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創業維艱》前兩章讀書筆記
于我而言,保持每周三本書的閱讀速度一點不難,但是每周寫三篇讀書筆記的挑戰確實很大,因為有的書比較容易寫,有的書就很難寫。容易寫的書,比如格拉德維爾寫的《異類》《逆轉》《引爆點》這樣的書籍,一本書講述一個觀點,包括幾個分論點和大量的論據,總結下來,一頁 PPT 可以涵蓋。有的書稍微難一點,比如剛寫完的《聯盟》,雖然內容稍多,然而全書依然有脈絡可循,十頁 PPT 就可以全部覆蓋,然而,有的書,全篇知識密度非常大,每一點都可以引申開來做一個詳細論述,這種書要寫讀書筆記,簡直是太難了。《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中文名《創業維艱》就是這樣一本書。對于這樣的書,我無法概括,但是我可以做一些解釋和說明,來幫助大家理解這樣一本書。

我個人對這本書感觸頗深,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 Ben Horowitz 創業的領域是我非常熟悉的企業級基礎軟件和云計算領域。事實上,我覺得,在這些領域的創業者來閱讀本書的收獲會遠遠大于其他領域的創業者。在這些領域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和 CEO 從第一天起,就要面對方向、產品、技術、市場、銷售等領域的全面挑戰,這和面向消費者領域的創業全然不同,我個人覺得,2B 方向的創業成功率會更高一些,因為創業者成長為成熟的 CEO 的時間會更短。
在我開始創業的那段時間里,因為找不到方向,我常常閱讀創業方面的書籍雜志,比如《創業家》《創業邦》等,我也經常去車庫和 3W 參加創業者的聚會,也常參加各種比賽乃至選秀活動,在那段時間里,我不但沒有從上述活動中找到歸屬感,反而覺得越發的迷茫,我看到的創業,是:「眼見他辭職了,眼見他融資了,眼見他去杭州見馬云,眼見他去香港談融資,眼見他已經開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為什么出發」,我自己的創業,是舉步維艱,手足無措。在最艱難的日子里,我曾記得有一次從公司走回家的路上,抬頭望著鉛灰色的天空,我想我的成功就像是在天上,而我自己就站在這地上,我想,我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一條路來走向我的目標。
后來,我們開始做?[OneAPM](http://www.oneapm.com/),這條路比想象中更加曲折,更加艱難。就像攀登珠峰一樣,所以,當我打開《創業維艱》這本書,我看到前言中所寫,我覺得,這是一個已經成功登頂的登山者對后來人的忠告。我們知道,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公司周圍的商業環境、技術基礎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變化,就像珠峰變化無端的天氣一樣,對于創業者,不能寄希望于老天保佑天氣晴朗,而要最好應對一切挑戰的準備。有趣的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管理學和經濟學書籍都是在探討如何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當好 CEO,而很少有人會寫關于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的書,很簡單,在逆境中生存需要的是經驗,是細節,而這些很少會有人真正了解。但是我們知道,就像《黑天鵝》和《反脆弱》無數次強調的那樣,我們無法預知風險,我們只能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我們無法預知一個 Business 中那些因素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變化,所以,我們必須具備應對任何逆境和挑戰的能力,否則,一旦風向發生變化,原有的一切成功都會成為泡影。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已經有過無數這樣的例子。
Ben 在前言中寫道:
> 每次我讀到一本管理類或勵志類書籍時,我總在想,寫得不錯,可他們所說的還不是真正的難題。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真正的難題并不是設置一個宏偉的、難以實現的、大膽的目標,而是你在沒有實現宏偉目標之時不得不忍痛裁員的過程;真正的難題不是聘請出色的人才,而是這些?出色的人才?逐漸滋生出一種優越感而開始提出過分的要求;真正的難題不是繪制一張組織結構表,而是讓大家在你剛設計好的組織結構內相互交流;真正的難題不是擁有偉大的夢想,而是在你半夜一身冷汗地驚醒是發現,夢想變成了一場噩夢。
>
> 這些書存在的問題是,它們試圖為無法可解的難題提供一個良方。但事實是,沒有任何 良方可以掌控錯綜復雜、變幻不定的局勢;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創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帶領一群人走出困境;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制作出一系列熱門金曲;沒有任何良方可以祝你成為全國橄欖球聯賽的四分衛;沒有任何良方可以讓你競選上總 統;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在你的生意衰落之時激勵你的團隊。這才是真正的難題所在 —— 解決這些問題,沒有任何公式套路可用。
在本書的前三章,Ben 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和他所經歷過的磨難。就像我們在《凡脆弱》一書中曾讀過的那樣,邏輯毫無用處,而真理隱藏在細節之中,Ben 告訴了我們很多他的經驗與教訓的細節,讓我再幫你多做一點更深的挖掘。
## 第一章
第一章是 Ben 講述自己童年和成長期的故事,在第一章中,Ben 寫道,害怕并不代表沒有勇氣,真正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由行動決定。另外,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要了解其人其事,必須要下大功夫,否則,你只能對其一無所知。獲取經驗毫無捷徑可循,通過個人經歷獲得的經驗更是如此。與一無所知相比,人云亦云、寄希望于捷徑更不可取。
另外,從童年的經歷中,Ben 學會了通過不同的視角來看世界,并得以區分事實和感知的差別。Ben 寫道:這種能力在我后來成為企業家和 CEO 時讓他獲益良多。在特別嚴峻的事實下,當 “事實” 似乎已經注定了某一結果時,我會學著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尋求另一種表述和解釋,以此打開我的視野,在很多情況下,另一種貌似合理的方案的存在就是為了在焦慮不安的員工心中燃起希望。
為了幫助大家閱讀,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章中內容的部分背景,第一章的題目是?*從革命者到風險投資家*,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Horowitz 講述了他到 Marc Andeeessen 的網景公司工作的故事。Marc Andeeessen 和他的 Netscape 公司,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是硅谷的代表,Netscape 成立 18 個月就 IPO,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通過瀏覽器使用互聯網,我們可能很自然的認為這是大勢所趨,然而,就像沒有喬布斯很可能就沒有移動互聯網一樣,沒有 Marc Andeeessen,人類很可能不會進入互聯網時代,現在耳熟能詳的 Google、Facebook、Twitter、Baidu、Alibaba、Tencent 等公司也不一定會出現。可以說,Marc Andeeessen 以一己之力將人類拉進了互聯網時代。
很多人愿意津津樂道于微軟的 IE 和 Netscape 之間的戰爭,并將 IE 的勝利視為「破壞性創新」的標志,將 Marc Andeeessen 和他的 Netscape 公司視為失敗者。其實,從很多意義上講,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公司并不比一個市值百億美金的公司更加成功,它們只是選擇的路不同。Netscape 后來以 40 億美金的價格出售給 AOL,Marc Andeeessen 選擇和本書的作者 Ben.Horowitz 重新開始創業,成立了 LoudCloud。再后來,硅谷出現了一個被大家稱為?*a16z*?的風投,其投資組合就包括 Skype, Facebook,Instagram, Twitter, Foursquare, Pinterest, Airbnb, Fabon 和 Zynga 等眾所周知的名字,*a16z*?現在是硅谷最頂級的風投,他的全名是 Andeeessen Horowitz。

為了便于幫助大家理解,我將第二章和第三章講述的 LoudCloud 和 opsware 的故事做成了一頁 PPT 方便大家理解,從上圖可以看到,LoudCloud 和 opsware 的發展絕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各種波折和磨難。
## 第二章
第二章講述 LoudCloud 的故事,名字是:*LoudCloud 沉浮錄:我會活下去*,LoudCloud 的業務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家云計算公司,就像今天我們看到 AliCloud、UCloud、QingCloud 一樣,但是最大的不同時,LoudCloud 成立時間是 1999 年 9 月。事實上,LoudCloud 是全球第一家主營 IaaS 業務的云計算公司,是創立了 CloudComputing 這個概念的公司,要知道,在 1999 年,虛擬化技術還沒有出現。LoudCloud 真是一家大大超前于時代的公司。
在 LoudCloud 的第一次融資的時候,由于 Marc Andeeessen 的 Netscape 公司背后的投資人 KPCB 已經投資了它們的一個潛在競爭對手,所以 Horowitz 選擇 Benchmark Capital 作為他們的融資首選風投。Horowitz 選擇 Benchmark 并非偶然,而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這里我簡單介紹一下 Benchmark,Benchmark 是硅谷最為技術范的風投,他們最喜歡投資十億美金獨角獸公司,去年 IPO 的 New Relic、Zendesk,今年大火的 Zuora,以及現在在技術圈里面廣泛使用的 Docker、Elastic Search 等公司都是他們的投資對象。當然,Uber、Snapchat、Twitter 也是在 Benchmark 的投資列表中。

* 1999 年 11 月,LoudCloud 順利的從 Benchmark Capital 融到了 1500 萬美元,再加上 Marc Andeeessen 自己投資的 600 萬美元,LoudCloud 在 A 輪共融資 2100 萬美元,投后估值 6600 萬美元。
* 2000 年 1 月,LoudCloud 從摩根斯坦利債權融資 4500 萬美元。
* 2000 年 3 月,LoudCloud 公司人數達到 200 人。
* 2000 年 4 月,LoudCloud 歷史總簽約金額超過 1000 萬美元。
* 2000 年 6 月,LoudCloud 當季簽約金額超過 2700 萬美元。
看情況一切非常順利,LoudCloud 是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公司,而且看上去也會成為有史以來最值錢的公司,然而,納斯達克的崩盤摧毀了這一切,因為 LoudCloud 的客戶大多數都是互聯網公司,雖然 LoudCloud 完成了 C 輪 1.2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高達 7 億美元,但是,2000 年的第三季度,LoudCloud 只完成了 3700 萬美元的銷售額,距離預計的 1 億美元相去甚遠。
云計算公司,尤其是一家 IaaS 公司,燒錢的速度非常快,很快 LoudCloud 又沒錢了,但是這一次,形勢更加槽糕,每一家 VC 都關緊了大門。僅僅 6 個月的時間,LoudCloud 就從云端跌落到深淵之中。在公司的現金僅可以支撐 3 周的情況下,LoudCloud 打算流血上市,。在路演期間,周圍環境持續惡化,LoudCloud 客戶和競爭對手紛紛破產,股市每天都在崩盤,就在這個時候,Ben 的妻子又因為過敏而休克。在這種情況下,Ben 每天魂不守舍的去路演,在互聯網泡沫的最低點,LoudCloud 上市了,市值不足 4 億美元。
上市雖然籌措到了 1.625 億美元,但噩夢遠遠沒有結束,股價在持續下滑,很快到了每股 2 美元,也就是說,整體市值 1 億美元多一點。在這種情況下,Horowitz 決定實施氧化物計劃,由一家 IaaS 公司轉型成一家名為 OpsWare 的 SaaS 公司,提供 Server Automation System「簡稱 SAS」和 NetworkAutomation System「簡稱 NAS」服務。這兩者屬于 ITOM 領域的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領域。如果你不是很懂這些,我做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 LoudCloud 之前類似于 AliCloud,轉型之后類似?[OneAPM](http://www.oneapm.com/)?「APM 和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同屬于 ITOM 范疇」。
最終,Ben 成功了,EDS 公司以 6350 萬美元買下了 LoudCloud,并承擔了 LoudCloud 所有的債務和現金消耗,而 Ben 將保留知識產權和 OpsWare,接下來,EDS 還以每年 2000 萬美元的價格租用 OpsWare 的軟件 (這里中文譯本有誤,中文譯本寫的是 200 萬美元)。
在順境中發揮的能力決定了一個 CEO 和一個公司的高度,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領決定了一個 CEO 和一家公司能走多遠。創業這個名詞,在今天成了仿佛每一個人都可以勝任的事情,然而,我覺得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那些投資人和依附于創業者生存的人所說的最大的謊言。讓我們看看 Ben 和 Marc 的一個對話:
> Marc:你知道創業最大的好處是什么嗎?
>
> Ben:是什么?
>
> Marc:就是讓你反復體驗兩種情緒:歡樂和恐懼。我發現,失眠會令這兩種情緒更加強烈。
這個世界處于不停的變化當中,在科技行業尤其如此。在科技行業,一個底層技術的變化會極大的改變競爭的格局,然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得到并且跟得上變化,這意味著,活著,就有機會。在昨天看來不可能的事情在今天看來可能根本不是問題,在科技行業創業,最寶貴的就是堅持。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我上大學的時候最喜歡玩的游戲《星際爭霸》,以及當時我最喜歡的選手 Boxer。如果你玩過這個游戲,如果你體會過蟲族對手滿屏礦而你自己用 SK 戰術翻盤,那你會懂得我在說什么。

- 前言
- Salesforce 的成功學,如何學以致用?
- APM 世界大戰再升級,Google 和 360 加入戰團
- 面對愚昧,神們自己也緘口不言 | 阿西莫夫《神們自己》讀后感
- Founder 與作家 |《西域幻沙錄》讀后感
- 我所理解的溝通 | 《重來 2:更為簡單高效的遠程工作方式》讀后感
- 如何進入主流市場 |《跨越鴻溝》讀后感
- 我所理解的遠程 | 2015 年創業團隊贏得競爭的利器
- 于無聲處聽驚雷 | Zero to One 讀后感
- 2015 年第一碗暖人的雞湯 | 來自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 如何從世界的不確定性中獲益 | 上篇
- 如何從世界的不確定性中獲益 | 中篇
- 手把手教你開始在 SaaS 領域創業 | YC 創業課第十二講觀后感
- 手把手教你掌握 SaaS 領域的銷售 |《Zero to One》第 11 章解讀
- 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人才變革
-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 |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讀后感 | 上
- 創業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創業維艱》前兩章讀書筆記
- 恐懼只是你的選擇 |《創業維艱》第三四七章讀書筆記
- 首次創業者如何面對資源的稀缺?
- 看別人家的 CEO 如何帶領 Intel 走出死亡之谷
- Oracle 為什么必須收購 Salesforce?
- Slack 成立一年估值 30 億美元,是泡沫還是實力?
- 4 年估值 20 億美金的 DOMO,誓言超越大數據
- 風起于青萍之末:企業級服務市場一周融資案例解讀
- 巨變時代我們如何管理企業 |《High Output Management》讀后感
- 奇點鄰近:中國企業級服務領域存在千億美金市值的機會
- 從匈牙利難民到市值五千億美金公司 CEO | 安迪 ? 格魯夫如何完成「逆轉」
- 從惠普的衰落看科技企業管理之難 | 《勇敢抉擇》讀后感
- 彼得 ? 蒂爾和埃隆 ? 馬斯克的首次交鋒 |《支付戰爭》讀書筆記
- 站在最好的時代重新想象一切
- 從 eBay 和 Paypal 的分拆來談談私募基金及 LBO | 《說謊者的撲克牌》讀后感
- 關于在有生之年到達并開發 Kepler-452b 行星的商業計劃書
- 關于《三體》、黑暗森林、費米悖論和我們所不知道的一切
- 《朝聞道》:斯蒂芬 ? 霍金提出的終極問題 | 上
- 《黑洞戰爭》讀后感下篇:我們的世界是一副全息圖
- 一個創業者怎么看待讀書和寫作
- The Road Not Taken
- StartUp 的本質是什么
- 做管理不要太相信直覺
- 創業當如葉良辰
- 這些書可以讓你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 中國 SaaS 創業者,你需要種更多的土豆
- 沒有人許諾給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
- 漫談中國 SaaS Part 2:從圓桌理論到降維打擊
- 漫談中國 SaaS Part3:地球人生活在三體星是什么體驗?
- 經緯科幻迷俱樂部推薦的十本科幻小說
- 漫談中國 SaaS Part 5:中國企業服務的三個挑戰與三條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