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關鍵概念:希望、練熟、重復、入門、精通、內化。
時間在懲罰愚蠢的時候,只能毫不留情。
重復,是從笨拙達到熟練境界的唯一通路。
失望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得到如期的回饋。
任何工具都一樣,一經熟練使用之后,都會被大腦“內化”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點滴的積累過后,自然能夠摸索出掌握其他技能的路徑。
所謂的希望,就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明天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變得更好……
延伸關聯:
> *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到目前為止,你真正掌握的、熟練的、甚至精通的技能是什么?掌握它的經歷,對你后來習得其它技能有什么樣的幫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幫助?
> 2. 你之前一直想學但沒學成的技能是什么?問問自己,當初練習重復次數夠多嗎?又,你是如何低估任務復雜度的?如果讓你重新評估,你會做出怎樣的判斷?
> 3. 你現在已經知道希望是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了,那你是否應該花時間琢磨一下,琢磨出一套方法論,去保護自己的希望,是不是?
## 【正文】
技能就是一個人的裝備,每多一個裝備,人就更強大一些,所作所為就會在更高的一個層面之上。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閑技”,只要它能夠與另外的技能結合起來,就會形成“多維度競爭力”。普遍認為是“閑情逸致”的“琴棋書畫”,你仔細想想看就知道了,精通這些技能的人,把它們背后的思維模式拿出來做別的事情,一樣是高手,甚至會“一上來就是高手”,做事的節奏感,看事的大局觀,攻城掠地的戰略與戰術…… 哪一樣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呢?
對于很多人來說,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從來沒有過“練熟”的體驗。
不論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技能,如果有過一次從笨拙到熟練的體驗,想必就能極大程度上消除我們對于學習其他技能的恐懼。因為這種體驗能夠讓我們平靜接受開始時的進步緩慢,讓我們期待練習后的熟練應用。
我記得過去曾經說過,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無法得到即時的反饋。而沒有過“練熟”經歷的人,對于即時反饋的渴望尤為強烈。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如果你過去沒有過類似的體驗,不如從今天開始為自己找一個目標。不論是學習一種樂器,還是體驗一種運動,讓自己體驗一次通過練習慢慢熟練的過程。
有了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一旦掌握了每次學習的必經過程之后,再去學習其他技能也就不會那么困難了。
上個世紀 70 年代出生的人(比如我),長大過程中都聽說過英語的重要性,也都學過(可惜學了十幾年可能連門都沒入過)…… 絕大多數人從一開始就認定“其實學了也沒啥用”;也有不少人將信將疑地“學”了一陣子,最后得出結論,“我就沒有語言天分”;反正到最后,只有極少數人真正精通 —— 可事實上,英語這東西,也用不著“精通”,只要夠用就行啊!后來呢?上個世紀 70 年代出生的人,在 90 年代大學畢業,那時候誰都沒預見到再過 10 年,全國人民都有機會出國旅游!到后來真的自己也有機會出國旅游了,發現自己“只能跟團走”了,為什么?因為半句英語說不出來,不認識幾個單詞,自己走出去,是瞎子、是聾子、是啞巴,顯得跟傻子無異。
可是,后悔來不及了 —— 時間在懲罰愚蠢的時候,只能毫不留情。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的尷尬。
市面上有很多書,書名模板是,“…… 從入門到精通”,基本上都很暢銷,換句話講,就是買回去的人不少。可實際上,坊間有另外一個戲謔,說這種書,其實是標題黨,真正的書名模板應該是:“…… 從入門到放棄”。那么,這到底是作者標題黨的問題,還是讀者自身的問題呢?
答案非常肯定,肯定不是作者標題黨的問題,肯定是絕大多數讀者的問題 —— 為什么?因為就是有讀者最后真的學會了,真的學好了,真的精通了,盡管這些讀者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 可問題在于,古今中外不是都一樣的嗎?在任何技能上,從來都是只有極少數人最后達到精通的境界,最后能做到技壓群芳的人,邏輯上講都必然是極少極少數。
終究有些人走到了最后,可更多的人(比如那些最終覺得“然并卵”的讀者)究竟錯在哪里了呢?或者說,他們究竟差在哪兒呢?
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他們低估了學習任何一項技能所需要的重復練習次數。
重復,是從笨拙達到熟練境界的唯一通路。 賣油翁所說的“我亦無他, 唯手熟爾”,用今天的神經科學術語解釋,就是“通過大量的重復動作,最終使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并無關聯的神經元之間,經過反復刺激之后產生了強關聯”。至于重復需要多少次,因人而異;而關于“建立一個好習慣需要 XX 天”的說法,事實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事兒沒有通則,就是因人而異。另外,也跟基礎有關,同樣是從頭開始學彈吉他練習指法,鋼琴師和建筑工建立同樣模式的“神經元聯接”,所需要的重復次數肯定有著天壤之別。
賣油翁的故事想必很多讀者也都聽過,而且類似“熟能生巧”的典故也并不罕見。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說:
> 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
要知道: 不能真正踐行的道理,其實不能算是真正懂得。
失望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得到如期的回饋。沒有得到回饋之后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另一種是反思自己的預期是否合理,如果存在偏差就及時修正。
雖然沒有調查統計,但是我認為前者遠遠多于后者。即便通過日常的觀察,也能對此大致有一個判斷。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了某種道理,但是卻始終沒有辦法踏出第一步,那一定是某一個環節理解得不到位。拿出自己的實際案例作一下對比,看看到底在哪方面出現了問題,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
今天有很多人開車。從剛開始的笨拙到后來的熟練(開車這東西,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用不著“精通”)…… 在這過程中,所有人都一樣,能夠體會到大腦的神奇力量 —— 到最后,大腦已經把那方向盤、那剎車和那油門(現在我開特斯拉,就沒有“油門”了,只有“電門”)“內化”成了自己的“器官之一” —— 當你需要左轉的時候,你完全是靠“條件反射”做完一切的,瞟一眼反光鏡,腳踩剎車減速,方向盤以合適的速度左轉合適的程度,轉彎完成后略微松開方向盤讓它自己“回輪”,在車頭方向已經擺正的時候你又下意識地握緊方向盤,右腳從剎車早已恰當地松開,踩到油門(或者“電門”)上,逐漸加速…… 那方向盤就好像長在你的手上,那剎車、油門就好像長在你的腳上,完全是一體的。
任何工具都一樣,一經熟練使用之后,都會被大腦“內化”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在大腦里,有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神經元間聯接形成并固化,直至無法消失。
更普遍的例子就是手機上的虛擬鍵盤。事實上,移動電話被智能化地變成大屏幕之后,手機早已經成了所有人的“身體器官”之一(你想想看,人們丟手機的頻率都普遍下降了,因為“機不離手”)。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許還要盯著虛擬鍵盤打字,現在呢?現在你基本上是想到什么按出來的就是什么…… 我把這個稱為“工具的內化”,很神奇。
很多人小時候并沒有養成什么興趣愛好,是很吃虧的(究竟有多吃虧,他們一輩子沒有機會體會到)。我自認很幸運,琴棋書畫都沾了些邊。剛開始彈吉他的時候,有些難度高的地方,感覺怎么弄都過不去(注意,那只是“感覺”而已),坐在那里生悶氣,父親看到了就樂,說,放慢一倍速度就簡單了,然后重復很多遍“手指頭就記住了” —— 這個說法我永遠都忘不了,不是“你就會了”,不是“你就熟練了”。而是“手指頭就記住了”!
后來我發現手指頭確實能記住很多東西…… 比如,許多年后我在背單詞的時候,經常是邊看邊讀邊敲鍵盤,結果,手放在鍵盤上,那一長串字母瞬間就飄了出來,可若是拿起筆想在紙上寫出來,竟然要回憶半天才行!
記憶中比較深刻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初中的時候,有一天讀課外書,“黃金分割”這個概念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我就想,要是我能憑直覺就能分出 0.618 這個比例就好了…… 于是我琢磨了一個練習的方法,找來一堆卡片;憑感覺畫一條線,然后跟一張已經在 0.618比例處畫好了線的卡片對比;反復畫了一下午,“手指頭就記住了” ,貌似“眼睛也記住了”,反正伸手隨手一劃,那條線基本上就是0.618 那個比例所在的地方;后來又換各種尺寸的卡片劃著玩…… 后來這成了我跟同學炫耀的一個資本,算是“絕技” —— 可那只不過是重復沒多少次的結果而已。
當然,那時候腦科學還沒有今天這么發達,很多科學解釋尚未出現,所以我們這種人還沒有清楚的概念去解釋這種現象。現在已經了然,其實那并不是“手指頭記住了”,而是“神經元關聯通過重復建成并固化了”,進而甚至會產生大腦將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內化”的神奇效果。
除了低估重復的必要次數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使人們半途而廢:
> 低估任務的復雜程度。
這句話其實可以理解為另一個版本:
> 短期期望過高。
低估任務的前提,一定是希望自己通過少數的練習就能獲得巨大的進步,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人最終必將失望的原因,因為根本不可能。
我們每天的練習,一定會讓自己成長。但是這些進步不可能非常大,有些甚至是你無法輕易辨別的,但是你知道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那些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鏈接也一定在建立,肌肉的記憶也必定在增強,這些都是每日的進步。
能夠理解并接受這個過程的人,才能真正抗過看似沒有進步的平臺期。
所以即便自己做不好,也不要隨便說出“我可能不是這塊料”這種話。相反你可以用“我只是暫時做不好”來安慰自己。
如果想明白所有的笨拙都是暫時的,內心的壓力就會自然小很多,而我們也可以因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做事本身,而不是一味地憂慮。
首先,任何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或者說子技能)的集合;其次,大多數技能若是單拿出來,獨立作用并不大,都需要與其它某個或者多個技能配合起來使用才能“效果驚人”。
這就好像學素描的時候,雖然只用一紙筆而已,但事實上有很多子技能。比如,起碼有這么兩個:
> * 畫直線
> * 畫圓(圓又分為兩種,正圓和橢圓)
任何一個擅長畫素描的人,最初的幾個月里,這三種線條都可能要累計畫上幾萬次…… 直到不借助任何工具單手執筆,“隨隨便便”就畫出標準(或者比較標準、相當標準)的直線、圓圈與橢圓 —— 如此這般,他們能隨手畫出任何幾何圖形。
當然他們還需要更多的子技能,他們要研究透視學,他們要研究光影,他們要研究筆觸輕重之間的微妙差異……
進而真正困難的地方不在于掌握某個單項技能,而是掌握多項技能的同時,再把這些技能配合起來使用。
拿寫作作為例子。寫作這東西,說簡單也簡單,說難那真的很難。說它簡單,那是在熟練之后 —— 其實,任何技能熟練之后,都是實際上很簡單的;說它難,很難,是在尚未熟練之前,因為要有太多子技能需要學習需要熟練:觀察、思考、表達、溝通、理解他人…… 然后還要把這些技能全部用上,還要恰如其分地用上,巧妙地配合 —— 你說能簡單嗎?
所以,很多人無論學什么都一樣,很快就放棄了,事實上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重復”的次數差太遠了,所以根本達不到神經元之間建立強聯接的地步,當然也就沒機會體驗那種“內化”的神奇效果。可他們為什么總是那么快就放棄呢?很簡單,基于種種原因,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更別提熟練、精通任何一個技能!
有不少讀者說自己沒有堅持練習的技能,也不知道應該從哪方面開始著手。其實我們這個專欄在過去的時間里,也給大家提供了不少可以用來練習的機會,其中之一就是:
> 只字不差地閱讀。
不要小看這一點,真正每天堅持用這個方法來讀專欄的朋友一定有體會。不論是理解能力的提升,還是對于概念的掌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應該都有很多的改善。
我們剛才說過“時間懲罰愚蠢的時候,只能毫不留情”。但與此同時,時間在獎勵心智的時候,同樣也非常慷慨。
愿意和時間做朋友的人,愿意耐下性子踏踏實實做事的人,時間在回饋他們的時候,從來都不會吝惜,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到豐厚的回報。
不要一提到技能打磨,就把它想得特別高大上,其實我們在生活的很多細節中,都能找到可以提升的技能。
這樣點滴的積累過后,自然能夠摸索出掌握其他技能的路徑。
同樣由于之前并沒有真正掌握過、更別提熟練、精通任何一個技能,所以,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任何一個技能都最終是“復雜的集合體”,于是,總是傾向于低估學習任務的復雜程度,所以總是“拿著蒼蠅拍打坦克”(不是“拿著大炮打蚊子”),你說失敗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嗎?
事實上,有過哪怕一次經歷就好了,因為在那過程中,自己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從笨拙到熟練的,是重復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內化”的—— 于是,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顯得”比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更有耐心……
不過,在這里,我覺得“耐心”這個詞不太準。對于痛苦,大家都沒有多少忍耐能力。被描述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為他們實實在在地能看到希望;反過來,被描述為“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為他們“絞盡了腦汁”也看不到半點希望。所以, 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于是,“至少習得(熟練、精通)一個技能”,其實是所有人在任何技能的習得(熟練、精通)之路上的起點,也是他們最終能夠到達重點的根本 —— 有過經驗,所以有能力、有資格“心存希望”。
所以他們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受自己的低下,忍受(或者說抵制)各種各樣浪費注意力的誘惑 —— 甚至干脆根本不需要忍受,因為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長之外的任何東西?
也同樣因為之前的經驗,他們會有意識地呵護他們心中的希望,因為他們知道那東西實在是太重要了,比命還重要 —— 沒有了它,命有什么意義呢?
有一次,畢加索在咖啡廳里突然來了靈感,于是在餐巾上畫了起來。鄰座有個女人看到了,覺得他畫得真好!幾分鐘后,畢加索咖啡也喝完了,準備走了,于是,準備扔掉那條餐巾 —— 那女人開口說,“能把那餐巾給我嗎?我出錢買好了!” 畢加索說,“當然可以了,那你要支付兩千美元。” 那女人懵了,“啥?!你畫那東西只不過用了兩分鐘而已!” 畢加索回答道:“夫人,并非如此,那耗費了我 60年。”
哈,下面這一小段話,對我來說,也是玩笑也不是玩笑:
> 我這個專欄至少應該賣 2000 美元,因為每篇文章,都不是幾分鐘寫出來的,都是二十多年才搞出來的東西……
話說回來,你現在知道什么最重要了嗎?
希望。
重新定義一下,什么是希望?希望的通俗定義很簡單,“ 相信明天會更好 ” —— 就這么簡單。當然,需要再精確一點的話,就是,“所謂的希望,就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明天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變得更好…… ” 這里的重點是,明天不會自動變得更好的,明天之所以能變得更好,是因為今天的行動,是因為今天用正確的方式做了正確的事情。明天是否會變得更好,與今天那笨拙所帶來的不適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沒關系,只要持續行動,一切都會改善的 —— 盡管還有運氣因素;但若是反過來看,一旦放棄了行動,那么,明天變壞直接就是確定的,100%,沒有任何例外。
我之前一直在強調,大家要多維度去打造自己的能力,這樣除了能夠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優勢之外,還有另一個好處:
> 從其他維度獲得希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一個領域適用的技巧和方法,未必能夠完全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但是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之后的暢快感卻是相似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去培養點興趣愛好。因為通常興趣能夠在你重復練習時,減輕你煩躁的感覺,一旦突破某個瓶頸期,馬上就能感受到掌握技能帶來的快感。
除此之外每天堅持留言,并且互相鼓勵的這些戰友,也能給我們提供巨大的希望。
這個專欄的各位讀者,雖然彼此沒有見過面,但卻可能比那些天天見面聊天的熟人還要有感情。因為任何形式的情感,都比不上一起共同成長積累的戰友情。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選擇把所有的留言都公布出來。一方面能夠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另一方面能夠讓所有人看到其他人的成長,讓每個人都能切實地感覺到:我并不孤獨。
讓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與行動” —— 對,就是我們每篇文章后面的若干問題之前的“標題”。我們這個專欄的留言數也許是所有付費專欄中最多的 —— 換言之,某個意義上來看,付諸行動的人,在我們這個專欄的讀者群里比例格外的高,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在這里有更多的人的明天會真的更好 —— 就這么簡單。
若是我們的生命中真的有最寶貴的東西的話,那只能是“希望”這個東西 —— 它不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它幾乎是整個生命的意義。然而,希望就好像是燭光,常常非常微弱,所以也需要你守護。只不過是一陣風來了,它就被吹滅了,怪誰呢?應該怪自己,那是你不對 —— 你的責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它滅掉。
復習小貼士:
借著今天的問答,你可以回顧一下以下概念,強化知識體系的搭建:
> 1. 預測:為什么說“不要短期期望過高,長期期望過低”?你可以回顧1月16日的文章。
> 2. 定投:定投策略是我介紹過的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它就是不追求“即使反饋”的應用。你可以回顧2月13日的文章。
還記得出售時間之前的三條鐵律嗎?成長才是關鍵、重視價值忽略估值、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不妨回顧下7月29日~30日的文章,重新思考一下:這三條鐵律你牢記并應用了嗎?
當你在猶豫或者憂慮的時候,不要忘記你很有可能已經落后。1%之后都可能是落后,你可以查看9月12日的文章,理解什么是“落后”。
你不僅需要剔除“嘲笑”的概念,你還得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你可以查看11月14日的文章,回顧相關概念。
不用擔心不被人理解,也不用怕做得不好。堅持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事就是成功,你可以查看11月21日的文章,回顧什么才是“正確的價值”。
## 【附加】
失望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得到如期的回饋。沒有得到回饋之后有丙咱選擇:一種是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另一種是反思自己的預期是否合理,如果存在偏差就及時修正。
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無法得到即時的反饋。很多人并不是沒有毅力,而是因為設定的目標本身就偏離了原有的路徑。
時間懲罰愚蠢的時候,不光毫不留情,而且還會變本加厲。
對于很多人來說,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從來沒有過“練熟”的體驗。
不要短期期望過高,長期期望過低。
只要努力踐行,不論起點如何,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每個人都有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一個領域適用的技巧和方法,未必能夠完全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但是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之后的暢快感卻是相似的。
構建多維度競爭力的時候,一維的突破很容易帶動其他維度的成長,同時獲得更多的希望。
你害怕別人這么看你,多半是因為你可能也會這么看別人。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