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通常都不只一種意思,依上下文的不同、語境的不同,而表達不同的意思。如果死扣一種意思,難免會出現理解錯誤。最典型的例子如sensitive,它有個意思是“敏感的”,這也相當接近作為“感覺”的sense,所以許多譯者一看到sensitive就反譯為“敏感”,于是case-sensitive就成了“大小寫敏感的”。初看起來這個名詞也說得通,細細想來卻有些別扭,實際上這里確實弄錯了,如果譯者有一點認真精神去查查詞典,就會知道sensitive在這里的意思是“有能力感知或分辨”,所以case-sensitive應當翻譯為“區分大小寫”,這樣才正確。
類似的例子還有formally,因為大家都知道formal的意思是“正式的”,所以formally的意思就應該是“正式地”,那么we formally announced that就應當翻譯為“我們正式宣布”,而全然不顧formally有“畢恭畢敬地”的意思。結果“我們隆重宣布”這樣的意思雖然存在于中英文世界,但翻譯過來的英文里就只剩“我們正式宣布”了。
不過,sensitive和formally的問題與as比起來,真可算是小巫見大巫。as是英文中極常見的一個詞,經常用來引導定語從句,翻譯也是千篇一律的“正如”,常見的句子有。
> 正如之前已經提到過的,這種解法只是看似可行而已。
> 正如你應該記得的,遇到困難應當勇敢面對。
> 正如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
> 正如丘吉爾所正確指出的,德國法西斯撐不過3年了。
初看起來,這些句子并沒有太多問題。但是仔細想想,似乎中文作品里沒有那么多的“正如”。那么這么多“正如”是來自中英文化差異嗎?查查英文詞典可以知道,引導定語從句的代詞as有兩個意思,其一是等同于that, who, which,比如in the same building as my brother,其二是表示a fact that,比如as is well known,表達的是作者對整個從句的肯定。至于“條件反射式”的“正如/如同”,只有當as作介詞的時候才能用,比如his face was as a mask。
我們再想想,在中文里,作者要對引述的某段話/某份資料表示肯定,是不是需要用“正如”呢?似乎是不用的。因為中文的“正如”通常是用來連接兩個對象的(“事實正如我們所預料的”),而譯文里的“正如”出現時往往讓人不知所云(只看“正如我們所預料的”并不知道“正如”什么)。如果在中文文章里要肯定引述的資料,直接插入即可。
不信,可以把上面四個句子的“正如”去掉。
> 之前已經提到過,這種解法只是看似可行而已。
> 你應該記得的,遇到困難應當勇敢面對。
>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 丘吉爾曾經指出,德國法西斯撐不過3年了。
整句的意思不但沒有受影響,讀起來反而更加自然流暢了。
有讀者可能會說,原文有as,譯文沒有“正如”就不夠精確了。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文的精確并不需要硬性出現某個詞或某種結構,比如前一句話中的“整句的意思不但沒有受影響”,改為“整句的意思不但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其實是一廂情愿的“精確”而已,“影響”本身包含了“負面影響”的意思,非要加上“負面”更像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