式來自行計算: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87d27.png) 關鍵點二:加速回歸定律 從我們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來看,人類整體創造技術的節奏正在加速,技術的力量正在以指數級別的速度在增長。如果我們去看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我們會發現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科技很多比當時人類想象的科技還要先進,這點尤其表現在計算機技術方面。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a9b20.png) 在 2050 年前后,人類的科技將到達巔峰,接近奇點,這在我們每個人有生之年都是可以看到的事情,其中有幾項已經誕生并在快速完善的科技對于我們到達 Kepler 452b 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注意,我這里并不需要像小說《三體》中所寫的那樣制造時空曲率發動機,制造時空曲率發動機需要理論物理領域重大突破,而我下面所寫的技術只是需要很多錢。 第一是冬眠技術,冬眠技術和我們的動力技術之間是互為補充的關系,我們能夠達到的速度越高,我們對于冬眠技術的要求越低;如果我們不能達到更高的速度,我們就必須要求更高的冬眠技術。有兩個方向,分別是傳統冬眠技術和冷凍技術,傳統冬眠是類似熊一樣的冬眠,體溫保持在 10 攝氏度左右,人體新陳代謝減緩,已有技術能促使人的冬眠。冷凍技術就是急速冷凍人體,已經在動物身上有了成功的嘗試,不過技術上仍有難度。難點主要在冷凍與解凍過程中細胞和組織器官的破壞,但是原理上已經是行得通。現在已有商業公司提供冷凍服務,但他們目前暫不能提供解凍服務。但是其實這點來說問題不大,我們可以先凍起來,然后把冷凍的人扔在飛船上,然后等科技進一步發達之后再行從地球獲得解凍技術。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我們人類已經掌握了恒星際生存的大殺器—安塞波技術(注意,是已經掌握)。 第二是納米技術,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也稱毫微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 1 納米至 100 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的一種技術。1981 年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后,誕生了一門以 0.1 到 100 納米長度為研究分子世界,它的最終目標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來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因此,納米技術其實就是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射程物質的技術。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我們需要納米技術制造更輕的飛船材料以及能夠代替人類工作的機器人。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c32fe.png) 第三是常溫核聚變發動機以及反物質發動機。常溫核聚變技術目前已經有很多商業公司在進行研究,YC 甚至投資了一家初創期的常溫核聚變技術公司,相信很快可以投入到商業使用,但是常溫核聚變發動機不足以將飛船加速到接近光速,因此核心技術依然是反物質發動機。 1928 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了存在反物質的假說,認為存在和構成普通物質的基本粒子質量相等但電荷相反的基本粒子,并有由這樣的基本粒子構成的反物質。僅僅 4 年后,這個假說就得到驗證,加州理工的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即電荷為正的電子的存在,反物質和物質如果相遇,將會湮滅,正反物質的質量將全部轉化為能量,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 E=mc2 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就目前所知道的所有物理反應而言,這是效率最高的燃料。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每公斤星際飛船發動機燃料的效果,很理想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 1×107 焦耳的能量,核裂變產生 8×1013 焦耳,核聚變產生 3×1014 焦耳,而反物質的湮滅能產生 9×1016 焦耳,是氫氧化學反應的 1 百億倍,太陽核心熱核反應的 300 倍。這種飛船的比沖量將是最高的,而推重比也是最高的,一片阿司匹林那么大的反物質同物質湮滅產生的能量足以讓一艘飛船巡弋數百光年。此外,反物質發動機的一個好處是反物質的湮滅可以自發產生,不需要象核發動機中的核反應那樣需要許多條件,所以就不需要很大的反應堆,可以減輕飛船重量。不過,若想把理想變為現實,還有許多困難要克服。首先是制造它太消耗能量了,因為我們目前還沒有其他制造反物質的辦法,所以只能把湮滅過程反過來,使用粒子加速器,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從能量中制造出反物質(以基本粒子的形態產生)。由于這個原因,現在全球每年才能制造出 1 百億分之一克的反物質,這點反物質還不夠加熱一杯咖啡。雖然如此,制造更多的反物質,畢竟是一個量變的問題,不是質變的問題。因此,這個問題主要是一個錢的問題。 ## 我們手握的核心技術 — 安塞波 (Ansible)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7fe0a15.png) 我第一次聽說安塞波技術是在《安德的游戲》這一篇小說中,當時人類的英雄安德通過安塞波超距通訊指揮數千光年外的人族遠征艦隊,分分鐘把蟲族老家給滅了,如果把當時小說中寫到的幾種技術中和現在人類掌握的技術進行比較,我們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已經遠勝,飛船動力技術稍有不足,但是最讓我感到神奇的安塞波技術,全書整個情節布局圍繞的整個人類賴以打敗蟲族的安塞波技術,我們現在的人類全掌握了。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技術經常被商業人士評價為:并沒有什么用,在中國國內則淪為股民超過概念的工具,OMG! 安塞波技術的核心就是實時量子超距通訊,即使相隔幾千光年,我們依然可以實時通訊。這點在地球上看來確實沒什么用,在周長僅為四萬公里的地球上,電磁波通信技術已經完全夠用了,但是如果我們飛到了 Kepler-452b,我們如果依然用電磁波通信的話,信息的每次來回都需要 2800 年。安塞波技術看來是如此的不可思議,畢竟,相對論禁止超距作用,畢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跑得比光還要快,但是,神奇的量子力學讓這一切變成可能,而我們人類早就實現了安塞波技術這一點,尤其讓我感覺到神奇。 ![](https://box.kancloud.cn/2015-10-29_5631c5800dc35.png) 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三體人制造的智子,智子隨時可以微觀展開成一張包圍地球的大網,也可以變成一個不大不小的球體和人類溝通,后來,智子一直以一個日本女人的形象出現。在三體文明另外一邊,還有一個對應的智子,三體星(三體飛船) 上的智子和地球這邊的智子構成了一個量子糾纏態,這樣,如果地球這邊的智子看到或者感知到什么,那邊的智子也會看到相同的東西,這樣,瞬間的量子通信就完成了。 當然本文短短的篇幅,我們無法解釋量子通訊的眾多根本原理,只是簡單的加以說明。首先要說的第一個概念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可以用 “薛定諤的貓” 來幫助理解:當把一只貓放到一個放有毒物的盒子中,然后將盒子蓋上,過了一會問這個貓現在是死了,還是活著呢?量子物理學的答案是:它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有人會說,打開盒子看一下不就知道了,是的,打開盒子貓是死是活確實就會知道,但是按量子物理的解釋:這種死或者活著的狀態是人為觀察的結果,也就是人的宏觀干擾使得貓變成了死的或者活的了,并不是盒子蓋著時的真實狀態,同樣,微觀粒子在不被 “干擾” 之前就一直處于 “死” 和“活”兩種概率狀態的疊加,也可以說是它既是 “0” 也是“1”。由于人們對糾纏態粒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一直有所懷疑,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驗證這種神奇特性是否真實。 1982 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 · 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現象確實存在,這一結論對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產生了重大的沖擊。 從笛卡兒、伽利略、牛頓以來,西方科學界主流思想認為,宇宙的組成部份相互獨立,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受到時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 量子糾纏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幽靈——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證實了任何兩種物質之間,不管距離多遠,都有可能相互影響,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在量子糾纏理論的基礎上,1993 年,美國科學家 C.H.Bennett 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態攜帶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實現保密通信過程。量子通信概念的提出,使愛因斯坦的“幽靈(Spooky)” ——量子糾纏效益開始真正發揮其真正的威力。1993 年,在貝內特提出量子通信概念以后,6 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基于量子糾纏理論,提出了利用經典與量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量子隱形傳送的方案,即將某個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把另一個粒子制備到該量子態上,而原來的粒子仍留在原處,這就是量子通信最初的基本方案。在貝內特的方案中,由于有經典通信的部分,因此,這種實現方法的量子通信依然有時間上的延遲,然而,隨著技術本身的進步,我們離徹底掌握超距通信技術的那一天并不遙遠。 ## 商業計劃 我們可以確定未來的技術進步,但是我們無法確定那一項技術會率先取得突破,在我們需要的關鍵技術中,動力技術,也就是常溫核聚變技術以及反物質發動機是關鍵之一,超距通信技術是核心之二,而冬眠技術則是核心之三,根據這三者技術進步速度的不同,我們制定了兩個不同的計劃。當然,我們對動力技術的進步肯定必須有一些基本上的要求。 Plan A 假設動力技術率先取得突破,我們可以將飛船加速至光速的 99.99%,這樣我們到達 Kepler 452b 的時間大概需要 20 年,這樣我們無須人體冷凍技術,只需要常規人體冬眠技術就可以到達。在這個方案中,對于量子通信技術的進步要求也不是很高,只需要實現量子超距通信即可,并不需要量子計算技術的進步。在這一方案中,我們依然需要宇航員,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常規的方案。 Plan B 如果我們最終未能掌握反物質發動機技術,我們手頭可用的動力技術只有常溫核聚變,那么恐怕我們無法將飛船加速到接近光速,最好的可能性也恐怕只是光速的 20% 左右,那么我們必須依然另外一種技術,就是量子計算機技術。如果我們不但掌握了量子通信,并且研制出了量子計算機,我們就可以把飛船本身當做一個實時更新的軟硬件一體化的機器人來對待。 量子計算機加上量子通信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飛船不是一升空就再也無法更新技術的單機狀態,而更加類似于互聯網時代的云 + 端。我們任何在地球上研發的新技術,可以源源不斷的更新到飛船上。這樣,我們最終到達的時間也并不會拖太久。 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我只知道未來技術會越來越先進,曾經在《星球大戰》電影中出現了通過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傳輸人類的技術,從原理上來說也并非不可實現,只要我們到達了 Kepler 452b,只要我們到達的飛船上有一臺量子計算機,我們就可以再制造并傳出過去無數臺量子計算機,而這些彼端的計算機群體可以把整個人類群體瞬間移民過去,到那個時候,我們向每一個想要移民的人類個體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這是不是一個良好的商業計劃?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