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關鍵概念:貴人。
概念與關聯,是操作系統的基本核心,隨之產生的是價值觀與方法論。價值觀決定你的選擇,而方法論告訴你應該怎么做。
延伸關聯:
> * 第6周的文章,第 8 周到第 10 周的文章,第23周的文章
> * [https://v.qq.com/x/page/o0180h4rzzc.html](https://v.qq.com/x/page/o0180h4rzzc.html) 這是 2011 年我在上海的一場 TEDx 上的演講。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是時候回頭重新閱讀了。概念與概念之間可以有很多關聯,你讀過那么多,“學”過那么多,卻有多少真正連起來了呢?
## 【正文】
概念與關聯,是操作系統的基本核心,隨之產生的是價值觀與方法論。價值觀決定你的選擇,而方法論告訴你應該怎么做。聽起來很簡單,可它最終難到什么地步呢?難到即便老師講過,即便學生讀過,可沒過多久,要么是干脆徹底忘了,要么是根本沒想到應該“在這里用上”……
“成長率”確實是個令人焦慮的概念,因為一旦拿這個概念衡量“創業”項目,馬上 99.99% 的創業“想法”就直接不合格了。即便合格,最終也不一定成功 —— 即,最終也不一定能夠真的實現那個設想中的成長率。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頂級投資人最初看上的項目,在一開始看起來是個金塊,可最終卻變成了屎坨的原因。
在你不知道“成長率”這個概念之前,你的世界是一個樣子,在你知道“成長率”之后,你的世界是另外一個樣子…… 是這個世界改變了嗎?沒有啊!它還是那樣。是你的操作系統變了(比之前多了一個清晰、必要、準確的概念),于是,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了。
順帶說一下焦慮這件事情。很多的時候,焦慮是沒必要的,你在乎,它就在那里,你不在乎,它就拿你沒辦法。
很多人誤以為樂觀的人不會焦慮,事實上并非如此。樂觀的人一樣會焦慮,只不過,他們感受到焦慮之后,會用元認知能力分辨一個事實,“花時間去焦慮”本身并不解決問題。于是,就會去尋找解決方案,而后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之上,而不是僅僅看著問題發愁……
有句話說得好:
> 有時間難受,還不如做點事兒呢。
有一個精彩的類比:
> 教育就像一副眼鏡。在戴上眼鏡之前和戴上眼鏡之后,你所身處的世界是一樣的,但是帶上眼鏡之后,你看到的是一個更為清晰的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寫這個專欄的過程,對我來說是極其享受的,因為我打心底確定自己正在干一件偉大的事情,在一個十幾萬人構成的群體當中從事真正的教育 —— 很難想象我一個人正在和堂·吉訶德一樣,與一個已經轉動了千百年的“風車”(即,原本就應該優質,我們也希望它優質的所謂教育體系)較勁。
關于“我就好像那個堂·吉訶德” 這話,十多年前,我在新東方的寫作課堂上說過,因為當時我的感受也是一模一樣的:臺下坐著來自各個地區不同年級的中國學生,每次幾百人,都一樣 —— 這么多年過去,竟然不知道寫作課是沒必要講遣詞造句和修辭的,寫作課應該更多是思考課而不僅僅是語法課…… 十多年的所謂教育把他們變成了那個樣子,我現在要憑一己之力,在幾節課之間把他們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 你說我像不像那個堂·吉訶德?
有些人認為李笑來是“雞湯大師”。我不爭。首先,正所謂“將軍趕路不打小鬼”,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其實非常清楚一個重點:
> 那些雞湯厭惡者,實際上對所謂的“雞湯”并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事實上,“雞湯”這個詞,根本不配成為一個概念,于是,根本不在我的操作系統之內,根本不值得討論,又如何配得上爭論呢?
那些雞湯厭惡者,不僅不知道自己概念混亂 —— 事實上,這就叫腦子亂,因為操作系統的核心是亂套的 —— 更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邏輯錯誤究竟是什么。他們整天說“這個沒用”、“那個沒用”…… 卻完全無法回應這樣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隨便就能問出來的簡單問題:“ 那你說說有用的究竟是什么? ” 他們當然啞口無言,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唉,他們根本不懂(即,腦子里沒有)這么個概念:
> 建設性意見
關于“建設性意見”這個概念,我后面還有專門的文章,不著急。反正,你自己試試向別人提出建設性意見就知道了,那很難,尤其,與隨便提出幾個問題相比,難度上實在是天壤之別啊!
回過頭來,讓我們繼續在概念上構建價值觀,在所謂“生意”這件事兒上:
> 成長率 > 成長 > 賺錢 > 謀生……
然后,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構建我們的方法論…… 于是,我們就想到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路徑,起碼有兩個:
> * 自己做出一個有長期成長(或長期成長率)的公司
> * 用自己的錢投資那些已經證明自己有長期成長(或長期成長率)的公司……
而第二條路徑又分兩個層次:
> * 在那些有長期成長(或者長期成長率)的公司股票尚未公開流通之時投資(比如天使投資、風險投資、PE等等就在做這樣的事情),此為所謂的“一級市場” ;
> * 在那些有長期成長(或者長期成長率)的公司股票公開流通之后投資,此為所謂的“二級市場” 。對普通人來說,這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于是,如果你自己做得到最好…… 當然,這事兒確實非常非常難,于是,也許你更有可能做不到,但“自己做不到”并不是絕境,因為你和所有人一樣,起碼還有另外一個誰都擋不住的路可選擇:在二級市場上用自己的錢投資。
現在應該給一些讀者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沉重打擊”了:
> 我早就講過! 從第二十三周的文章開始,有好幾周的文章都在討論第二條路徑里的第二個層次,不僅有概念,還有具體的方法論…… 甚至,我還干脆送了你一個組合: GAFATA !(詳見1月2日的文章)還要怎樣嘛!
讓那些以為我的文章,竟然是他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雞湯”的人們,繼續那么想好了……
讓一些人繼續自以為是地錯誤地活下去是對他們最恰當的懲罰。
在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搭建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很重要,卻不是像看起來的那樣容易的事情。
注意這里的“必要”。生活中有很多概念事實上是沒有必要存在的。若僅僅是沒有必要倒也罷了,頂多是個“多余”的東西,可有時候,有些不必要存在的概念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傷害。
比如,“退休”這個概念,非常坑人 —— 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概念。在當前這個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商業時代里,只要一個人正常、健康,為什么要退休呢?為什么要在自己依然可以繼續工作學習的時候停止對社會的貢獻呢?事實上,今天有很多人八十多歲了,還在享受工作的樂趣,還在為社會做貢獻,褚時健、陶華碧,不都是這樣的例子嗎?
然而,絕大多數人被這個概念坑了卻也毫不自知。他們甚至會抱怨老伴,“都(快)退休了,還折騰這些干啥!” 于是,把生活過成了原本不應該的另外一個樣子。
回頭接著說正事兒。在股票市場(即,所謂的二級市場)里投資的有利條件,并不比風險投資差多少 —— 因為能夠成為上市公司本身,就相當于“跨過了一個很高的門檻”。在公開的股票市場里面,都是財務必須依法公開的、**已經被證明為**起碼在足夠長期的時間里不斷成長的公司。
補充說明(一):我個人很少在國內的股市投資(雖然也有一點點)。在我眼里,國內的股市總體上來看,還有太多不成熟甚至很幼稚的地方,理性決策的價值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受到不明力量的扭曲,理解起來太累。我猜,它們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相對理想的狀態吧?
補充說明(二):天使投資人和 VC,有時統稱為“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enture Capital 里面的“Venture”,通常被直譯為“風險”;而事實上,Venture 這個詞作為名詞,有兩個釋義,1\. 企業,2\. 探索(牛津英漢大詞典)。于是,“風險投資”常常被人們“望文生義”地以為那些投資人就是“甘愿冒風險的人” —— 事實上,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所有的成功投資人最終都是“長期成功避險者”(詳見12月19日的內容)。
投資很難有早晚之說,可能只有“正確與否”。你說,若是你在十年前開始在二級市場上買入百事公司(Pepsi Co., Inc)的股份,算不算晚呢?那可是一個于 1898 年 8 月 28 日成立的品牌 —— 你沒看錯,這家公司都快一百二十歲了…… 正確的決定是不怕晚的。
再看看 Facebook 上市后的情況:


所以,如若最終一個人淪為“平庸”,真的不能怪罪這個世界,這個世界若是有什么路的話,一定是誰都可以走的,這世界若是有什么門的話,通常并不上鎖…… 從這一個角度望過去,我真心認為這世界其實非常美好,雖然開始覺得有些不美好,但是都是自己選的,怪不得別人。
那如果你是個學生,如果你是個初入職場的人,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資本”(請回顧9月5日·第6周的文章)去投資,那怎么辦?在你的個人成長上,如何做到真正有成長率?并且保持成長率?甚至逐步抬高成長率?
請允許我再給你一個“沉重的打擊”(相信我,打打更健康!):
> 我們早就講過!
放下手機,給你十分鐘回想一下,再回來…… 其實,我們早就講過的,把第 8 周到第 10 周的文章重新看一遍!
多維競爭力 。還記得嗎?
在一個維度上跟人比較,顯然會讓你各種焦慮,但多一個維度就徹底不一樣了呀!就在上一周的加餐文章(4月3日)里,我還示范了一次“多維競爭力”的應用呢,你沒讀到?你沒想到?
于是,方法論就明確得一塌糊涂:
> 1. 學習學習再學習(請回顧第 9 周的文章)
> 2. 學習更多技能(給自己添加更多維度,請回顧第 8 周的文章)
> 3. 長期持續(請回顧第 12 周的文章)
學習本身是需要先去學好的;學會了學習,再去學習就更有效率。學習更多的技能,讓自己在多個維度上具備競爭力,那么就更容易在所謂的“競爭”中勝出。然而最為關鍵的,是行動。我們的讀者留言說得好:“說到和做到之間是這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沒有長期持續地做,絕大多數人的真正問題是,無論是否已經理解,反正是遲遲并沒有開始做…… 連開始都沒有,又何談長期、持續呢?
為什么“堅決”不去做呢?無非是兩個原因的結果,1) 怕自己做不好;或者,2) 沒見過身邊的人真的做到。做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接著做下去,就只能做得越來越好。而從另外一個角度, 我反復鼓勵讀者留言,無非就是想讓讀者“更多地”看到行動者的痕跡,你每天見到那么多人為了自己的進步掙扎,自己“堅持”不掙扎,事實上很難的!
萬事俱備,只欠思考與行動。
## 【附加】
“元認知能力”啟動的結果——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
有時間難受,還不如做點事!
讀到、看到、聽到、知道,并不意味著已經得到。
一切的知識吸收與內化,都是靠重復的。
默默地學習,是最正確的學習姿勢;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與注意力在別人的看法上,是最劃算的做法。
加快“時候的到來”或“盡量縮短自己的長期”的方法:用行動填滿時間。
沒什么是你不能做的,只不過,“做到”需要長期持續。
說到和做到是世界上最大的距離。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