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翻譯的人都知道,英文講究結構嚴密成分齊整,再長的英文句子(哪怕是多個從句,或者有長長的插入語),只要能正確解析結構,都不難理解;中文則更追求“寫意”,不太受形式規則的拘束,好的中文能營造出“行云流水”的感覺。兩種語言的區別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做起翻譯來就難免出現沖突,突出現象之一就是“尾大不掉”。
這種“尾大不掉”借用了余光中先生的說法:問題并不在并不是“尾大”,而在于身軀臃腫。“頭”和“尾”都不能漏掉,只是之間的內容太多,讀者看到“尾”的時候就會感覺突兀,然而沒有“尾”,句子的結構又不完整。
來看幾個例子:
> 這就是**為什么**他歷經磨難也絕不放棄,一定要回來**的原因**。
>
> 桌子邊坐著**一位**漂亮的、大方的、溫和的、優雅的**女士**。
>
> **就像**花兒到了季節會開放、小雞到了時節要破殼**一樣**,小孩子到了年紀,自然就學會走路了。
第一句原文是the reason why……的句型,第二句原文是多形容詞并列,第三句原文是as開頭,三種情況在英語中都很自然,并無不妥。但翻譯成中文,許多人就要加上尾巴,變成“為什么……**的原因**”、“就像……**一樣**……”,而本來很常見的多形容詞并列,也要插入到“坐著一位……**女士**”中間。
這就是我們說的“尾大不掉”了。譯文并不難理解,但讀起來總有些別扭,讀者往往只能一邊閱讀中間部分,一邊像笑話里說的那樣時刻惦記著“另一只靴子什么時候落地”。
要想讓譯文讀起來更加舒服,必須對“尾大不掉”動大手術,徹底打破“頭……尾”的形式結構。以上三句話就可以分別改為:
> 因此(所以/故而),他歷經磨難也決不放棄,一定要回來。
> (因為這類句子一般出現在真正的原因之后,所以直接用關聯詞表示結果即可。)
>
> 桌子邊坐著的一位女士,漂亮大方,溫婉可人。
> (關鍵做法是把形容詞地挪到后面去,但是這樣處理要求譯者能靈活熟練鍛造四字短語:有時需要將兩、三個詞合并到單個四字短語,比如“溫婉可人”,也有時需要將單個詞擴展為四字短語,比如“性情溫和”。)
>
> 花兒到了季節會開放,小雞到了時節要破殼,小孩子到了年紀,自然也能學會走路。
> (這類句子可以直接去掉“就像……一樣”,后面句子里的“也”足夠表示“類同”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