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常見的“無生物主語”是翻譯時的一大難題,如果處理不好,譯文顯得生硬晦澀。比如這個句子:
> Busy working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go home once every other week.
> 直譯:忙碌的工作使他不可能每兩周回一次家。
讀者能明白意思,但總會覺得別扭,因為中文不太習慣使用“無生物主語”,作為謂語的動作往往是賓語直接“發出來”的,如果主語不是生物,許多動作就無法由主語“發出”,只能借用“使”字句完成了。但“使”字句并不是中文的習慣用法,即便古文里的“使動”用法,也不會每次都出現“使”字(“既來之,則安之”),白話文的“使”字卻次次都要出現(“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凸顯累贅。
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有!譯者只要緊扣一點,盡量使用“生物主語”來造句,就可以改變。至于“無生物主語”句子中主語和賓語之間的聯系,也應當首先分析清楚實質,再改換形式保留邏輯。
來看之前的例句,可以使用“他”作為“生物主語”。而“工作忙碌”和“不能兩周回一次家”之間明顯是因果關系,所以整句話可以譯為:
> 因為工作忙碌,他兩周都難得回趟家。
再看幾個例子(原句在上,通行譯法在中,“有生物主語”在下):
> Hard working brings you high score.
> 直譯:刻苦學習會使你得高分。
> 改譯:你刻苦學習,就能拿高分。
>
> A few step forward will show you a wonderful scene.
> 直譯:往前走幾步,會使你看到美麗的風景。
> 改譯:你往前走幾步,就能看到美麗的風景。
>
> The good news enhanced his performance.
> 直譯:那條好消息增強了他的表現。
> 改譯:聽到那條好消息,他發揮得更好了。
>
> The sight of the orphan reminds me of her parents.
> 直譯:看到那個孤兒使我想起了他的父母。
> 改譯:我看到那個孤兒,就想起他的父母。
還有一些時候,原句中找不到生物主語,但原句的“無生物主語”是從動詞變化而來,很難直接翻譯,此時也可以稍微變通上面的方法,選擇更合適的無生物主語作為主語。
> The deployment of the new machine increased his efficiency by 3 times.
> 直譯:新機器的就位使他的效率提高了3倍。
> 改譯:新機器就位之后,他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
>
>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algorithem can decrease the program's run time by 50%.
> 直譯:新算法的應用可以將程序的運行時間縮減50%。
> 改譯:應用新算法,程序的運行時間可以縮減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