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關鍵概念:剛需、自我驅動力、重塑大腦。
任何其他的技能,當它無法影響你的生活時,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認定某個問題需要一個解釋,那我就會不斷地思考、觀察、分析、總結、補充;再思考、再觀察、再分析、再總結、再補充……
不斷重塑大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也就是說,其實就是對剛需的認知與選擇。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有什么技能是你自己一直想學好卻從未成功的呢?盡量都羅列出來。
相信我,幾乎你羅列出來的每一項,背后起碼都有一個“缺失的剛需”,否則你早就“翻山越嶺”、“不辭辛苦”、“不屈不撓”、“上下求索”地搞定了罷?
不要再找任何等待的借口了,沒有任何成功是你能夠“等”來的。
然后看著每一項再仔細想想,那個缺席的剛需究竟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鎖定那個剛需,讓自己認同那個剛需,把那個剛需植入到自己的腦中,進而讓它重塑你的大腦呢?
## 【正文】
我在很多場合,都提到過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所面臨的共同尷尬:
> 都聽說“英語很重要”,但,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本科四年……前前后后折騰了十六年(還不算幼兒園就可能已經開始學了),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語,這是為什么呢?并且還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聽說讀寫全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習得一門外語,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我是朝鮮族,有那么十來年,我生活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我們老家,很多人都是“天生”的雙語使用者——你很容易想象的,其中當然甚至包括一些智障的人,他們也一樣是雙語使用者(貌似很天然)……
更夸張的是(細想的話其實一點都不夸張),在我們老家,若是你在街上看到一只狗,然后你對它說:“??!??!”它就搖著尾巴過來了——這明顯是“朝族狗”么;它要是不理你,然后你就對它說,“過來!過來!”于是,它就搖著尾巴過來了——這明顯是“漢族狗”么;然后,無論你說“??!??!”還是“過來!過來!”它都會跑過來沖你搖尾巴的——那明顯是“雙語狗”么!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而且肯定還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 學好英語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顯并不是(過分)受限于智商,為什么難住了那么多人?難住了那么大的一個比例?
我當過一段時間的英語老師,于是,對于這個問題當然想得更為深入,不過,說實話,它也困擾了我很多很多年——因為總想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釋。
2011 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的一個 TEDx 會場做過一場演講,當時我有一個兩年前的解釋:“很多人其實是被自己教傻的……”2016 年 11 月 19 日,我在網上做了一場講座,《人人都能用英語》,現場 5.2 萬人在線聽。在講座里,我給出了一個七年后琢磨出來的另外一個更為合理、更為本質的解釋:
> “用英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就不是剛需。
很多人覺得學英語重要,是因為周圍的人都這么認為。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通過英語考試才是真正的剛需。這也證明了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考完四六級之后,就再也不去碰任何英語相關的材料,即便他們口口聲聲說英語重要。
其實不論是英語、健身還是任何其他的技能,當它無法影響你的生活時,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不信你可以回頭看看自己年初許下的愿望,是不是少了哪一項你的生活都不會受影響?
既然不是剛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實上“不用也可以”,事實上“沒有也行”,雖然“有倒也挺好”,可“沒有的話頂多是有點怨念而已”……
為什么另外一些人(雖然是少數)最終“學”會了呢?對他們來說,那是剛需——那“需求”越剛,學得越快、學得越好……甚至,沒學會,沒學好的時候,也要“湊合著用”,然后“用著用著就真的用熟練了”——想想看吧,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質的根源?
在學外語方面,我個人天生條件真的不是很好,甚至很差。我很久以前是唱歌跑調的(拿著吉他糾正了許多許多年到現在算才勉強湊合),所以,我在辨音方面一直是很差的;并且,我的語音短期記憶力很差,人家聽一遍就能順下來的曲調,我得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一個節拍一個節拍地反復記憶才行……你想啊,這在學一門外語的時候得有多吃虧——事實上,這許多年過去,我的發音依然不標準。
但就是這么天生條件差的一個人,在“用”英語方面毫不含糊。為什么呢?因為閱讀對我來說就是剛需,我就是很癡迷于閱讀,乃至于讀書幾乎是我個人最大的“娛樂項目”,連影視都要排在其后。若是你問我身上哪個部位殘疾了最痛苦,我一定會回答“眼睛瞎了最痛苦”——因為無法閱讀了。
當你真心喜歡做某件事,通過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處的時候,它對你來說就是剛需。
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看書從來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來的樂趣;對喜歡鍛煉的人來說,健身從來不是煎熬,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像對于喜歡打游戲的人來說,如果讓他停下來不去做,反倒是一種折磨。
所以天生條件弱,周圍環境差其實都只是借口而已。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個非做不可的理由,讓這個你想學習的技能,真正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剛需。
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我決定此后虛構類的就直接看影視了(閱讀上就不再選擇小說什么的了);而非虛構類的,無論多貴多難搞,我都要直接閱讀原版,而不是譯版。
這一下,“用英文閱讀”就成了我的剛需——不讀不行啊!腦子會“餓”、心會慌。于是,這么多年就一直“用”過來了。剛開始也費勁啊!可那一點“麻煩”擋不住我啊!因為“讀完”對我來說是剛需啊!正在掙扎呢,有人喊我去吃飯我都嫌耽誤事兒……英語這東西,我說的真不好,可你想啊,對我來說,“說英語”真的不是很剛需,比“讀英語”的剛需實在是差太遠了。
你看,“剛需”多重要!
再看看我們身邊,絕大多數人是不善于分析的,是不善于思考的,他們不會去琢磨什么事兒直到水落石出。可你身邊也一定有至少一個這樣的人:
> 他們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優的決策),他們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獨行且正確的見解),他們也善于說服別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強的影響力)……
為什么呢?是什么驅動他們不屈不撓地成長成那個樣子呢?這個解釋在這里依然同樣合理,不信你可以去問問他們:
> 尋求真相,對他們來說,就是剛需;若是不能弄個水落石出他們就難受得很,看到一點希望就會欣喜若狂,遇到一點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因為真相就像是火,他們就像是飛蛾,還有什么比飛蛾撲火更自然的嗎?
我們之前提到過,特立獨行且正確。
看完這周的文章之后,我們不妨想一想,有什么樣剛需的人,才可能做到這一點?
我能給出的答案就是:
> 把主動分析當作剛需的人。
對于這些人來說,把事情做成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希望知道事情背后的原理,以及相應的邏輯關系。
不停地探尋真相,直到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這對于那些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人就是剛需。
而且他們從來不會在遇到麻煩之后才被動分析。他們向來都是主動出擊,在麻煩找到他們之前,就先試著找到解決方案。
分析能力,簡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偏偏好像整個教育制度在這個能力上徹底失靈——可偏偏還真的就有少數人最終“無師自通”地習得了這個能力,為什么?為什么!因為對那少數人來說,“分析”是剛需,弄不明白就難受得要死。既然“分析”對他們來說是剛需,那么接下來為了滿足這個剛需,需要學什么他們就去學什么,需要用什么他們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礙他們就去克服什么……誰都攔不住他們,因為那可是剛需!
上文里就有明證。分析對我來說就是剛需。若是我認定某個問題需要一個解釋,那我就會不斷地思考、觀察、分析、總結、補充;再思考、再觀察、再分析、再總結、再補充……這個過程很可能長達好幾個月,或者好幾年,甚至七年一輩子……你看,七年后我的結論相對于七年前的結論,又進步了一大截,又精準了一個層次。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同學有一句著名的話:
> 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話肯定是對的,因為所有的剛需,都必然顯現為“習慣”——就好像你從一開始就習慣了“到點兒吃飯”一樣。
甚至,“習慣”很可能只不過是“剛需”的另外一個說法。
對于沒有盡全力做到最好的人來說,他們是沒有辦法理解什么叫做“優秀是一種習慣”的。
相反,他們倒是很善于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優秀其實并沒有那么好。
無論是虛假的安慰,還是惡意的詛咒,總之他們會絞盡腦汁來將其合理化。
對于這些人來說,最合適的描述應該是:
> “找借口”是一種剛需。
或者說找借口就是一種習慣。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自己可以放棄。
這種習慣或者說剛需是一個大坑。如果你往坑里看一下,就會發現無數人在下面掙扎。
當年我還在新東方的時候,見到很多同事把這句話當作俞敏洪同學給員工、給學生洗腦的工具而已。很多人不明白,在他們眼里所謂的“雞湯”,其實常常是很樸素的、很鋒利的方法論——只不過,“優秀”并不是他們的剛需,所以,他們不可能到達“優秀”,于是,他們體會不到那“雞湯”的樸素與鋒利,進而反向到達一種“自證預言”必然自證的境界……
對一些人來說,“優秀”真的是剛需。你去觀察那些優秀的人,若是你有機會與他們溝通,你就會發現,他們在這方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態度:
>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碼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不然的話,他們會很難受的,雖然那種難受不能言傳只能意會,但反正就是很難受。
我在面試的時候,總是問這個簡單的問題:
> 你在哪方面做到過第一,做到過最好? 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圍。
什么是牛人?一般來講三句話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執念;有過第一的經驗;有過多次第一的經驗和總結。大多數人從未有過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經驗——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們不會因此難受,更不會因此格外難受。也許曾經難受過罷……但這么多年過去,早就習慣了。
有個這樣的段子:
> 某人四十多了還碌碌無為,于是跑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問:“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先聽哪個?”哥們說,那就先聽壞的吧。算命先生說:“壞消息是,你四十歲之前窮困潦倒……”那哥們眉頭一挑,問:“那好消息呢?”算命先生幽幽地說:“四十歲之后,你就習慣了。”
“等待”是我們最常用的借口:等我到了XX歲,我就要如何如何。
除了一些法律上規定,不準某些年齡段做一些事情以外,大部分的等待其實只是借口而已。
年齡的增加并不保證能力的提升。
如果不努力,不論你到三十歲還是四十歲,同樣都可以碌碌無為。但這不是歲數的原因,而在于你是否讓優秀成為了你生活的剛需。
實際上如果是剛需,你是根本不會等待1分1秒的。因為不做,對你來說損失很大,所以即便做不好,你也會硬著頭皮去做。
不要再找任何等待的借口了,沒有任何成功是你能夠“等”來的。
所以說,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頭。
為什么又加了個定語“正確的”呢?因為有些剛需不會令人進步。很顯然,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有“吐槽”的剛需,不抱怨他們就難受,“不吐不快”,不吐出來,或者吐不出來,就“感覺要爆炸”,而吐出來之后又“感覺被掏空”。再比如說,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把“活在過去”當作剛需(甚至不是“活在當下”),他們“好漢只提當年勇”,他們總是慨嘆“世風日下”,他們無法樂觀對待未來,當然也不可能“活在未來”……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科學家們對人腦的認識突飛猛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這樣的:
> 大腦是可塑的。
換言之,一個人的大腦,宏觀上來看終生可能沒多大變化——畢竟腦殼的大小、形狀貌似是一成不變的;但若是從微觀上來看,大腦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之前的文章里我們提到過這事兒——連灰質厚度都是可以通過練習增加的。也就是說,大腦一直在“被塑造”——被環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還可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機理:
> 剛需塑造大腦。
不斷重塑大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也就是說,其實就是對剛需的認知與選擇。
那么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
> 如何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呢?
別著急,這是下周的話題。
## 【附加】
有些人總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用別人的不足而為自己找借口。
要習得一項技能,就是把它變成一項最接近生活常態的項目,慢慢試著把它變成剛需,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一種生活方式。
“等待”是讓我們無限推延的“偽”剛需。眾多的借口都是“等我××的時候……”
只有特立獨行且正確,才能有巨大的回報。
只有把主動分析當作剛需的人,才有機會真正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