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字句,也就是“xx使xx如何如何”的句型,已經在譯文中泛濫開來。我隨手挑幾篇譯文,就發現了大量的使字句:
> 玉米的高產使玉米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從而常常使得農民如果得不到政府補貼就無法繼續維持玉米的種植。
> 她的名字叫雷切爾,正是這個名字使我虛度了整個中學時光。
> 曾有一次,她給我寄去了一張身著泳裝的照片,使得我對她的愛癡狂得簡直想入非非了。
> 使常規的活動多樣化更有利于減弱享樂性適應的影響。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許多時候與詞典有關。翻閱詞典會發現,很多動詞都解釋為“使xx”,所以譯者也依葫蘆畫瓢用起使動。但要注意的是,這是英文特有的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中文卻不是這樣的。不信可以把一些中文句子翻譯為英文,不出現“使動”則必然不地道。
> 吃了這藥,你就會好多了。
> 中式英語:If you take this medicine, you will feel better.
> 改用使動:This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
> 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為有錢。
> 中式英語:He can do anything because he is rich.
> 改用使動:His wealth enables him to do anything.
>
> 天氣太糟糕了,我們沒法出發。
> 中式英語:We could not start because of bad weather.
> 改用使動:Bad weather prevented us from starting.
改用使動之后,英文譯文顯得“地道”了許多。好玩的是,如果將這些地道的英文句子翻譯回中文,必然離不開“使”——“使你覺得”,“使他能夠”,“使我們不能”。
這樣看來,英譯中應該可以離開“使”字。況且中文本身也有“使動”的用法,譬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既來之,則安之”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過總的來說,中文的“使動”并不常見,至少不如現在翻譯體里那么常見;而且中文的“使動”沒有英文“使”句型那么嚴謹的邏輯關系:它不一定需要連接兩個對象,更多的是描述單個對象的狀態改變,這不同于英文“A導致B”的固定形式。
那么在翻譯時,該如何避免泛濫的“使”字句呢?
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翻譯界人士討論過,大多認為此種用法過于僵化,喪失了漢語本身的流暢。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卻沒有好的答案,結果就是,縱然許多人都知道“使”來“使”去不好,要想改善,卻是有心無力。我印象中,唯有思果先生提出過一條標準,“使”一般只能用于肯定,而不宜用于否定:你可以說,“使我認識到”,但不能說,“使我沒有認識到”。
思果先生的觀點我很贊成,但覺得還不夠全面,畢竟還有大量的肯定句也在不必要的使用“使”。所以這些年來,我讀書看報時留意觀察了“使”字句的用法,還有表達相同意思而未用“使”字的句子的特點,大致總結出三種修改“使”字句的方法。
## 提前動詞
> 原譯:這條路的開通,使城市交通得到了極大改善。
> 改譯:這條路的開通,極大改善了城市交通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而且一旦動詞是及物的,通常都需要添加“得到了”之類的輔助成分才通順。這類“使”字句最好改,直接去掉“使”字和輔助結構,把動詞提前,干凈利落。
## 改換動詞
> 原譯:老舊的發動機使該款車的最高時速只能限制在了100公里。
> 改譯:老舊的發動機只能提供最高100公里的時速。
這樣的句子,看起來并無大異,仔細想想又總有些別扭。如果想修改,必須另找動詞,理順“老舊發動機”和“100公里時速”之間的關系。相比“限制”,“提供/支持”更為通順。只是,此方法要求作者熟悉各種搭配,能選出合適的詞語。
## 直接意會
> 原譯:丑聞的爆發,使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改譯:丑聞爆發之后,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也是較有爭議的一種改法。單獨來看,這樣的修改會造成歧義,以上二者到底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還是邏輯上的因果關系?較真起來還真說不準。然而我們應當記得,漢語是強調“意合”(parataxis)的語言,重意義組合而輕形式結構,理解句意依靠的是讀者的感覺和悟性,而不是明顯的關聯詞。“此事出現之后,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這類句子,單從結構來分析確實存在歧義,但真正讀起來,一般人都不難理解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