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關鍵概念:
你所在的位置會決定你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應對的方式。對于同一個問題,改變了位置之后,可能看法會截然不同,甚至能夠找到更優質的解決方法。
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了一項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把這個技能教給別人。
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或者幾輩子)都沒有進步和成長,并不是因為任何的天分或者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在面對簡單事情的時候,總是愿意說出類似的話: 我知道應該這么做,但這實在是太麻煩了 。
延伸關聯:
> * 在“學習學習再學習”公眾號回復“驚喜”
> * 在“學習學習再學習”公眾號回復“跨界”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你會用筷子嗎?—— 大約有 2/3 的中國人實際上不會,長期以來都是在“湊合著用”而已。不會,那你就要學會;會,那你就試試看能不能做到五分鐘內教會另外一個不會的人?教上十來個人,你會對“教與學”的關系有不一樣的感悟。
> 2. 過去的這么多年里,有什么事情是你做到了“無師自通”的?如果有,請你認真回憶那件事的方方面面,總結歸納,記錄下來,時不時回顧一下,那將成為你的最寶貴財富之一。
> 3. 注意:不要僅因為這篇文章里提到比特幣你就去買比特幣,不要僅因為最近比特幣漲了很多就去買比特幣……你能買的是你確實懂的資產,不懂的,不要投!—— 這是以后必須認真講解的內容。
## 【正文】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其實就是一個“外掛”,天生之外的“裝備”。想想看吧,一個人若是需要什么就能學會什么,這簡直就是“作弊器”啊!隨后擁有的,那可是“開掛的人生”啊!很可惜,絕大多數人在這一生中,一直處于裝備不全,裝備落后的狀態…… 何談“開掛”的人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絕大多數人會終究苦惱于自己的確“技不如人”…… 誰沒有一顆上進的心呢?我覺得誰都有,只不過只有一顆上進的心是沒用的 —— 絕大多數人窮盡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慘烈地證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學了一輩子(準確地講,是“想學”了一輩子),最終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都沒有,這才是終生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那,我們所說的學習能力究竟是什么呢?又,如何才能判斷自己的學習能力如何呢?顯然,學歷并不說明問題 —— 人類史上所有的社會都在教育上并不成功,這不奇怪。
“想學一輩子”這句話應該有不少人贊同。就像之前有讀者說過的那樣“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我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那本書里提到過記錄時間的習慣。每天花一點時間,把自己今天的“時間開銷”記錄下來,積累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時間都用在哪里了。
剛開始記錄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窘境:
> 原來我這一天其實并沒有做什么。
看著好像忙東忙西,但實際上用在正事上的時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雖然令人沮喪,但這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有了這個習慣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提醒自己,把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
“想一想”的時間對于我們達成目標沒有太大幫助,只有“腳踏實地做事”的時間,才是真正讓我們向目標邁進的助手。
其實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判斷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進階,無非三個階段,或者說,處于不同階段的人,處于不同的境界:
> * 能學會有人手把手教的東西;
> * 能學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 * 能學會沒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絕大多數人第一個階段就不合格 ——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即便是那些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都沒有學會,沒有用熟,沒有精進。別掉以輕心,你看看身邊多少人連用筷子這么簡單的事兒都一輩子學不會就知道了…… 如何用筷子,一定是有人手把手教過的“技能”,但結果呢?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用筆寫字,好像所有人最終都會了,其實呢?其實很少有人通過刻意練習,讓自己的字足夠好看,不是嗎?
許多年后,大多數人終于反應過來,“有人手把手教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兒啊!可惜,當年幼稚、當年無知,越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你越逆反,就是不學,結果把自己逆反成一個笨蛋,一個只會偶爾后悔卻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怎么做的沒人理的笨蛋。
若是在成年之后竟然還有“手把手教”的機會,請珍惜。什么叫珍惜?珍惜的意思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反復琢磨:
> * 這個技能點的重點在哪里?
> * 做好的人為什么能做好?
> * 做不好的人為什么做不好?
> * 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 * 有哪些刻意練習是必不可缺的?
“學會如何正確使用筷子”,其實還真的是個特別好的例子,值得反復審視。
現在有兩種情況:
> * 你自己知道自己確實不會用筷子;
> * 你自己知道自己能正確使用筷子……
若是你自己不會用筷子,接下來你要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達到學習能力進階的第二個階段:通過讀書、讀教程,學會一項技能;如果你自己確定自己能夠正確地使用筷子,那你現在可以嘗試再進階半步: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教會別人正確地使用筷子……
我在網上翻了翻,寫得最好的教程,居然(其實也很自然)是老外寫的,在 wikiHow 上:
> [http://www.wikihow.com/Eat-with-Chopsticks](http://www.wikihow.com/Eat-with-Chopsticks)
有文字講解,也有視頻示范。先去看看,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學會?或者想象一下,若是你教別人(比如自己的孩子用筷子),你應該如何教?最重要的關鍵在哪里?為什么看起來這么簡單的事兒能難住 2/3 以上的人群?
我們總說:屁股決定腦袋。
你所在的位置會決定你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應對的方式。對于同一個問題,改變了位置之后,可能看法會截然不同,甚至能夠找到更優質的解決方法。
面對“學習”這件事的時候,這句話同樣適用。
如果你總是以一個“學生”去要求自己,其實無意間降低了自己的標準。因為你的目標只是學會,或者看似學會。但實際上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了一項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把這個技能教給別人。
所以如果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腦子里始終想著未來要把它教給其他人,那么對于自己的要求自然會提高,同時我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自然也會更好。
這么多年來,我經常拿這事兒當例子,用來證明:
> 有很多事情,即便是非常簡單,都有可能難住一些人一輩子;
這件事兒還能證明:
> 這么簡單的事兒,絕大多數人竟然不會教,甚至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會…… 只顧著最后在那里發脾氣,而后無可奈何……
如果能夠仔細觀察,最終找到重點的話,基本上是教的人兩分鐘就講明白,而后學的人五分鐘之內就能搞定,隨后擺脫一輩子尷尬的事情。

關鍵之處其實有以下這么兩點:
> * 兩根筷子中,下面那根一直是處于靜止狀態的;
> * 張開、夾上的動作,其實來自于上面那一根;
最為關鍵的是,如何令下面那根處于穩定狀態呢?
> * 下面那根筷子,跟手一共有三個接觸點:兩端作為支點;
> * 大拇指的根部在中間壓住筷子,無名指其實是“反向用力頂住”……
> * 大多數人敗在無名指的用力方向上,這個方向搞對了,下面那根筷子就穩定了;
> * 接下來就是練幾分鐘如何用大拇指和食指控制上面那根筷子并夾住東西……
> * 反復練習,從笨拙到熟練的過程,本質上來看是大腦在建立新的溝回的過程。
那些之前就會用筷子的人,不妨對比一下,你教的方法、路徑、重點,和我的一樣嗎?不一樣的話,比我的更有效嗎?
如果比我的更有效,不妨教教我,我也想有機會提高效率。許多年來,我在教別人如何學習的過程中,順帶幫助很多很多成年人“突然之間開始能夠正確熟練地使用筷子這個神奇的東西……”
有半數以上的人不會用筷子…… 這說明什么呢?這弄不好能說明:
> 這世界上有半數的人,即便有人手把手教,也學不會 —— 只因為自己不動腦子……
在這么小的事兒上都不會動腦子,別的事兒就不用提了。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動腦子呢?得到的答案多半會是:
> 怕麻煩。
我們在談到“落后”的時候,就有很多讀者表示了焦慮。但實際上,僅僅解決“怕麻煩”這一條,就可以甩掉80%的人了。
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或者幾輩子)都沒有進步和成長,并不是因為任何的天分或者能力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在面對簡單事情的時候,總是愿意說出類似的話: 我知道應該這么做,但這實在是太麻煩了 。
我始終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害怕短暫的“麻煩”,而不去好好花功夫去學習一些技能,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 被麻煩折磨一輩子 。就像不愿意好好學習一下怎么用筷子的人,其實每一頓飯對他們來說都是折磨。
所以如果下一次再遇到任何“麻煩事”,大家也不妨想一想:
> 我是想要麻煩一小會兒?還是想要麻煩一輩子?
所以,想象一下吧,若是無論什么都需要別人手把手教,那這一輩子能獲得進步的可能性有多小…… 首先,那些會了的人并不一定有時間(幾乎是肯定沒時間),其次是,剛才我們也看到了,絕大多數會的人,其實真的不會教,他們也有的時候懶得動腦子,所以不知道關鍵在哪里,而后即便是好心想教(比如教自己的孩子如何用筷子),也教不明白……
這就是為什么你必須想辦法進入第二個階段(學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才有可能大幅度進步的根本原因。雖然書、教程,也有質量差異,也有胡說八道的,但這就是考驗你能力的地方:
> 1. 你有沒有心思去尋找、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和教程;
> 2. 你有沒有能力甄別書籍、教程的質量好壞;
> 3. 你有沒有能力在實踐中運用書本中的知識……
很多人沒耐心,甚至干脆沒動力,于是永遠進入不了第二個階段;還有很多人,雖然嘗試著進入第二階段,可惜,不知道判斷標準和依據(比如,很多人根本不會選書,他們選書的方法只有一個,去找人索要書單),于是,不知不覺走了太多彎路,乃至于事倍功半;剩下的少數中的多數,又因為缺乏執拗地踐行書本中講授的有道理的知識,而最終只不過是做了無用功……
到了這里,你就可以想象人群中善于學習的人,學習能力強的人有多么少見。可這還不算完,因為如若你不能進入第三階段,你依然只不過是“略勝半籌”而已,無法做到把別人甩開的地步 ——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大多數人別看學習能力比較差,模仿能力卻是很強的,所以,他們只要看到你能做到,就很可能迅速模仿個八九不離十…… 甚至,整個國家都可能是這樣的,日本最初就是通過模仿在一些領域超越歐美的,深圳的山寨精神其實也是這種能力的表現…… 于是,你好不容易學來的東西別人靠模仿就做到了,很難真正把人家徹底甩掉。
真正讓你卓越的,是你必須走入第三階段:
> * 你不僅能學會沒人能手把手教你的東西;
> * 甚至能學會連書本中都找不到的東西……
不用深說,你已經能看明白,若是做到了這點,基本上,你應該就是無敵的了!不是嗎?關鍵在于,如果你做不到這點,你就時時刻刻被模仿者追蹤,甚至被超越 —— 所謂的“微創新”不也是一些大佬們所推崇的能力嗎?(這真不是吐槽,這是在陳述事實。)
我的公眾號叫做“學習學習再學習”。有些人看完以后,以為這三個“學習”都是動詞,正所謂: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但實際上,看過我文章的讀者或早或晚都會知道,中間的那個“學習”其實是名詞。所以整句話的意思就是:
> 先要學習“如何學習”,然后再去學習。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就連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也是有方法論的。如果不能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論,那么后期的學習很可能效率低下,甚至是完全無效的。
想要獲得“開掛”的人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論。
有句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這樣每天打磨學到的概念,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磨刀”的過程。等到刀磨好了,還怕砍不到柴么?
走入第三個階段,實在是太難,教別人走入第三個階段,不是不可能,但也確實很難 —— 因為難點在于絕大多數人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理解第三個階段中的重點。但若是非要簡單說,也不是不行 —— 看讀者悟性了,因為真只看字面的話,以下的關鍵就好像是誰都會的事兒一樣:
> * 確定自己有強烈的欲望搞定這個技能;
> * 尋找最少必要知識,反復問自己:這事兒最關鍵的地方在哪里?
> * 馬上開始運用、馬上開始踐行;
> * 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學會,相信自己一定會通過踐行而進步;
> * 通過記錄,量化自己的刻意練習進程;
> * 不斷總結,不斷整理,不斷讓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腦子里有清晰的組織與關聯;
> * 絕對不能跟笨蛋斗氣,要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生命……
如果你是個終生學習者,過了三十歲之后會開始經常不好意思的 —— 因為你總是覺得過去的自己實在太笨了…… 偶爾教教親戚高中數學、物理什么的,就會發現,這么簡單的東西,多年前咋就真覺得那么難呢?其實,這是學習能力進步造成的錯覺 —— 那個時候,那東西確實就是那么難。
每一次,在你的認知進步之后,你就會發現“不同物種之間的區別”,以及“那個區別形成的原因”。為什么總是有那么多人說,“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 —— 因為那個物種從來就沒有能力在書里學到過什么,他們是在第一階段就不及格的物種。無論有多少人認為讀書無用,總是有另外一些人在不斷地讀書 —— 因為這是早就主要通過書籍學習的物種,手把手地被教,對他們來說很可能并不高效…… 當然,人群當中還有“一聲不響”就已然成為高手的人,那顯然是打通了第三關的新物種……
我想,在我自己的人生里,比特幣可能會成為我最感激的東西。也許人們會認為,“那當然,這個東西讓你發財了嘛!” 我不否認這一點。但長期以來我內心更感激的是另外一個別人可能完全不在意的點:
> 它給了我一個學會 “1) 完全沒有人可能手把手教;2) 完全沒有書籍系統地闡述、教授” 的東西。
2011 年的時候,誰都覺得這事兒“太離譜了”!沒有任何一本書,甚至連有點質量的文章都沒有,只有一個匿名者(Satoshi Nakamoto)發布的白皮書。其中涉及到數學、加密學、拓撲學、金融學、編程、分布式運算、芯片設計、網絡管理(事實上背后還有隱含著的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 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屬于我自己的“專業” —— 要知道我在大學里的專業是會計!
也就是說,在隨后的“一輩子”(七年就是一輩子)里,我相當于是“自修”了一個“大學”,在金錢和好奇的刺激下,一路狂奔,步步高潮…… 幾年下來,我已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雖然相貌只不過是變老了而已,甚至我一直在用的“我進化成了另外一個物種”這個說法,也是來自于這段經歷。
正如畢淑敏先生年輕的時候讓我明白的那樣,我知道人生本無意義,但,這段經歷生動地告訴我,若是你能把生命中的一段變得與眾不同,那自己的人生意義依然非凡 —— 你說我能不感激這么個“起初看起來完全不靠譜,后來看起來意義非凡的家伙”嗎?
幸虧在此之前,我已經在學習的第三個境界里摸到了一些門道。如果我還處在第一個境界,那么即便是很早看到比特幣這個東西,我相信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會在我身上發生任何奇跡;如果我還處在第二個境界,那么,我可能需要等到 2016年之后才有能力懵懵懂懂地從幾本書里對它了解個大概……
我第一次經歷“學會完全沒有人教”(第一個階段不夠用了),“書有很多但看不懂”(第二個階段有點用處,但需要掙扎)的場景 —— 也就是說,從第二個階段跨向第三個階段的過程 —— 是在自修邏輯的時候。
某種程度上,我確實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但是你要知道,像我們這種講究方法論的人,即便面對“幸運”這樣看似虛無縹緲的詞的時候,也依然會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論。所以當別人說我幸運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實實在在的夸獎,因為“創造幸運”也是一種能力。
學習,從來都是創造驚喜、創造好運的最優路徑。
為什么呢?因為每個真正學會某種技能的人,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嘆: 真沒想到在這里可以用上 !
你腦子里的概念多了之后,它們之間才有機會產生“意外的連接” —— 即,所謂的融會貫通。若是你腦子里有用的概念寥寥無幾,他們之間有什么連接價值啊?就算有連接,又怎么可能有“意外的連接”呢?沒有這些“意外的連接”,我們又怎么可能碰到“意外的驚喜”呢?
關于這種“創造驚喜的方法論”,我已經在“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公眾號上寫過一篇完整的教程。大家可以通過在公眾號內回復“驚喜”兩個字,來閱讀這篇能讓你產生好運的文章。
二十六歲那年,突然發現自己的邏輯很差,突然發現自己事實上并不像之前自己以為的那樣“并不笨” —— 因為在某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前后被兩個人的觀點震驚到了,前后都被他們“說服”了,可是到了晚上,我驚訝地發現他們兩人的觀點竟然是截然相反的!他們之中只能有一個人是對的,可是,我竟然被他們同時說服了,且自己竟然沒發現!
我嚇壞了。第二天,我沖進圖書館,開始找書。找到了“Thinking”這個類別之后,在里面發現了一個我之前從來不知道的概念,“Critical Thinking”,發現里面全是講如何正確思考的書,挑了幾本再版次數多、重印此書多的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書開看。其中的一本《Beyond Feelings》 成了我的最愛,最終,這本書也成了我的“人生啟蒙書籍”之一。
細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最基本的“選書方法論”不過是“選擇著名出版社出版的、 再版次數多的、 重印次數多的書” —— 再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就知道了,這么簡單的事兒,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乃至于許多年來用來“喂腦子的飼料”全是劣貨,于是終生吃了很多虧且不自知。可怕。方法論這個東西,無論多簡單都很至關重要。
然后就發現,雖然書里說得很清楚,實踐起來并不容易;此為其一,更為重要的是,想要進階的話,沒有人能教你,甚至也不可能有人愿意教你。別說沒人教你了,你甚至干脆就找不到任何一個能夠和你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的人 —— 因為凡事兒只要邏輯足夠嚴謹,就很可能是會引發絕大多數人的反感,誰愿意被證明自己想錯了呢?誰愿意承認自己不會思考呢?誰在自己被證明思考質量差的時候不會一時惱羞成怒呢?甚至,有幾個我格外親近的朋友,在我主動和他們深入討論問題時差點徹底吵翻 —— 那時候我年輕,他們也年輕,各自都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不明白理智才是最好的情緒…… 掙扎了好幾年才反應過來,邏輯嚴謹,思考縝密,研究深入這事兒,只能靠自己,只能完全由自己操作,甚至連討論都是耽誤事兒的。
我的好朋友鐵嶺說過一段話:
>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的直接反應就是,“唉!高手就是高手,你看,他干脆把最沒用、最耽誤效率的那個人們以為很重要的‘討論’給直接忽略了……”
我不僅已經告訴你我走過的三個節點,而且也告訴你了每個節點之間我是如何跨越的。不過,我沒辦法告訴你,你自己到底應該如何完成自己的跨越 —— 因為每個人的路徑很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樣,適用于我的,不一定適用于你。不過,倒是有一條真理存在:
> 你必須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徑和跨越方式 —— 這恰恰是衡量你能夠進入第三個階段(或稱“境界”)的判斷依據。
以后你進入投資領域之后,你就明白了,“自己的路自己走”這么七個字構成的簡單句子,首先深入理解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其次,這是投資的終極原則之一;最后,更為重要的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上加難。
在第三個階段里有過哪怕一次成功,后面就“開掛”了,你會發現你就沒什么不敢學的 —— 很幸福;沒有什么學不會的 —— 更幸福;學會的東西沒有什么是練不好的 —— 不能更幸福了。
小貼士:
回看第20周的文章
## 【附加】
學習就是反復打磨概念與方法論,等著注定的驚喜注定地發生。
通過“踐行”,才能找到關鍵的細節,獲得豐厚的回報。
學習,從來都是創造驚喜、創造好運的最優路徑。
大部分麻煩都是我們臆想出來的。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