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英文中be動詞+過去分詞的組合,表示的是被動的意思,所以翻譯時也多直接表達為“被xx”。一般情況下這樣沒有大問題,但我們再三說過,“條件反射式”的翻譯,是翻譯中的大忌。被動語態的處理也是如此,遇到被動語態就翻譯為“被xx”,就會生出許多別扭,不信可以看下面幾個句子:
> 我被邀請來參加這臺晚會 這件事情被登上了報紙
> 此事被討論之后
> 他被命令去執行任務
> 這本書被許多人高度評價
在這幾個句子中,主語都處于“被動”的狀態,可以“準確”對應到“be+過去分詞”的形式,意思也確實“可以理解”,但這是好的譯文嗎?不妨看看下面這些句子:
> 我應邀參加這臺晚會 這件事情見報之后 此事經討論 他受命去執行任務 這本書廣獲好評
同樣是表達被動的意思,但都一個“被”字也沒有出現,反而自然許多。也就是說,中文中存在一些介詞(應、受、經、獲…),它們天生就可以表達“被動”的關系,而且不受“被xx”的形式束縛。
此外,中文中的一些動詞也是“天生被動”的,不需要“被”字也不依賴介詞,就可以表達被動關系:
> 報刊發行了
> 信寄出去了
> 問題解決了
> 部門成立了
> 本文很好理解
> 錘子是用來敲釘子的
要想譯出地道流暢的中文,譯者平時可以多留心這類“天生被動”的介詞和動詞。這樣,“這個問題被解決之后”,“電燈是被愛迪生發明的”之類蹩腳譯文就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