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延伸關聯:
> * 錢鐘書的《圍城》
> *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George Owell, Animal Farm)
> * 文森特·魯吉羅的《超越感覺》(Vincent Ruggiero,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在你內心隱秘的角落,你見不得誰的好?為什么?(不一定要留言到這里,但務必認真書寫給自己……)
準備一個本子,只用來記錄自己在這方面的元認知能力調用的過程。
你在你所不喜歡的人甚至討厭的人身上學到過什么重要道理?你為什么不喜歡那個人?你學到的是什么?那東西為什么那么重要?
## 【正文】
我曾經整理過對我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三本書,他們分別是:
> * 錢鐘書的《圍城》
> *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George Owell, Animal Farm)
> * 文森特·魯吉羅的《超越感覺》(Vincent Ruggiero,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圍城》我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它是我的中文語文課本,修辭啟蒙書籍(之后就徹底迷上了“類比”);
《動物莊園》是我的第二本原版書(第一本是本科時代為了英語四級考試蒙混過關才去讀的《教父》),后來成了我的英文寫作啟蒙課本,知道了 Plain English 的精髓;
《超越感覺》,是我的邏輯啟蒙教程,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復習,偶爾能想起來當年尚未被啟蒙的我是什么樣子,會怎樣想事兒,于是就在感覺恍若隔世之中既極度慶幸又極度后怕——若是我當年沒有被這本書啟蒙,那現在會是什么樣子呢?
(好書這東西,能讀原版的話就一定要直接讀原版,千萬不要讀譯本——被坑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被坑的,更不知道自己被坑成了什么樣子……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26 歲那年,我把《超越感覺》這本書反復讀了不下 10 遍。起因這樣的:
> * 某天上午,聽一個人給我講了一番道理,我覺得:“哇,好厲害!”
> * 當天下午,聽另外一個人給我講了另外一番道理,我又覺得:“哇,好厲害!”
> *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突然發現這兩個人所說的道理背后的根本竟然是矛盾沖突的……
我當場崩潰了——原來我是完全沒有判斷力的一個人!
哪兒出錯了呢?明明兩個人講的是相反的東西,只能有一個人是對的,怎么當時我都覺得有道理呢?并且,最要命的是,我怎么在當時就根本沒有看出來兩個人的道理是相反的呢?
我害怕了。知道過往的自信都是錯的了,那不是自信,那是自以為是……
想必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過去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原來這么經不起推敲。
好在我是一個喜歡直面問題的人。如果過去犯了錯,改過來就可以了,沒必要回避或者掩蓋什么。
不論什么時候碰到問題,都先想解決方法,這是我長期以來養成的一個習慣。
即便到現在,也還是一樣。不要總想著,當初如何如何,只要現在開始著手,就永遠也不晚。
怎么辦?我有個做圖書館館長的媽媽,這事兒的好處是,從小就知道一個道理:
> 答案一定在某一本書里。
于是,我就鉆進了圖書館。1997 年的時候,圖書館里已經開始有書籍的計算機檢索了,我從“thinking”這個詞開始找,一會兒就發現一個之前從來沒有見識過的詞組:“critical thinking”,又翻了一會兒詞典,覺得“批判性思維”這個翻譯很差,“獨立思考”可能更好一點……
然后順著“critical thinking” 接著找,找到了一本當時已經再版 5 次的書,《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就是它了!當時我想,以后這本書只要出一個新版,我就買,這一晃許多年過去了,現在Amazon 上銷售的是這本書的第 11 版。
(多說一句,現在電子書購買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能看原版書的就直接在 Amazon 上下單好了,即刻開始閱讀!)
書里有這么一段,講人的出發點(視角,perspective)會影響思考與判斷,而后引用了一本書里的內容(Thomas A.?Harris, I’m OK—You’re OK: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說人大抵上要經歷這么幾個階段:
> *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 * I'm not OK, and you're OK
> * I'm OK, and you're not OK
> * I'm OK, and you're OK
想想是這樣的,我們在很小的時候,面對這個世界,被大人們占領被大人們主導的世界,再看看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當然就是第一種情況:“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時候,我們經常的窘境是:“我錯了,你們都對……”
這種早期的狀態,常常會影響絕大多數人以后的狀態。早期的“被壓抑”最終可能形成日后的“報復式反應”……于是,絕大多數人弄不好終生都在第二個狀態與第三個狀態之間反復穿梭:
> * 要么你行我不行;
> *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數人永遠無法進入最后一個狀態:
> *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不論是之前的文章,還是這周的文章,其實我們都談到過類似的問題。
那就是盡量跳出一個非此即彼的狀態,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去尋找共贏的結果。
我們經常聽人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實大家都挺好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永遠也沒有到達最后一個狀態。
而想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而已。
根源就在這里了:處于第二種狀態和第三種狀態的人,著實見不得別人「的」好。
對,就是加上一個“的”字,我們就可能更容易看清根源。
“見不得別人好”。這里的“好”是整個狀態,包括“變得更好”。
“見不得別人的好”,則是指“見不得別人的好處,好的地方”。雖然對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時也有好的地方。
但是因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蓋,就是我們說的“見不得別人的好”。
加上一個“的”字,我們的注意力所處的地方就不同了——我的意思是說,別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罷,但我們應該有能力看到別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優點、那些好處,只不過是被我們自己的“有色眼鏡”掩蓋了而已,它們就存在于那里,它們就是在發揮它們的作用,無論我們自己是否看到。
因為要比出個勝負,分清個好壞,于是,處于第二種狀態和第三種狀態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不好”,而不是對方的“好” ,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錯”,而不是對方的“對”……久而久之,變成了盲人卻又不自知,這方面的元認知能力徹底被閹割,結果是,永遠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別人的不好之處,說實話,對他們來說,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舒服。
對于缺乏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
但是對于開啟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我們既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優點而忽略他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缺點而無視他的優點。
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別人的優點你可以拿來參考,別人的缺點你可以拿來作為提醒。
如果你心態足夠好,其實是可以在周圍所有的人身上學到不少東西的。
雙重標準就是這樣形成的:
> * 看別人的時候,注意的是「錯」與「不好」;
> * 看自己的時候,注意的是「對」與「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數人就這樣自斷了“后路”——永遠停留在第二個或者第三個階段里,反復穿梭卻無法突破,永遠不可能進入最后一個狀態。
道理說清楚了——我當時也看明白了。結果呢?
結果是,我直到 2007 年,35 歲的時候,才有一天突然反應過來:
> 都快十年過去了,我才確定自己多多少少進入了第四個階段……
更可怕的在后面,到了 2014 年年初,又過了一輩子之后(對我來說,七年就是一輩子),都快 42 周歲了,才有一天突然反應過來:
> 其實,我是最近才徹底開始覺得誰都挺好的……
我一直在反思:
> 這事兒怎么就這么難呢?!竟然難到需要我兩輩子才能突破呢?
可能的解釋是這樣的:
> 你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認,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態平和。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必再主動費心去比較了。否則,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樣,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到“證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過度”乃至于“姿勢走形”……動不動就“演砸了”,乃至于還要花時間花精力躲到角落里“舔傷口”,或者“硬著頭皮死撐”——反正無論哪一樣都不是有利于成長的事兒。
比較是沒有盡頭的。
漂亮的沒學識,有學識的沒身材,有身材的沒背景,有背景的沒能力……
有這樣比較心理的人,不是在努力證明自己可以,就是在努力證明別人不行。
但實際上,不論是哪一種證明,都沒有多大的實際用處。
因為如果它是真的,即便不證明,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而如果并非如此,那你就不是在證明,而是在演,甚至在裝。
總之注意力浪費了,時間也過去了,但是自己卻沒有因此成長哪怕一點點,這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對,關鍵就在于這里:
> 無論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去。
這是我們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事實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回顧我自己的經歷,兩次突破其實都一樣,都是在獲得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之后發生的——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的確是生活中能體會到的最大壓力罷?也許若是這方面不用跟別人比了的話,其它方面更無需跟別人比了罷?
然而,只有到了第四個階段,才知道第四個階段的驚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從那些“原本你可能討厭的人”的身上學到大量的好東西。
更為驚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斷地看到別人的好,你所身處的的的確確比原來要美好太多了……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多多少少好奇,過去那么多年里,我錯過了多少實際存在的美好呢?而且,若是錯過了,肯定只能怪自己。
我猜,關于“境界”的說教,你早就聽了無數遍;我也猜,你很可能跟我一樣,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其實是:“并不總是能做到”,這兩個措辭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另外一個路徑:
> * 首先,盡量用我的經歷來向你說明第四個階段之美好,也告訴你進入第四個階段確實難上加難;
> * 其次,早就與你溝通過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與鍛煉方法;
> * 最后,要求你在這件事兒上主動應用元認知能力……乃至最終養成習慣。
每當你發現自己正處于第二個階段,或者第三個階段,或者在這兩個階段之間穿梭的時候,啟動你的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
> * 不對……
> * 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之上;
> * 我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錯」與「不好」之上;
> * 若是我有空閑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兒做對了?哪兒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經驗,獲得成長?
看不見別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好。
這就像我們之前談到抱怨時說過的那樣。對于周圍人的抱怨,實際上歸根結底是對于自己的抱怨。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把注意力從別人的“錯”或者“不好”上拿開。
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它會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無暇和別人做無謂的比較。
等到你真的好起來之后,你會自然發現,別人身上其實也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
總有些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與他人比較,最終發現當下的自己就是不夠 OK,在這樣的時候,就要啟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
> 我們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較,應該比較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
我們當下的任務其實只有一個:成長——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其實是無論如何都不怕比較將來的……
這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幾乎是唯一靠譜的方法論——絕大多數人都還在“尚未被這個世界認可”的狀態,所以,僅憑“心態”是不可能調整明白的,“修養”這東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們的,那個“我們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們自己“不斷刻意訓練”才逐步獲得逐步加強的「元認知能力」了。
最后,再叮囑一句:「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
## 【附加】
不論“比上不足”,還是“比下有余”,都不能幫我們解決任何實質性問題。
抱怨一般都是坑進而人的標配。在戒掉“抱怨”的同時,不妨借這個機會同樣從坑里爬出來,以一個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周圍人的好。
沒有嫉妒心不代表沒有進取心。真心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這樣才有機會學到別人的成功方法,而不是只會在那邊說風涼話。
別人的優點,拿來作為自己的榜樣,別人的缺點,拿來用于提醒自己。
你對周圍人的抱怨,實際上歸根結底是對于自己的抱怨。
能夠坦然地面對別人的優點,才能平和地接受自己的缺點。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