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學英語開始,老師就會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so…that…就是“如此…以至于…”的意思。這種說法本身并不算錯,尤其方便學生理解。然而身為譯者譯者,無論在哪里見到so…that…,都生搬硬套“如此…以至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因為譯文應當追求流暢通順,而不僅僅是“能夠理解”,下面看幾個僅僅“能夠理解”的例子:
> 這藥是如此苦,以至于我沒法喝下去。
> 他是如此生氣,以至于頭發都豎起來了。
> 這道菜是如此好吃,以至于我連點了兩份。
> 天氣是如此惡劣,以至于我不敢出門。
這四個例句全都用到了“如此…以至于…”來翻譯so…that…,讀者也可以理解意思,但細讀起來總有些別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條件反射式”翻譯無可避免造成生硬的感覺,另一方也是因為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
在中文習慣里,“如此”表示程度時一般出現在最后,之前的文字會讓讀者了解具體的程度(“氣溫達到了40度,如此高溫……”,“三天兩頭被老師訓話,如此淘氣的小孩……”)。而上面的例句都將“如此”前置,讀者閱讀到這里,完全不清楚“如此”的程度,必須看完后面的文字才了解——“苦”的程度是通過“沒法喝下去”來說明的,在看到“沒法喝下去”之前到底怎么個“苦”,讀者是全無概念的,所以難免會奇怪。
所以要破解“如此…以至于…”困境,一種辦法是保留“如此”,就必須把說明程度的部分提前,但這種辦法適用范圍較窄,至少對上面的四個例句都不太合適。還有一種辦法是干脆去掉“如此”,然后可以用“…得…”來翻譯,也可以用“太…”來翻譯。
“…得…”是補語結構,后面的成分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成分,它的感覺截然不同于英文的補語,恰當運用的話可以造出非常地道的中文句子,so…that…的某些句子,可以很方便地用“…得…”來翻譯,做到流暢自然。
> 原譯:這藥是如此苦,以至于我沒法喝下去。
> 改譯:這藥苦得沒法喝。
>
> 原譯:他是如此生氣,以至于頭發都豎起來了。
> 改譯:他氣得頭發都豎起來了。
“太”是一個程度副詞,本身就表示強烈的程度,與“如此”是一致的。而且如果用“太…”來翻譯,兩個分句天然就是因果關系,暗合so…that…的邏輯。
> 原譯:這道菜是如此好吃,以至于我連點了兩份。
> 改譯:這道菜太好吃了,我連點了兩份。
>
> 原譯:天氣是如此惡劣,以至于我不敢出門。
> 改譯:天氣太惡劣了,我都不敢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