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眾多研究的一大價值,就是揭開了很多“天賦”的神秘面紗,讓大家知道學習和訓練的重要性,體育運動是如此,文藝創作是如此,翻譯也是如此。我知道有許多人對翻譯有興趣,又擔心自己“沒有語感”,“沒有語言天賦”,結果止步不前。對這樣的情況,我時常感到非常惋惜,因為回過頭看,自己能做一點翻譯,而且譯文能有機會出版,運氣占很大成分,剩下的就是不斷的學習、練習和總結了,“天賦”基本是沒有的。如果你對翻譯有興趣,又擔心自己沒有“語言天賦”,不妨看看我的經歷。
我是2003年開始接觸翻譯的。當時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國內只能看見“一邊倒”的報道,而我恰恰是“不甘被蒙蔽”的熱血青年。為了在論壇上爭論,加上在學校讀書的時間比較多,就想翻譯一些外國媒體的報道發在論壇里。
我想,所有人剛開始做翻譯的最大感受都是相同的:堵得慌,一直習慣自說自話的人,從來沒想過要把意思表達明白會這樣困難,就好像要說話卻發現舌頭不受自己控制。我記得自己剛開始翻譯的文章是《紐約時報》的報道:聯軍攻入巴格達,伊拉克人脫下皮鞋痛打薩達姆雕像。這篇報道翻譯成中文大概有一千字,卻花了我四到五個小時,而且完成之后大汗淋漓,心力交瘁。再難以卒讀,好歹也是完成了,而且論壇里很快就有人熱捧——原來,翻譯沒那么困難。
這段翻譯的經歷給了我兩點啟示:第一,翻譯是一個很累人的活;第二,翻譯雖然累,但堅持下來還是能做完的。所以接下來,我又憑熱情“義務”翻譯了十萬字左右的資料,因為是“興趣所在”(記得有篇關于羅賓漢的文章,末尾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由自己翻譯出來特別激動),所以非但不覺得累,還愿意花心思去琢磨,希望以后能翻譯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在這個階段,還要特別感謝秋風先生和林猛先生,他們愿意花精力細心修改我剛入門的譯文,不留情面地指出各種問題,并且介紹了很好的學習書籍和詞典。許多對翻譯有興趣的人,有勇氣動筆,走出最初的幾步,但很可惜的止步于此,就是因為在“踉蹌學步”的階段缺乏指引和幫助,跌到鼻青臉腫而不見曙光,最終放棄。
回想這段經歷,還有另一點“誤打誤撞”的收獲,就是能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憑興趣翻譯了十萬字,并且認真思考和總結了。其實許多場合都是這個道理:許多有意義也值得做的事情,一開始不可能有也看不到有明顯的回報,可這不是拒絕投入的理由。如果你真的對翻譯有興趣,一定要堅持挺過剛開始的這段艱難日子。
度過最初的艱難日子,我已經可以開始接一些有報酬的文章來翻譯了,工作之外每個月賺一點外快,又用賺的錢把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的《翻譯論叢》都買來陸續看完了,感覺自己的翻譯水平在緩慢而穩定的提高,但是能提高到怎樣的水準,我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期望。湊巧的是,這時候我有了機會“猛進一步”,這就是翻譯《精通正則表達式》。
今天回想起來,當時接下《精通正則表達式》的翻譯也是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只是因為看過這本書的英文版,又做過一點翻譯,出版社問起能不能獨自擔綱時,我就滿口答應了。可是真正拿到這本70萬字、500頁的書,往桌上一放,才感覺苦上心頭。我一開始預計100天能翻譯完,每天只需要翻譯4到5頁。可是才堅持了兩天就不行了,因為除去上班,每天都做4到5頁翻譯真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開始的序言不比簡單的技術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很多,感慨也多,兩天翻譯了5頁,還感覺頭昏腦漲。當時真有一種沖動撕毀合同,直接告訴出版社“我不干了,我干不了”。但是想到想想這是“自找”的活,甩手不干實在是丟不起面子,再想想之前翻譯那么難受也忍住熬出來了,就狠下心堅持吧,不管怎樣也要把它完成。
這本書快翻譯完的時候,因為一次誤操作,我有四天的譯稿全部丟失了。當時真是欲哭無淚,感嘆上天對我不公,并且黯自神傷了大半天。不過我很快又想到,事情都是一點一點做出來的,與其束手無策地原地感嘆,丟掉的譯稿重新來過就是了。因為輕車熟路,其實兩天就全部補齊了。這件事也讓我認識到,很多意外“就是”會發生的,與其感嘆上天不公平,運氣不好,還不如積極著手去做,說不定人家還在感嘆,你早就做完了呢。
到了2007年初,我才真正完成了整本書的翻譯,預期一百天,實際用了三百多天,看來預測翻譯進度并不比預測項目進度的難度小。更重要的是,回過頭看才發現最大的收獲并非來自狹義的“翻譯”——技術書籍的語言比較簡單,而且今天看來譯文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也并非來自經濟收入——《精通正則表達式》2007年面世以來重印7次,但翻譯的報酬其實是非常低的(我想這也是大部分程序員做翻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最大的收獲來自于意想不到的方面:面對龐雜的任務,如何鞭策自己日復一日地去執行,達成自己的目標。
我們經常生活在被動之中——讀書時,不能按時交作業會被處罰甚至拿不到畢業證;上班時,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會被扣工資甚至開除。但是翻譯,尤其是工作之余的翻譯,經常是譯者興趣所至,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外部并不會施加足夠的剛性和強制力,所以譯者拖延甚至毀約其實是很常見的情況,至少就我所知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能按部就班地執行自己給自己定的目標,做到“自我實現”,其實是相當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翻譯的刺激感與成就感又勝過普通的“自我實現”:許多“自我實現”的目標并不能得到外界的認同,翻譯則不是如此,如果你傾注心血去做了,自然會收獲他人的反應。能夠真正完成一步作品的翻譯翻譯,不但能夠磨煉自我歸束的能力,更可以收獲其他人的認可,然后你會發現:許多看似稀松平常的任務,其實需要耗費海量的心力,于是自己的生活會更加踏實,也更能珍惜其他人的付出。
有人說翻譯是可以鍛煉寫作水平,這話沒錯,翻譯是可以提高文字運用水平,但也不盡然,因為提升的速度是不穩定的。翻譯過最初的一兩本書之后,哪怕你一直在整理和反思,提高的速度也會不可避免地降低,要想成為卓著的譯者,將文字修煉到達到嫻熟的地步,要花相當相當長的時間。但對于把翻譯作為(值得認真對待的)業余愛好的人來說,大家未必有那么多的時間精力,也未必覺得這是一條可取之路。所以我的建議是,翻譯之前要想明白自己究竟希望獲得什么,是否愿意為此付出——翻譯或許能有限提升你的名聲、收入、寫作水平,但翻譯錘煉出來的意志力卻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且受益無窮。
也正是因為有了翻譯《精通正則表達式》的經歷,我深刻理解了“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的意義。之后的業余時間里,我看了好幾本關于翻譯的書籍,尤其是錢歌川先生的《英文疑難詳解》和《英文疑難詳解(續)》,每天早上認真看幾題,并做好筆記。也正因為有這些積累,加上之前翻譯《精通正則表達式》時鍛煉出的意志,之后面對《技術領導之路》和《程序員的職業素養》時,才可以以自己滿意的狀態去完成翻譯。
有人可能要問,上面說都是“單干”翻譯的經驗,但個人時間能力有限,大部頭作品的翻譯怎么辦?我想,比較合適的方式是協同翻譯——多人合作,明確分工,每個人翻譯其中一部分,并互相審讀評閱,這樣既能夠翻譯出大塊頭的作品,單個譯者的任務也不會太重。現代的翻譯協同機制已經大大進步了,遠非之前“導師找幾十個研究生包干”,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工具,譯者能互相借鑒、評閱,編輯也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像管理項目一樣,管理整本書的進度;這樣下來,最終譯文的質量有相當的保障。就我的了解,國內已經有不少社區采取這種方式,翻譯出版了一批不錯的書籍,長期來看,這或許是非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