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補語就是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關于補語的具體解釋非常多,這里不展開,譯者只需要記得一點:中文的補語別具特色,如果使用得好,很容易得到“地道”的譯文。
* 補語一般是放在它補充的對象之后的(類似英語中的從句),因此有時候需要把原句“切開”,把補語“塞”進去;
* 句子去掉補語也有可能結構完整(譬如“晚會開得很熱鬧”變為“晚會開”),但在實際語境中,缺少了補語的表達往往沒有“意義”(“晚會開”雖然結構完整,卻沒有人用);
* 在肯定時,補語多在對象后添加“得”字結構,在否定時,多把對象切開,把“不”字塞進去。
來看幾個句子:
~~~
His handwriting is pretty good.
~~~
handwriting之類的名詞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因為它是從動詞“演變”而來,中文里沒有這樣的變形方式(“他的寫字”就像日語了)。這時候譯者往往只能另找詞匯,handwriting比其他動詞稍微好一點,可以翻譯成“書法”、“字跡”,不過也不太方便:
~~~
他的書法很不錯。
他的字跡很漂亮。
~~~
這樣的句子,無論怎么修飾,還是去不掉“翻譯腔”。因為從handwrite對應到handwriting很自然,“寫字”卻難以“對應”到合適的名詞。然而仔細想想就會發現,handwriting這樣的“動詞變形而來的名詞”,通常不會在句子中單獨出現,而是與其他成分共存。如果用“動詞+補語”的形式來翻譯,就解決了“尋找對應名詞”的困難。不妨把handwriting對應的“寫字”顛倒一下,后面加上“得”字開頭的補語,感覺就地道多了。
~~~
他的字寫得很漂亮。
~~~
這就是補語的肯定形式,下面再看否定形式。
~~~
I can no longer walk.
~~~
這個句子通常翻譯為:
~~~
我實在不能走了。
~~~
類似的句子很多,在許多譯者哪里,只要看到can not這類情態動詞,第一反應往往就是“不能”、“無法”。所以,無論接在后面的是什么動作什么成分,前面都必須加上“不能”、“無法”。但是我們可以仔細想想自己日常說的話,所看的文章,根本沒有那么多的“不能”和“無法”。
其實,要改掉通篇“不能”、“無法”的“歐化”文章也非常簡單,因為這種結構非常合適用補語來翻譯。譯者只需要動一點腦筋,根據具體的動詞來選擇“不”后面的字。具體到這個句子,可以在“走”和“不”之后加一個“動”字,譯文就地道多了:
~~~
我再也走不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