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that…的句型在英文中非常常見。學過中學英語的人都都知道,這是強調句型,理解時應當把that后面的部分放到前面來,比如:
> **It is**?no wonder?**that**?she is so ill.
> 她病得這么厲害,這不奇怪。
>
> **It is**?strange?**that**?she should have failed to see her own shortcomings.
> 她竟然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真奇怪。
>
> **It is**?arranged that?**the**?class meeting will be held next week.
> 下周召開班會,這是安排好了的。
不過,有時候語言并沒有定規可循,比如中文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與“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同一個意思,英文也同樣如此。“She is too tired to speak”與“She is too ready to speak”,句型一樣,表達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前者是“她累得走不動了”,后者是“她說話太草率”)。再比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第2幕第2景第81行有這么一句:
>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
>
> **老高波:**唉,少爺,我是個瞎子;我不認識您。
> **朗斯洛特:**哦,真的,您就是眼睛明亮,也許會不認識我,**只有聰明的父親才會知道自己的兒子**。好,老人家,讓我告訴您關于您兒子的消息吧。請您給我祝福;真理總會顯露出來,殺人的兇手總會給人捉住;兒子雖然會暫時躲過去,事實到最后總是瞞不過的。
以上是朱生豪先生的翻譯,而梁實秋先生翻譯的是:
> ……**聰明的父親才能認識自己的兒子呢**……
初看起來并沒有錯,其實兩位大翻譯家不幸翻譯錯了。中國古話雖然有“知子莫若父”,但是這里莎士比亞的意思卻是反過來的:無論怎樣聰明的父親,也不見得認得出自己的兒子。
> **老高波:**唉,少爺,我是個瞎子;我不認識您。
> **朗斯洛特:**哦,真的,您就是眼睛明亮,也許會不認識我,再聰明的父親,也有認不出自己兒子的時候。好,老人家,讓我告訴您關于您兒子的消息吧。請您給我祝福;真理總會顯露出來,殺人的兇手總會給人捉住;兒子雖然會暫時躲過去,事實到最后總是瞞不過的。
那么,It is…that…,究竟在什么情況下表達這種“否定”的意思呢?據我的經驗,如果它作為格言、諺語(Update:網上查到已經有人寫過這個問題,總結有三個特征:1.被強調部分是一般的泛指;2.被強調的中心詞至少有一個形容詞來修飾;3.時態為一般現在時),就要尤其小心,仔細掂量原意。不妨用“再……也……”的句型來套套試試看,如果說得通,多半就是這種情況,以下再舉三個例子:
> 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 再好的工人,也會犯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 再長的路,也會遇到轉折。(世事難料。)
>
>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 再好的馬,也有失蹄的時候。(凡人總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