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0170203“先發優勢”?
關鍵概念:知識的時間價值、先發優勢。
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機會可以把握,哪些機會重來一次也不屬于自己,這樣才會避免不必要的懊惱和自責。
在做事方面,相比起把事情做對,更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情。
“先發優勢”未必是決定性因素,但如果你永遠不出發,其實也就談不上任何“優勢”了。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在什么事兒上,你“痛心疾首地發現,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每個人都有的,多羅列幾個,然后想想看,自己有沒有機會“發現的更早?”
> 2. 有很多的時候,某些“短板”,很可能是自己的幸運——就好像車不好所以才沒有開很快結果卻因為慢而避開了事故一樣。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的,羅列出來,然后自己想想看,是不是會得到跟大家一樣的結論:“哦,原來我的運氣也挺好的!”
> 3. 有的時候,“先發優勢”很重要,而另外一些時候,“后發優勢”也很重要,那,不管是“先發”還是“后發”,如何才能發揮“優勢”呢?這是個需要深入思考,深入觀察的問題。
## 【正文】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念頭?
我咋才知道呢?
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其實,這是所有人都有過的念頭,不過,很少有人認真反思、認真思考,這樣的念頭究竟意味著什么,究竟有什么樣的影響,若是有不好的影響,又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將來受到同樣的影響?
上一周的文章里提到過一個事兒:
> 絕大部分人至今都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個簡單的事實:錢這個東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
若錢這個東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那么,知識這個東西是不是也一樣天然有“利息”存在的呢?從這個角度望過去,答案是肯定的。可實際上,你能領會在今天這個世界里人們對此無知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嗎?你這么想就明白了:
> “錢這個東西天然就有利息” 這事兒雖然很多人不能自然地接受,但畢竟,相對于“錢”這個概念,我們的語言文字里還起碼有個對應的“利息”這個概念;在我們的語言文字里,對應“知識”的那個本來應該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呢?——答案是:根!本!沒!有!
當一個民族的文化里,沒有某個概念對應的詞匯時,你是無法讓他理解相應的意思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個專欄每次都會用一周的時間,來幫大家厘清一個概念,因為即便我們的語言到位了,對于某些概念還是有很嚴重的認知偏差。
比如,知識和金錢一樣,除了能夠產生“利息”之外,同樣可以產生“負利息”。
也就是說,當你腦子里的概念不夠清晰,甚至干脆是錯誤的時候,你的知識體系就已經開始產生相應的“負利息”了。
等到某一天,你突然發現的時候,可能已經因為欠下太多的“債”,而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了。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也能體會到,清晰的概念對于生活質量提升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人們對待知識的態度,實在是比對待金錢的態度狠多了,狠太多了!人類史上,人們一直憎恨收取利息的人,覺得“借錢就借唄,你竟然還邪惡地收利息!” —— 貪婪而又無知的人們總是理直氣壯地指責對方貪婪。對于知識,人們的態度竟然(無恥地 )是:
> * 你要給我!
> * 你必須給我!因為知識是全人類的!
> * 你不僅要給我,還要免費!
是哦…… 既然免費,當然就談不上什么“利息”。事實上,無論在什么文化里都一樣,“望文生義”是普遍現象。在英語國家里,無數的人自顧自地把“自由”理解為“免費”,反正都是一個詞,“free”!
大部分知識(比如你會計算,甚至你會精確計算概率)都不是可以用來直接賺到錢的,但確實有一些知識是直接有商業價值的 —— 并且,越先知道越受益(前提是,用行動去支撐知識的結論),這就是“知識的時間價值”(就好像“利息”是錢的時間價值一樣)。
我個人有特殊的經歷,所以對這個問題感受尤其深刻。到了 2017 年 1 月初,比特幣價格又到了歷史新高,大約 1200美元,幾乎相當于 1 盎司黃金的價格。一夜之間,我的手機里充滿了這樣的消息:
> 早知道買點比特幣就好了…… 唉!晚了!
僅僅又過了一周都不到,三天內,比特幣價格從最高點人民幣 8888 元跌到 5400元 —— 你可以想象這期間在多少人身上發生了歷史上發生過無數遍的事情……
“正確的價值”往往在它沒被大多數人發現時才是最大的。
很多人嘴里抱怨的:
> 我要是早一點知道……
其實他們想表達的價值,正是過去到現在所體現出的。而這樣的“正確”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這是已經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并且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關鍵的問題在于,從現在到未來,這種價值是否會一直保持,甚至繼續增多。如果你沒有能力判斷它未來的走勢,其實現在的你和當年的你并沒有兩樣。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有一些所謂的先發優勢是并不屬于我們,即便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多半也都會錯過。
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機會可以把握,哪些機會重來一次也不屬于自己,這樣才會避免不必要的懊惱和自責。
很多人都說:“李笑來你真幸運,你接觸比特幣那么早!”實際上呢?實際上,比特幣誕生于 2009 年,我 2011 年春節前后才知道這東西…… 又,實際上,在 2011 年春節前后我剛知道比特幣的時候,很多人跟 2017 年的人一樣在慨嘆:“唉!我知道的太晚了!去年這個時候,比特幣還幾乎白送呢,現在竟然超過 1 美元了!太貴了!唉!早知道就好了……”
事實上,對我來說,真正的幸運,并非來自于“我在 2011 年的時候就知道了比特幣”,因為若要如此的話,這世界上至少有十多萬人比我更幸運,因為他們比我更早知道了比特幣 —— 2010 年的時候,比特幣歷史上第一次實物交易完成交割,有個哥們用 25,000 個比特幣買了一張披薩餅!后來, 從來沒聽說那個收了兩萬五千個比特幣的兄弟的消息—— 說明,最終那兩萬五千個比特幣他并沒留住吧?
我很少有機會以正確的方式與人溝通我那些真正的幸運:
> * 回頭看,那當然是機會,可在當時,沒人能確定那就是個機會,但我莫名其妙地相信了那個機會(絕對不能裝蛋說自己當時已經研究透了 —— 我確實是邊買邊研究的,并且,在其后的若干年里,一直到現在都在研究,而且總有不算徹底明白的地方);
> * 基于種種過往的知識與經驗,我基本上可以通過掙扎比較深入地理解那個機會(百分制的話,自認應該是 75 分以上罷),乃至于還算不上是“拿著火把穿過火藥廠”;
> * 那時候,我恰如其分地“富”,因為并沒有窮到十幾萬美元都拿不出來的地步;
那時候,我不缺錢,但實際上也只不過是恰如其分地“窮”。因為我沒富到億萬財富的地步——你想想看,若是那時候我已然億萬資產,斷然是不大可能對一個總市值不過幾千萬美元的“股票”感興趣的(你其實可以把比特幣想象成一個“去中心化無人管理的世界銀行”的股份)。在 2011 年的時候,我跟很多高人討論過比特幣,很多高人瞬間就明白了它的原理和意義,但他們都只不過是表示“哇!有意思!”(WOW! Amazing!)之后一個都不買,為什么呢?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笨”,而實際上只是因為,那時候比特幣還是個特別小的資產 —— 其實,即便是今天,相對于股市上的那些上市公司,比特幣 2017 年 1 月份的總市值依然連個“小盤股”都算不上。
最大的幸運,是在 2011 年隨后的幾年里,我個人一直在成長,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成長,乃至于終于有一天,“那實在是太大的變化”出現的時候,我竟然有能力“使勁拼一拼居然撐得住”(或者用時髦的說法是“hold”得住)……
這是鐵定的事實:“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價值,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我們要追求的是“長期增長”,是“長期年化復合增長率”。2011 年年初,很多人在 Twitter 上討論 Bitcoin,到了 2013 年兩次暴漲(后面跟著兩次暴跌),不過是兩年而已,有多少人在那之后繼續持有呢?少之又少,轉眼 3 年過去,到了 2016 年年底,大行情再次“貌似”啟動的時候,少之又少的持有者里,又有多少“被洗出去”了呢?絕大多數唄!這是天下所有交易市場里天天發生的事件,一點都不稀奇。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早”是關鍵因素,就是因為沒有想清楚“知識利率”和“金錢利率”之間的區別。
對于金錢,在本金和利率固定的情況下,你的時間越長,產生的利息自然也越多。所以這時候,早出發的人當然有明顯的“先發優勢”。
但是知識則不同,它的利率并不固定,而取決于你自己。
就像我們說過的,在某一個時期你的能力和知識能夠產生的其實是“負利率”,那么這時你投入的越多,損失的也越多。
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不用再糾結于自己是不是出發得足夠“早”。因為即便你出發的早,也未必能比別人先到,出發后的增長率,以及相應的持續時間才是關鍵因素。
在回顧歷史的時候,一切都是確定的,所以對那些沒有能力展望未來的人來說,幻覺“自然”產生:如果我那么做,我一定會有這樣的結果!事實很殘酷:實際上,即便他們曾經有機會那么做了,后面的結果很可能依然不會出現。
在展望未來的時候,沒有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總是有哪怕一絲絲的不確定,都可能以幾何級數的量級放大恐懼的效果——并且,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每個判斷和決策所涉及到的金額。所涉及到的金額越大,越影響判斷。一個可以用來類比的例子是,那些打斯諾克國際聯賽的選手們,在家里練習的時候,隨隨便便就能打出滿貫分數,可最終,到了 16 強階段之后,很少有選手能打出滿貫,為什么呢?因為所涉及到的獎金太高了,所涉及到的榮譽太大了,
乃至于,形成了無形的巨大壓力(too much at stake)…… 所以,“想想”真的挺容易的,可若是實際真的做到,就是難上加難的。
所以,作為投資者,任何時候都要明白,在這個領域里,一切“自以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過是“還沒走到那個地步”而已,絕大多數到時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當然,這世界的真正殘酷在于,它實際上根本不給那些人“到時候”的機會,也因為那樣的人就不可能走到那個地步。
很多事情嘴上說說都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好不見得有那么簡單。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隔三差五的提醒大家多問自己一個問題:
> 什么更重要?
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過去的那個時間點是否有它的合理性?這多半取決于你是否經常問自己上面的問題。
在做事方面,相比起把事情做對,更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情。
因為只要這件事情大體上是正確的,即便你出發的比別人晚一些,做的效率不夠高,最終也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所以與其平時總在抱怨錯過的機會,不如把注意力和時間用來回答上述的問題上。
我寫這個欄目,面對的是“初級投資者”,或者干脆是“未來可能的投資者”,所以,有時候會顯得“過分模糊”,因為人在一些事兒上畢竟是那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愣蛋子。接下來,我就給你們舉一個“成熟之后依然愣頭愣腦”的例子。
風險投資,是投資創業公司的“早期”階段(上市之前的階段);與之相對,股票市場常常被稱為“二級市場”——那么,“一級市場”的投資收益是不是普遍更高呢?答案是,并非如此。
雖然,普遍認為,風險投資機構的從業者,是“相對更為精英”的群體,他們的職業本身就是“占據先機”。根據Cambridge Associates 的統計結果,數據表明,在美國的風險投資行業之中,大約 3% 的風險投資機構(Venture Capitals)“奪取”了整個行業 95% 的回報,而且,處于頭部的 3% 公司長期組成變化不大,就那么幾家。接下來,如果你把表現最好的前 29 個基金去掉,那么剩下的 500 多個基金累計投資 1600 億美元,最后只拿回 850 億美元……
也就是說,接近 95% 的風險投資機構十年的長期業績其實是“虧掉一半多的錢”!
假設(僅僅是假設而已),如果,那些投資者直接在 2012 年把那 1600 億美元換成了 Facebook 股票,而后一直持有從不交易,到了 2015 年,即,三年之后,這些投資的漲幅是多少呢?大約應該是 301.33%……倒不用問他們為什么不那么做,我們在這里只想問一個問題,“等到 Facebook 已經上市了之后再投資它,晚嗎?” 答案明顯是,“一點兒也不晚啊!”
這里還有個明顯的差異:Facebook 早期,是普通人能遇到且能有機會投資的嗎?顯然不是,那是彼得·蒂爾(們)的機會,他們的基金,長期屬于前 3% 里的前三名…… 那樣的機會我們普通人竟然想要就是實際上的貪婪。 Facebook 上市后,普通人都可以買了,若是我們沒買,那只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很多的時候,人們懂了一個道理之后,就妄想把它應用到任何地方,手里有個錘子看著啥都覺得那是個釘子…… 不要笑話別人,每個人可能都是這樣的,不是在這個領域就是在那個領域,時不時就掉進同樣的陷阱 —— 那個陷阱有化身無數的本領。
你看,有多少人聽說并理解了“先發優勢”這個概念之后,就認為什么事兒都得必須有“先發優勢”才行,全然忘了其實“先發優勢”只不過是“優勢”的一種,并且,有些時候,“后發優勢”可能更厲害。
2016 年年底的時候,我要求我的開發團隊搞一個“收費講座工具”出來,兩周后,搞出來了,一個微信服務號,叫“一塊聽聽”,上線一個月內,付費用戶累計 29 萬人,日活用戶 3.2 萬,累計交易額 303 萬元人民幣…… 看起來不錯,可實際上,剛開始的時候,技術團隊是集體反對我的 —— 因為“已經有太多類似的工具了!我們根本沒有先發優勢!” 我問他們,他們所知道的最早的同類產品是哪一個,等他們回答完之后,我告訴他們,還有個他們都不知道的更早的同類產品,一個 APP,在當時已經解散三個多月了…… 所以,先發可能是優勢,也可能是劣勢——可能恰恰因為太早了才乃至于沒熬到明天。
所以你看,早不早根本不重要,關鍵在于對不對,事實上,更關鍵的點在于,是否是長期對?于是,以后你就不用有幻覺了,“好像若是你早點知道你會不一樣似的”…… 首先要接受現實,“剛剛才知道”就是冷冰冰的現實,而后是個好消息,其實后發也可能有優勢,看情況而已。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一句:
> “早”不是關鍵因素,但你不能永遠不出發。
我們之前說過,對于有些人來說“找借口”就是生活的剛需。這周的文章,稍不留神就會成為他們遲遲不行動的結果。
既然“早出發”不一定有優勢,那我就一拖再拖,永不踐行。相信我,一定會有人以此為借口,為自己的不作為開脫。
這也是為什么我總在專欄里強調“踐行”二字。
不論任何事情,只要開始做,就會有相應的回報。而這周的話題只是為了告訴大家,“先發優勢”未必是決定性因素,但如果你永遠不出發,其實也就談不上任何“優勢”了。
## 【附加】
知識和金錢一樣,才能產生利息。也都可以產生負利息。那些占據了你腦容量,但模糊不清定義不準的概念和知識,每天產生的就是負利息。
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錯過的機會可以把握,哪些機會即便重來一次也未必以屬于自己,這樣才可以腳踏實地地面對今后的機遇。
機會有時候就是這樣,等到你各方面足夠好的時候,它就會“突然”出現。當你沒有足夠能力把握它時,那機會根本就不屬于你。
有些活在未來的高手,不光能夠想到未來的發展,更能等到合適的時機,才真正采取行動。
知識的利率多半是由你來制定的。
復盤現在的成功人士,他們多半未必是最早出發的那些人。他們只是剛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并且有能力把事情做對。
摒棄“我一定要早出發”這樣的想法之后,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身上,不會再浪費時間糾結過去。把握下一次機會的最關鍵因素。
“做正確的事情”遠比“早點開始做”要重要得多。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即便你的起點比別人低,效率沒有別人高,也依然有機會獲得不錯的回報。
不要為“表面的損失”而懊惱,真正重要的是:想清楚損失的原因。我為什么錯過?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糾正過去的認知偏差,把握住下次的機遇。
找借口“反正‘早’也不是決定因素,那我再拖延一點也沒關系”。“不出發”一定稱不上是優勢,甚至是劣勢。
早出發的人未必能夠獲得“先發優勢”,但如果你永遠不出發,那所有的優勢都將是別人的。
學英語,鍛煉身體,打磨元認知能力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事情”。在這方面的投入,永遠不算晚,也一定會在一段時間之后有所收獲。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